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收藏学及其专业的创建


  在去年的上海华人收藏家大会上,笔者作为演讲嘉宾曾作过题为“努力创建收藏学”的发言,这同时也是我思考良久的一个倡议。当时在会上,这一倡议受到了不少收藏界和学术界人士的关注乃至赞同,也为海内外一些媒体所报道。这之后,笔者又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多次在学术交流中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作过一些补充。如今在再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文字

  一

  就其地位和作用而言,收藏乃是艺术市场最重要的实质性环节。

  我们说,艺术品买和卖的统一就是作为商品的艺术品的流通。这个流通全过程的主要脉络可以逻辑地表述为:艺术生产者—艺术品—艺术商业中介—艺术消费者,而文化中介(艺术批评、新闻传播等)则对上述过程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我们当然可以用艺术品交易场所所交易的艺术品的范围领域或者艺术商品行销区域来界定艺术品市场,也可以把一定时期、地区内对艺术品商品有效的供需关系叫做艺术品市场,甚至在广义上将艺术商业整个运作系统称为艺术品市场,不过在现实的根本意义上,艺术品市场可以说是指相应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一定规模的艺术消费者群体。艺术消费使艺术品市场真正得以存在,使艺术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艺术生产得以最后完成,为艺术生产创造出新的更多的需要,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产和艺术商业经营行为的动力和目的。在作为流通过程逻辑终端的艺术消费者当中,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艺术收藏,都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地位,暂时性的购买消费,例如单纯装饰意图的艺术消费,常常并不是主要的。因而,可以说没有健康的艺术收藏也就不会有健康的艺术品市场。

  将艺术品作为有价值的物品,同时作为艺术欣赏客体和文化研究对象,自觉地进行搜寻、选择、购买、聚集、珍藏乃至展示、探究的艺术消费行为及其方式,就是所谓艺术品收藏。我们知道,“艺术”的词义边界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变化而呈现某种不确定性,其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事实上很难区分。因而,艺术品收藏与普通意义上的收藏几乎是相通的。收藏与投资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常常同时就成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一种投资方式。然而,收藏又并不等同于投资。那种反对拜金主义、利润至上主义的走向文化层面和坚持文化至上的收藏,才称得上健康科学的有灵魂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