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县瀛洲村的古庙及祭神风俗


古人大多是有神论者。神有佛教中人物,如观世音、弥勒佛、十八罗汉。也有由功高盖世、义烈千秋的历史人物演变而来,如汪公老爷(汪华),关公老爷(关羽),还有一些说不清来历的神,如灶神爷、土地爷等等。

绩溪县瀛洲村的老辈人也脱不了迷信的俗套,从一生下来就与神扯上了关系,而且伴随一生。婴儿“洗三朝”要拜灶神爷,然后摸一点锅灰,点在鼻头上,好让灶神爷认准了,日夜加以保佑。上学要拜至圣先师孔夫子,结婚要拜天地,求子求福要拜观世音,出门做生意要拜财神爷。等到死了,子孙还要请僧尼念经做法事,祈求地下平安,早日超度。

有神就有庙。旧时的瀛洲村,村头村尾,村里村外,到处都有神的庙宇,而且每一户的灶头上,都要砌上一个小巧神龛,用来供奉灶神爷。如果这也算庙的话,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个灶王爷庙。

庆丰庵

庆丰庵座落在村西水口,是瀛洲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神庙。庙内头进供奉弥勒佛,正堂居中是观音菩萨,两旁侍立金童玉女。对面是护法天神韦陀。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所谓十八罗汉,是如来佛十六弟子和降龙、伏虎两罗汉的合称。庙的后部分是斋堂。

庆丰庵和其他庙宇的菩萨,每隔十年,要举行一次开光庆典。“开光”就是把神的塑象重新油漆一遍,上彩的地方上彩,描金的地方描金。完工之后,全村动员,先至县城城隍庙接神,然后将菩萨抬进村内,前街后巷进行一次大巡游。此时,旗幡伞盖在前开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山门铳震耳欲聋。孩童们身穿节日盛装,头戴饰有绒球和花朵的额头,紧跟菩萨之后,边走边表演各种技艺。有的舞钢叉(俗称滚叉),有的抖空竹(俗称放鸽),有的打花棍。大人会舞钢叉的也参与其中。村民涌向街头,烧香礼拜,祈求平安。

据史料记载,庆丰庵最早建于元朝至元庚寅年(1290)前,距今已有700余年。至清朝咸同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本村士绅章渭鹏先生发起重建。《章渭鹏先生行述》写道:“里有庆丰庵,为昭代香火所寄,亦绩邑古迹名胜之一,遭洪杨之劫,毁塌成墟。村人士曾谋协兴造,以工程艰巨,竟尔中缀。先生复董其役,鸠工庇材,集资续建,不足则自布千金,以完成之。”可惜的是,庆丰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逐步拆毁,一处古迹终至湮灭。

观音庙

除庆丰庵外,瀛洲还有两处观音庙。一处在榨背口,一处在油坑洞。榨背口的观音庙,依岩而筑,背西面东。南北向皆有庙门,一条小道由口外经过庙堂,通向山里。前向置有坐凳,来榨背劳作之人,可以在庙中歇脚、避雨。正中置神龛,内为观世音的坐姿塑象。神龛两侧皆有小门通往庙后,那里有一水潭,清沏见底。上方岩石时时有水渗出,点滴落在潭中。水声清脆,常年不断,潭水亦始终不浅不溢。朝圣者视为仙水,常舀来饮用或治病。庙的对面山岩上,是一座韦陀佛的小庙,与观音庙遥遥相对。

油坑洞的观音庙在油坑人家的出口处,也是紧贴山岩而建,其规模比榨背观音庙小一些。庙前是瀛川溪,溪上有石拱桥直通庙堂。这里是油坑源的最窄处,两山夹崎,云烟宠罩,溪水潺潺流淌,倾泻而下,越显此处的幽静和安闲,直让人心怀别有洞天之感。

每逢农历闰年的二月十九日,瀛洲村都要举行观音会。这是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由头年选定的斋官和村中耆老主持。到时全村动员,把观音菩萨请进祠堂,自然少不了鸣锣开道,旗幡、执事、鞭炮、山门铳、孩童的技艺表演,也都应有尽有。菩萨游遍前后街,最后来到章氏宗祠,安置于享堂内。供桌摆满丰盛供品,点着巨大的腊烛,香火昼夜不息。接下来是由请来的徽剧班子演戏,连演三天。庆典结束,村民又摆开游行队伍,将菩萨送回庙。

