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 汉唐 葡萄香


  1、葡萄初来: 从大宛到汉宫(公元前329年~公元220年)

  村姑们着竹篮,乡家人赶着驴车,一筐筐高载了晶红艳紫;神庙前扎起庆贺的花灯,家家都赶酿新秋的美酒,富贵人夜宴上堆满着罂缶,琉璃的夜光杯酌醉了太平岁月。
──孙毓堂 长篇史诗〈宝马〉1939

  公元前329年到323年,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化文明带入中亚,从此种植葡萄、酿葡萄酒和酒神崇拜,开始在粟特人中流传。据希腊学家罗念生考证,汉时「蒲桃」二字发音,直接源于希腊文「Botrytis」。汉学家劳费尔在名著《中国伊朗篇》(Sino-Iranica)里认为葡萄一词是波斯语Budawa的对音,而Butao在中亚粟特语里的意思是「藤蔓」。

  1948年,由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在中亚古城尼萨(今土库曼国境内),公元前2世纪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古称安息波斯)的宫殿遗址,出土了60多枚象牙角形杯,或称「来通」(Rhyton)。尼萨来通底部,大多雕成鹰首翼狮(griffon)的形状,也有人马状,或仙女状的;器身为象牙本身的弧形长角,有的口缘处雕刻有葡萄藤蔓和希腊神祇,可以看出亚历山大在中亚的希腊化遗风。亚历山大本人之爱饮酒,是出了名的,历史上把古都波斯波利斯的焚毁,归因于他的酒后无行。 在亚历山大离去后近200年,张骞来到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时,发现那里的葡萄酒(当地人称为 Mu:sallas),要比汉地用空桑秽饭酿成的米酒好喝多了!《史记大宛列传》云:「宛左右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积数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当时的大宛,有70座城池,户口30万,盛产汗血宝马和葡萄。历史学家孙毓堂1939年作长篇史诗《宝马》,描写了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万里征大宛,获得了天马,并扬威西域的壮观情景。如果没有张骞和李广利,那饱含着希腊文化的大宛葡萄,就不可能从遥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畔,随着丝路的驼铃,移植到汉武帝的深宫中。但从史料来看,张骞只带回了葡萄种子,并没有获得大宛人密而不传的酿葡萄酒秘方,中原开始酿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

  公元2世纪,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出土,〈葡萄动物纹绮〉。 (毛民)

  东汉时,葡萄纹样就通过丝路传入新疆地区。《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伊吾(新疆哈密)地宜五谷,桑麻,葡萄。」1900年前后,据斯坦因考察,在公元2到3世纪的罗布倬尔木门楣残片上,就有葡萄纹样。1959年在民丰尼雅的古代精绝国遗址,一座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夫妇合葬墓里出土了葡萄纹毛织物和葡萄动物纹绮。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夹缬蓝印花棉布,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棉布。其残片的右侧为人趾、狮尾和鱼龙纹图案,左侧方框中绘有一位袒胸的女神,头饰圆光,颈戴缨络,手持盛满葡萄的丰饶角。

  关于这位女神是谁,学术界有许多争论:或说是古希腊农神得墨特尔(Demeter),或说是古巴比伦女神伊什塔尔(Ishtar),或说是古波斯的丰收女神安娜希塔(Anathita),或说是印度的鬼子母(Hiriti),还有说是希腊─犍陀罗的丰收女神提喀(Tyche)等等。在贵霜帝国统治下的犍陀罗地区,提喀女神常手持丰饶角出现,例如石雕提喀像和巴基斯坦白沙瓦出土银碗上的提喀像,与尼雅棉布的女神极为相似。学者孙机将此尼雅棉布与贵霜王朝胡弗色迦(Huvishka,167

 ~179年在位)金币相比较,因贵霜金币与尼雅棉布的时间地点最为接近,女神细节相吻合,由此得出此神为中亚特有的丰收女神阿尔多克修(Ardochsho),并进一步推论中国的棉布是东汉时期由贵霜国从丝路传入新疆的。俄国的马尔夏克教授和乌兹别克的瑞德维拉扎教授支持这一看法,马尔夏克教授认为右下角的鱼龙纹是印度的摩羯鱼,口中吐出河流,两边鳞片状起伏的是小山,并有飞鸟在山两边飞翔;而从人脚趾和狮尾可以考证出,该人物是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力斯,他常被描绘成正与狮子搏斗。

  2、胡风熏习: 葡萄在六朝和隋代(公元220年~619年)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论葡萄。

  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

  醉酒宿醒,掩露而食,

  甘而不狷,脆而不酸,冷而不寒,

  味长汁多,除烦解饴。

  又酿以为酒,甘于曲檗,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可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

  他方之果,宁有匹者?

