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生育习俗


生育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方面,在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结婚后的共同要求,是生儿育女,尤其是生儿子。现择要分述有关生育民俗于下:

一、产前传统习俗

有喜

当男女结婚后,一旦女方怀孕,夫妇及双方家庭都高兴相贺,认为祖宗有福,传宗接代有人,视为喜事,故称妊娠为“有喜”。

孕妇禁忌

孕妇被称为“四眼人”,凡邻里婚、丧、喜庆之事,孕妇都要回避,不宜到场观看;否则,事后要是某人家夫妻不睦、婆媳兄弟不和等家庭矛盾,就会认为被“四眼人看破”了,而归罪于孕妇,此俗流行于沿江及皖西一带。

不让孕妇参加喜庆活动,实际上也是保护妇女及胎儿的平安。还有要求孕妇举止端庄,不要爬高举重,不要妄言妄听,这似有胎教意义。妇女怀孕后,仍要求经常参加家内外轻微劳动,认为“不要懒坏了身体”。实际也有利于顺产(参见家教民俗)。

求子

夫妻结婚后,如一、二年不见怀孕,求嗣心切,有的夫妻便千方百计地去求儿子,如中秋节晚间,亲属到瓜地“摸秋”,随便摸一个瓜偷偷地放入新妇的被窝里;参加“观音会”,向“观世音菩萨”祈求送子,向“送子娘娘”许愿;如果夫妻不睦而影响生育,婆婆到山上采一束“钢角刺”偷偷放在儿子和媳妇的帐顶上,以祈求得子。这些迷信习俗,寄托了渴求得子的希望。

做窝奁

皖南绩溪一带,妇女初孕六、七个月,回到娘家为即将出生的婴儿做衣服,包括毛毛(婴儿)贴身穿的毛边衣、裤、小棉袄、棉裤、背心、帽子、尿片、围涎、包肚等等。“窝奁”以帽子的多寡为定,有三顶、五顶、十三顶等,以九顶、十三顶为好,这意味“九子十三孙”的祝福。帽子请银匠铸八仙、罗汉、锁链、银筛,银筛中放有剪刀、尺、书等,还有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句和图案。

有一些地方,临产前一个月,婆家用米粉做成天狗??、天狗棍,由孕妇的丈夫拿到社公庙上供,并燃烧香纸,请社公(土地爷)帮助催生。回来后,将天狗??等分送邻居小孩。皖西金寨等山区,产前要向“送子”、“催生”、“偷生”三个娘娘进供许愿。

二、临产传统习俗

临产时,产妇必须赶回婆家,不得在娘家生育,万一不能及时回到婆家,只能临时在娘家的杂屋里生育,或临时在娘家村旁搭棚分娩;满月后,方许进宅入房。

临产时,要请接生婆(稳婆)到家接生,接生婆到家后,先到堂屋转三转,口念咒语,赶走所谓“讨替(生)鬼”;如出现难产,认为是“鬼”作祟,便烧香放炮,还要请道士画符驱鬼、催生。并用渔网套在产妇身上,用桃条在产妇周围打“鬼”,用这种迷信法术接生,产妇往往视生育为过“鬼门关”,极易造成生育事故。

产妇房子,只限于婆母、丈夫、接生婆在房内;有的地方,丈夫也不能入房。如黟县接生婆到产妇房中后,即辞退杂人,同时打开所有房门和柜箱上铜锁,寓意是松关,使产妇情绪由张而弛,顺利生育。

产妇禁忌

生产后三日,产妇只能斜靠床头,不得睡倒,认为可沥完余血,防血压上升。三日内不食荤腥,吃糖面条,喝红糖水,防止猫狗入产房,认为“猫狗进房,婴儿不旺”。产后房内的血迹,不能用脚践踏,否则,婴儿无乳。产妇不喂头遍乳,婴儿开口乳请邻居有乳的妇女代喂。

三、婴儿出生传统礼俗

由接生婆记下出生的具体时间,即所谓“生辰八字”。婆妈立即用甜酒或红糖水喂产妇,并请接生婆吃糖面。接生婆向家长报喜,生男叫“大喜”,称“弄璋之喜”;生女叫“小喜”称“弄瓦之喜”。

生男,家长即到堂屋向祖宗牌位烧香,在大门外放爆竹,以志庆祝。生女则默不作声。生男又曰:“添丁”,生女又曰“添花”。生男,根据出生时间,找算命人排八字。算命的按照“五行”之理推算,命中缺什么,取名就补什么,如缺“土”,以土字偏旁之字名之。男孩名字往往由祖父,父亲或其他长辈认定,有乳名、行名等多种,乳名依下列情况而定:以季节起名的,如冬生、春生等;以生时气候起名的,如雨生、晴生等;以财富起名的,如多财、学富等;以荣贵起名的,如发贵、荣华等;以当地山川起名的,如山生、水生等;以动物起名,如小牛,小虎等;以长寿起名,如长寿、长生等;以寄名起名,以寄名观世音菩萨叫观生,寄名社公老爷的叫社生等。

