利辛胡集猴戏:一路风雨 播撒快乐


猴戏始于清朝,曾经是利辛县胡集镇很多人赖以生存的依靠,数以千计的耍猴人走南闯北、鸣锣献艺,“猴戏之乡”的名声响遍全国。如今,猴戏已经不再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一种需要传承的艺术,我市还把利辛猴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然而,猴戏这门老艺术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驯猴就像教小孩”

“倒立”、“作揖”、“翻跟头”……在利辛县胡集镇王桥庄,在村民张立明的指挥下,一只小猴子正在做着各种动作。张立明拍两下竹竿,猴子就倒立;摇一下猴子就翻跟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张立明已经训练了近一年。

“自己养的有三只,其他的都是帮人代养的。”今年69岁的张立明与猴结缘已经30多年,是村里的驯猴高手。如今年纪大了,张立明不再带猴外出,就在家里帮人养猴、驯猴。

看着猴子这么可爱,记者试图靠近,原本很温顺的猴子突然龇牙咧嘴起来,举起前爪做出试图攻击的动作。“别靠太近,猴子会抓人的。”张立明一边说,一边轻轻靠近猴子,将猴子抱在怀里,猴子则乖乖地躺倒在老张的怀里。

在张立明看来,猴子很聪明,不仅认识主人,还会保护主人。张立明年轻的时候曾带着猴子到全国各地演出,一次猴子演出后,照例拿着铜锣向周围围观的人要钱。当张立明准备将钱收起时,马戏团老板却上前将锣鼓拿走,表示演出结束后才能分发演出费。

原本安安静静趴在张立明肩上的猴子,突然冲到马戏团老板身上,做出龇牙咧嘴的动作,抢下锣鼓向张立明跑去。马戏团老板再也不敢拿铜锣了。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张立明再也不能全国各地到处跑了,儿女也劝过他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但他实在舍不得放下伴随着自己30多年的猴戏,就在家中帮人养猴、驯猴。往往有些猴子因为跟张立明相处的时间久了,被送走后开始“耍赖”,常常吼叫、不愿动弹,无奈之下,猴子的新主人只得又把猴子送回来,请张立明帮忙培养一些感情。

“教猴子最重要的就是耐心,要像教孩子一样教他们。”张立明说,他的这些养猴、驯猴的经验都是在和猴子相依为命的岁月中领悟出来的。

天南海北伴猴闯

利辛猴戏始于清朝光绪初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当时淮北地区刚刚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起义,西淝河流域旱涝蝗虫灾害频繁,利辛境内南部低洼地区,涝灾更是严重,许多灾民背井离乡,四处谋生。胡集人把在外地学会的耍猴等技艺带了回来,并带回了训练有素的猴子。从此,驯猴、耍猴技艺在胡集繁衍开来。

20世纪初期,猴戏作为灾民谋生的主要手段,在胡集、大李集、阚疃集、展沟、新张集一带发展很快,大约有30副猴戏担子。他们畏于兵荒马乱,不敢远离家乡,只在当地和周边演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猴戏担子增至三四百副,到全国各地演出。正如猴戏歌所唱:“锣鼓一打圆周周,哪方收粮往那悠。南乡收了吃大米,北乡收了喝糊粥。南乡北乡都不收,沙河两岸度春秋……”

“说是耍猴,其实就是乞讨。”张立明说,在吃的东西不多的时候,人要让着猴子,因为在表演的时候,真正的主角是猴子。

文化大革命时期,利辛猴戏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耍猴人成了“弃农经商”、“投机倒把”分子,被关进“学习班”,猴子也被集中起来活活打死,猴戏几乎销声匿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猴戏老艺人纷纷重操旧业。他们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就牵着猴子到处耍。1988年利辛猴戏达到顶峰,仅胡集区的猴戏艺人就超过3000人,艺猴1500只,养猴、驯猴遍布全区。张长营、龙湾、窝刘庄、刘凤庄、李圩、长王、前沈等庄成为养猴驯猴专业村。赵万里、陈秀清、郑永河、李顺成等驯猴专业户,驯出的艺猴演技堪称全国一流。全县有40多个较大的猴戏表演团队。