  ──三国 曹丕(220~226年在位)
山西大同平城出土的〈北魏童子葡萄纹鎏金青铜杯〉。 (毛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畅达,胡风东渐,葡萄纹样在此时传入了中原,甘肃靖远出土的北魏酒神骑豹葡萄纹银盘,和大同平城出土的〈北魏童子葡萄纹鎏金青铜杯〉,都是由西方制作而传入中国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交流的明证。399年,东晋僧人法显西行取经。此前384年,十六国的吕光征龟兹(今新疆库车),发现其地富饶葡萄,「胡人奢侈,厚于养生, 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矣。」,他除了请回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还载了二万头骆驼驮的金银珠宝回洛阳。

  南朝梁才子庾信(513~581年),留居北朝为官,与魏之来使尉瑾有这样一段对话:

  信曰:我在邺,遂得大葡萄,奇有滋味。

  瑾曰:在汉西京(长安),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亩,中有葡萄百树。今在京兆(洛阳),非直此禁林也。

  信曰: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

  邺,即古代河南安阳,曾是鲜卑统治下北齐的邺都。安阳出土过北齐(550~577年)石雕屏风,描绘了茂密的葡萄荫下,有十余人围坐宴饮,观看歌舞。中心人物身着胡服,手擎角状来通饮酒正酣。从这个北齐人的帽子,饰有联珠纹的胡服、来通形状,和持来通饮酒的姿势来看,与中亚片治肯特第24室壁画,年代稍晚的7世纪粟特贵族饮酒的细节非常相似,可见胡风熏习之深。 稍晚的隋代,天水墓葬石屏风描绘了酿造葡萄酒的作坊;山西太原虞弘墓的汉白玉石椁浮雕,雕有胡人男子在平台上踩踏葡萄,边舞蹈边酿酒,都流露出胡风余韵。

  3、盛世佛光: 葡萄在初唐盛唐 (619~755年)

  琵琶长笛齐相和,

 

  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

  交河美酒金叵罗。

  ──唐 岑参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葡萄纹样在印度古已有之,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卷50中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在印度佛教最早期的石窟寺山奇(前2到1世纪),第一塔的南门西柱的东面〈佛发供养图〉浮雕边缘,还有北门东柱的〈帝释窟说法图〉之莲花两侧,都出现了葡萄藤蔓的浮雕。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犍陀罗艺术中的葡萄纹,常伴随在佛像的头顶或身侧;也有葡萄童子纹或葡萄母婴纹的,则象征丰收和多子。随着佛教在魏晋隋唐的兴盛,葡萄纹样也进入敦煌、云冈、龙门等佛教名胜地:如云冈第12洞(北魏)主室南壁浮雕上,龙门古阳洞(北朝502年)弥勒3尊佛龛光背上;敦煌初唐209窟天顶和初唐322窟壁龛藻井;还有西安香积寺大砖塔,残存有唐代葡萄纹的楣石线刻。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2载,古印度风俗贵葡萄酒而轻米酒,「若其酒醴之差,滋味流别;蒲萄甘蔗,剎帝利饮也;醵檗醇谬,吠奢等饮也。」当时的印度婆罗门贵族戒酒,以饮葡萄果浆为风尚,西域各国也传为风俗。630年玄奘自西域前往印度取经,一路上西域各国,如屈支(龟兹)国和突厥的素叶水城(碎叶),都以葡萄浆款待法师。

  吐鲁番的高昌国,盛产黄白黑三种葡萄,而此地的「交河美酒金叵罗」,是稍晚的唐诗人岑参在酒泉太守的席上赞美过的。高昌国举国奉佛,国王曲文泰曾倾情迎送法师讲经。也许正是因为艳羡人家葡萄美酒,据《册府元龟》记载,贞观14年(641年),唐太宗派侯君集发兵「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酿)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大喜过望的太宗宣布长安「赐脯三日」,演绎了一场唐代酒神节。