解放初,当局破除迷信,禁止求神拜佛。有村民将观音塑像藏了起来,后不知所终。榨背口的庙堂,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也被拆除,夷为平地。近年,村人汪炳为出资在原址盖了新庙,内置瓷质观音像一座,每至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都有村民前来烧香礼拜,只是庙的规模不及旧庙大。

关帝庙关帝庙用来供奉关公老爷。三国时的关羽,被认为是忠肝义胆的典范,死后就被人当作神来供奉。瀛洲的关帝庙在油坑观音庙的紧邻,庙宇不大,仅三、四十平方米,亦很简陋。庙门上方有“关帝庙”三个大字,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连同观音庙被改作光明厂职工宿舍,现两庙庙堂犹在。

关帝庙旁有油坑洞,洞口面临瀛川溪。洞有多深、多大不得而知,旧时,有传说可通杭州。据方金福先生回忆,太平军攻占瀛洲时,有村民在此避难。太平军发现后,将洞口封堵起来,避难者因此遇害。他小时在洞内看到过死人的残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探察过,洞不深,未发现有价值的遗物。

财神庙有上、下财神庙。上财神庙在瀛洲村东口、现在的瀛洲医院下首处。庙堂座北朝南,庙的前部分是上节(指登源河上游的诸村落)通往瀛洲村的官道,用麻石板铺地,后部分供奉财神爷,今已毁。

下财神庙位于村西口,跨街而建,座南朝北。南向供奉财神爷部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改建了三线厂的筹备处。跨街部分依在,庙堂西侧临瀛川溪,有石板桥直通庙门。庙门上方两个斗大的榜书:“瀛洲”,用青石镌刻,字体庄重大气,神采飞扬,可称是书法中的精品。

两财神庙建于何时?“瀛洲”二字何人所写?都没有史料记载。有一种说法,即下财神庙由章运的十二世孙章仲润出资,于明成化年间建造。但在成化年之前及之后,直至清朝后期,瀛洲现有古籍都没有出现过“瀛洲”的村名,而只是称“瀛川”,看来,对于此事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社庙社庙是供奉社公老爷的地方。据老人回忆,瀛洲有社庙多处。瀛洲章氏最早落脚的油坑人家,就建有社庙,据说是和其他两姓合建的,因此称为三合大社,庙址在油坑洞进去约50米处的山脚下,现已毁。油坑关帝庙紧隔壁有一庙宇,门楣上写有“油坑洞”三个字,据说也是社庙,但早已不见菩萨。在下堨田畈,现存社庙一座,大约占地五、六十平方米,座西朝东,进门为院坦,后一半为庙堂,内供社公老爷。村民经常来此朝拜,以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太子庙据章竹简先生回忆,瀛洲水口凤山公园内,另有一座小庙,厝着太子菩萨。传闻太子菩萨原在凤山凤冠石下的红庙里。这里曾经是树木参天,遮阳蔽日。一片老树林,好似一只凤凰的凤冠。不知何时,红庙倒塌,太子菩萨被临时供奉于此。每年的安苗节,村人敲锣打鼓,抬着太子老爷出巡田畈,视察稻禾,护佑五谷。正月半,太子老爷会被请到三凤祠寝室中安坐,接受人间香火,许愿还愿,观尝舞狮盛况,与民同乐。大跃进时期,庆丰庵和凤山公园成了养猪场,以后又改作供销社的农资部和农机厂,最后被完全折除。

土地庙瀛洲的土地庙,有下塘坑、塘坑、后碣头、榨背口、野坞口、石榴坞口、木桥里等七处。庙堂大都建于山口处,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四十个平方米,可供人在内歇息、避雨。小的不及大人高,仅为砖砌的神龛,前向开一圆窗,内供木雕土地爷。

每到农历二月二日土地老爷的生日,村民都要在土地老爷面前供上粽子、米粿,同时还要把剪成寸长的麦杆,和炒熟的黄豆、冻米等混在一起,撒在庙堂。据说麦杆代表害虫,黄豆、冻米代表虫蛹,祈求土地爷消灭虫害,保五谷丰收,六畜平安。在瀛洲的老人中,还有老虎吃人问土地的说法,意思是山中野兽都归土地爷掌管,没有土地爷的批准,野兽是不敢随便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