行名是按宗族中的排行而取的名字。名字取好以后,即用红纸写:“吉日取乳名□□,行名□□,贴在小孩出生的房门上,让来往亲友都知道。女孩不取行名,只取乳名,女孩乳名以花草命名,如梅芬、菊芳、杏红等等,农村有的女孩没有名字,婚后从夫姓。

向岳家报喜

男孩生下后,立即染红鸡蛋,填写红喜单,由女婿去岳家报喜。如安庆一带向外婆家报喜时,用瓷鼓两个装满糯米饭,上面放几个红枣和染红的熟鸡蛋,其中还要放两个生蛋,若生的是男孩,带去一只老母鸡,若生的是女孩,带去一只公鸡。外婆家一见鸡,就知生的是男是女。收下报喜礼物后,将瓷鼓盛满籼米带回去。外婆家还送给婴儿毛毛衣、包被、虎头鞋、袜子、帽子、老母鸡、红糖、鸡蛋、豆皮、米粉圆子等。

岳家收到报喜红蛋,便分送亲邻,以共享喜庆。

有一些地方,在“洗三朝”那天向岳家报喜,男孩送公鸡两只,岳家回赠公鸡一只;女孩送母鸡两只,岳家回赠母鸡一只。有的在报喜时,由丈夫挑喜酒(用甜米水酒和红糖煮沸的喜酒)和煮熟的红鸡蛋,到岳家和附近亲戚家,分别请他们喝喜酒。酒装在锡壶里,随到随斟,用红纸塞酒壶嘴的,表示是生了男孩,没有红纸塞的,表示生了女孩。

三朝

孩子出生后第三天,称三朝。给婴儿洗澡叫“洗三朝”,堂屋里设案桌、点红烛烧香放鞭炮,婴儿父亲叩谢祖先保佑大小平安。然后泡艾水洗婴儿全身,也有用大麦根、金银花藤、槐树头、桃树枝等熬水洗浴。用黄连或犀牛黄泡水洗婴儿嘴,婴儿便不生疮泡,水内放一撮葱,含义婴儿聪明伶俐;水内还放十个铜钱,含义婴儿十全十美。艾水凉下来后,加几滴生水,含义婴儿长大不怯生。禁忌用锅台上小罐内的水,以防止婴儿惧雷电。水内还泡了秤砣,接生婆洗婴儿时,先沾水在婴儿前胸后背摸洗三下,再将秤砣在婴儿前胸挨三下,含义婴儿长大走路不喘气,在屁股上挨三下,含义婴儿长大有坐性,读书不逃学。再从熟鸡蛋十个中剥开一个,用蛋白在婴儿脸上滚几下,含义长大后脸皮白嫩,其余九个蛋赠予结婚后尚未怀孕的妇女。“洗三朝”又叫“洗染”或“洗潮”。

是日,要举行家宴,招待亲友,并赠送红鸡蛋,男孩为三、五、七个,女孩送双数,亲友多赠送红糖、面条、鸡蛋、猪肉、馓子等食品,供产妇食用。还要宴请接生婆,请坐首席并送红鸡蛋。这称“做三朝”或“汤饼会”。

送月子礼

也叫“送粥米”,洗三朝后,亲友都前来送礼。外婆家是送“窝奁”,凡婴儿穿戴的衣服、包被、鞋袜等,全部由外婆家送来。以及母鸡、鸡蛋、红糖、麻油、面条等等产妇食品。其中姑表姐妹等至亲,也给小孩送“毛毛衣”、“老虎帽”、小鞋、布料等礼物。头胎子女出生,外婆家还要送婴儿摇篮、窝桶、小被条等。一般是外婆亲自到女婿、女儿家送礼,外婆还要给外孙见面礼。婆家要办家宴接待,宴前,陪客可以给外婆、爷爷、奶奶脸上抹上灰,以志喜庆。外婆返回时,要“回箩”。一般是回送炒米糖、花生、蚕豆、糖果等等。

送奶

孩子没有满月时,禁忌生人进入卧室,说怕夺去了奶水,如有妇女进过产房,恰逢产妇奶水不多,就认为奶水被夺去了。从侧面通知进过房的妇女,送食物给产妇吃,表示将奶水送回来了。有的产妇无奶,娘家要送食物来吃,也叫“送奶”来了。

做七朝

由于旧法接生不讲卫生,婴儿在七日内常发“脐带风”而死亡。如小孩过了七日能幸存下来,家中就要高兴地做七朝来庆祝,第七天时在大门上挂筛子,以示避邪。同时放炮焚香,感谢天地祖宗,还要到产妇房中向母子道喜。

做九朝

皖中、皖西一带地方,婴儿出生第九天,要做九朝,以酒席招待亲友。“九”谐音“久”,这意味着婴儿过了九朝,便会天长地久地安全生长。

做十二

淮北利辛一带,婴儿出生第十二天,外婆、婶子、姨娘等人,要为婴儿送“送钟美即诞辰礼,多为油条、鸡蛋、白面、红糖、布料等,产妇家要设宴款待,并以红鸡蛋做回礼。他们择定“十二”,即是“拾儿”之意,意味拾来的孩子容易长大。