1984年在我省固镇县召开的“全国精细农业技术研讨会”上,村民李顺成带着他的猴子应邀表演了猴子“识汉字”、“辨英文”、“运算数学”等精彩节目,被与会人员称为“神猴”。另外一名村民郑永河带着他的艺猴作为艺术指导参与《玩猴人》的拍摄;后又拍摄了《越轨者》、《步入密林》、《金猴献瑞的2004年》等影片。

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胡集猴戏作过专题报道;日本记者也专门到胡集镇进行采访,将胡集猴戏介绍到了日本。近几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利辛专业耍猴人日渐减少,但是,当地庙会及集市上仍能看到一些艺猴的精彩表演。

精彩纷呈看猴戏

利辛猴戏大致可分为猴戏剧和猴杂技两大类,此外还有测智力等类型,共计有各类大小节目近200个。

猴戏剧一般是六场,也称六块脸,猴子戴面具扮演古装戏里的生旦净末丑角色表演。人和猴子互动,猴子演戏,人边敲锣鼓边唱猴戏歌。铜锣一响,猴子欢快地直立转着圈,耍猴人高声唱道:“铜锣一打响仓仓,五湖四海把名扬。河埠码头俺串过多少,轻易没来过这个宝庄上。这个宝庄好宝庄,瓦房盖在龙头上……”这叫“打场子”,意在告诉观众,一场猴戏马上就要上演了。

接下来就开始表演“六块脸”,猴子按照节目顺序,先后从箱子里取出面具,衔在嘴里,艺人帮它穿戴好服装,于是锣响,猴耍,人唱。艺人边唱边扽猴绳,让猴子随着猴戏歌词内容。接下来就让猴子捧着铜锣,到观众面前要钱。这样的一场猴戏通常需40分钟左右,除“六块脸”外,有的在最后还加上一两个其他节目,如猴子跳水、猴子骑羊、猴狗开荒、小狗钻圈等。

猴杂技在利辛是20世纪80年代才盛行的,就是猴子模仿杂技演员上刀山,走钢丝,戏球,骑单车,晃板,踩高跷,耍单杠,顶碗,举重,练气功,空翻倒立,衔花等等。测智力就是猴子识字、算算术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李顺成介绍,耍这类节目,一般要用深色厚布围成一个长1.5米、宽0.5米、高1米、前面敞开的帷子。要是让猴子算算术,帷子后“墙”上方就横挂一溜写着阿拉伯数字的牌子,艺人问猴子:“3+2=?”猴子便从牌子中拣出写着“5”的那块。

“当然也不是每个猴子都会算术的,这得看与猴子的缘分,和猴子的聪慧程度。”李顺成说,家中目前驯养的猴子中,唯独一只会算术、会英语。当大家问起这只猴子是如何驯养的时候,李顺成神秘兮兮地表示,猴子是神猴,曾托梦给他,梦醒之后再次驯养发现此猴只需稍加点拨,就能学会多种技艺。

老艺人盼新传人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种原因,利辛养猴、驯猴和耍猴的人越来越少,猴戏日趋式微,猴戏技艺濒临失传。

“老艺人好多都改行了,有的做生意,有的出门打工,就是在家种地的,也不愿再耍猴了,嫌不体面,还不挣钱。”张立明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现在他们周围表演猴戏的还是那些老面孔。面对猴戏后继乏人的现状,老一辈的艺人们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2009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利辛拍摄了以猴戏为主题的专题片《猴王争霸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加快了利辛县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

利辛县先后成立动物表演艺术团和美猴王艺术团,从2009年到2012年每年举办一次全县猴王争霸赛,一些老猴戏艺人又有了养猴驯猴的积极性。胡集镇因猴戏荣获省文化厅评定命名的“2011~201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而且,利辛猴戏也被认定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是不赶紧抓一抓这个东西,这门艺术可能就失传了。”李顺成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他们就会认真指导,希望能培养一些接班人,把猴戏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