满月

婴儿出生二十八天,娘家接回产妇及小孩,吃“满月饭”,叫“接满月”。抱婴儿出门时,在小被上插一根桃枝,栓上红线避邪。外婆赠婴儿以颈拴红布条的“饺头鸡”或是“饺头羊”。

婆家在满月这天,举行家宴,招待亲友。并请理发师给婴儿剃“胎毛”,要在脑后留一撮“胎毛”,俗称“鸭骚子”。剃下来的头毛用红绸布包好,缝入小孩的衣服左肩内,要给理发师“喜钱”。剃完胎毛,给婴儿穿戴衣服、鞋帽,抱到堂屋内,向祖宗烧香礼拜。

产妇未满月前,不得在灶台上打水,不能到别的人家去。否则,人家认为是“晦气”,要宰鸡放鞭炮除晦。

二月

婴儿出生两个月,外婆家送百岁鞋,鞋面绣“长命富贵”图案。

百日

叫“过百岁”,外婆家给婴儿送百岁锁,银手镯、脚镯,项圈和面糖等礼物。婆家设宴款待。也在这天做米粉粑或寿桃糕,分赠亲友,以示喜庆。

周岁

周岁这天,有些地方外婆要送一只小猪给外孙,是预祝小孩像小猪一样容易长大。婆家在这天煮红鸡蛋,做米粉粑、状元糕分赠亲友。亲友也要回送面条、鸡蛋祝贺。这天还要宴请接生婆,以示感谢。

抓周

一般只限于男孩,满周岁那天,举行抓周仪式,让孩子穿戴整齐,坐在桌上,旁置筛、镜,内盛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等物,随孩子自捡,借以预测其未来和命运。如捡文房四宝,将来可能是文人;如捡胭脂花粉,将来可能没有什么出息??。抓完后,由祖母或外婆用菜刀于孩子胯裆下比划一两下,其意是斩断孩子脚下的“绊经”,学走路时就不会跌跤了。

三周岁

要为孩子做生日,外婆舅妈、姨娘等至亲赠孩子衣料、帽、鞋等礼物。家中要设宴招待及庆祝。

十周岁

亲友送布料祝贺,布长五尺六尺不等。如孩子留了辫子,由舅父亲自剪掉,并用红绸披盖孩子头顶,然后请理发师剃掉辫根毛发,并送理发师喜烟喜钱。

上门

皖西一带,孩子在十岁内,如带回外婆家拜见外婆及娘舅等等,叫“上门”。要送“上门礼”,如猪肉、红糖、糕饼等食品。母子回家时,外婆要回赠长命碗二至四只,筷子十双,红绿丝线各一支,糕一条。有的地方,外婆家除送新衣帽外,还送外孙一条小牛。俗话说:“女是强盗头,先抢被条后牵牛”,这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民俗在俚语中的反映。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送牛是外婆家给予外孙的昂贵赠礼,也寄托了外婆对外孙的厚望。

男孩变态

为了怕男孩夭折,有不少奇特的习俗,如皖西金寨等山区,男孩生下后不剃胎毛,叫“连毛生”;有的男做女养,蓄长辫;有的剃半边头,叫“喜鹊头”;有的化别人家边角布料,连缀成衣,叫“百家衣”;有的化银钱打制银锁套在男孩身上,叫“百家锁”;有的男孩头上长了毒疮,化几十家米粉做粑吃,说肿毒会消失,叫“百家饭”;有的将男孩寄认外姓,称自己亲父母为“叔”、“婶”;有的将男孩取女孩名,如梅、桂、菊等花草名字;有的要男孩拜和尚、尼姑为师傅等。这种种习俗,都是祈求男孩顺利成长,父母辈求得了心理上的安慰。

五、生育新风

建国后,生育观念在逐步改变中。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逐步转变了“早生儿子早得力”“多子多孙”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城市逐步做到了计划生育,孕前必须到计划生育部门领取生育证,才能正常生育孩子。如孩子是残疾或死亡,也得申请补发生育证;不然就要受到经济制裁,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农村还存在超生的情况。

优生。由于婚前体检制度的实行,保证了男女双方的健康体质。女方怀孕以后,要经常到医院检查胎位是否正常,有无异常情况。医院给孕妇随时指导孕时卫生知识,从而保证了胎儿的正常发育。生男生女一个样,已成为城市人的新观念。这些政府的规定,是符合国情与群众利益的措施,“上以风化下”,也是习俗形成的要素。而在农村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还得逐步实现。

新法接生与妇幼保健。安徽地区县以上医院,有妇产科,区镇医院或医务所都有接生员。还培训了不少乡村接生员。孕妇分娩都是新法接生,符合卫生条件,保证了母婴安全。孕妇要定期检查,难产就实行剖腹产。

婴儿出生后,也要定期检查、定期接种疫苗,大大提高了婴儿成活率。群众赞扬说:“从前生孩找稳婆,现在生孩靠科学。”

婴儿出生后,都是一家的喜庆,不论是男是女,都有洗三朝、吃红蛋、送礼品等庆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