  唐太宗在长安百亩禁苑中,辟有两个葡萄园。著名园丁郭橐驼为种葡萄发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记载在他的《种树书》里,一时汉地风行。长安原来有个皇家葡萄园,后来改作光宅寺,寺中有普贤堂,因尉迟乙僧所绘的于阗风格壁画而闻名。唐人段成式在《寺塔记?光宅坊光宅寺》里记载:「本(武则天)天后梳洗堂,葡萄垂实则幸此堂」。深有佛缘的武则天,在长安近旁的扶风法门寺和临潼庆山寺,留下许多贴身衣物珠翠供养佛菩萨,又在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和敦煌北大像上,留下她的威仪造像。从她临朝到开元时期,唐人最为流行一种葡萄纹镜,想来这种风格的铜镜,曾经有一枚伴她在葡萄垂实的梳洗堂中顾影自怜过吧?

  4、万代衣冠: 葡萄在中晚唐(755年~906年)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 王翰〈凉州词〉

  
  「万代衣冠拜冕旒」的盛唐,葡萄酒在宫廷庆典上,如同今日香槟在欧洲宴席上无比风光。隋唐时胡人聚居城市太原种植葡萄并酿酒成功,岁贡「燕姬葡萄酒」。刘禹锡曾有诗云:「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

 轻霜,龙鳞曜初旭。」 大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有宫女穿胡服,腰系蹀躞带,手捧带叶葡萄果盘;后一人戴幞头,穿胡服,手持胡瓶,似用于盛酒。唐玄宗君臣在拂霖式凉殿里消夏,檐上「四帘飞溜,悬波如瀑」,「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梨园弟子奏起龟兹乐,胡姬跳起拓枝舞,杨妃「持琉璃七宝杯,酌西凉葡萄酒」,丝路东西方曾如此亲密无间。连白居易笔下「飘然转旋回雪轻」的「霓裳羽衣舞」,也并非传说中月宫仙子赠给玄宗的不传之秘,它源出印度的「婆罗门曲」! 葡萄纹也出现在唐人的衣饰上。施肩吾诗云:「夜裁鸳鸯绮,朝织葡萄绫」。 唐人的葡萄纹织物,如今可见的有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白地葡萄纹印花罗, 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葡萄纹锦/绫,都似在诉说那段飘逝了的霓裳羽衣。唐人衣饰还有一种藤蔓式的葡萄带。从中亚来的胡人美少年在唐代宫廷献舞,舞姿腾踏,被称为「胡腾儿」,起舞时常有葡萄长带随之飘然而起。 如李端诗《胡腾儿》:「胡腾本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胡腾儿的身姿,可以在宁夏盐池史氏墓门,河南安阳修定寺雕砖上寻见。 唐代的有志男儿以建功西域为荣,王翰的《凉州词》就把葡萄酒、龟兹琵琶和西征的边关勇士连在了一起。盛唐之世,大唐的声威远及中亚昭武九国,那里的胡旋女和胡腾儿纷纷前来长安。然而755年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江河日下,失去了敦煌以西的广大西域。杜甫在路过西域时感伤道:「一县蒲萄熟,秋山苜蓿多。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5、葡萄的药用

  琉璃钟,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

  
  唐人不仅欣赏葡萄酒的美味,而且重视它的药用价值。《唐本草》评为:「葡萄味甘,酸,性平,解表透疹,利尿,安胎。」唐代医学家孟冼称葡萄汁可治「孕妇子上冲心,饮之即下」;但多饮会影响食欲,「令人卒烦闷眼暗。」更早的《神农本草》则称,「葡萄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祛风寒,令人肥键。」这和所罗门《雅歌》中「给我葡萄干增补我力」异曲同工。现代医学又发现有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的奇效,长年饮用葡萄酒的老年人中,高血压和高血脂发病者极少。葡萄丰产的维吾尔地区是著名的长寿地区。中亚居民据阿拉伯《医典》, 用无核白葡萄干煎水止咳。吐鲁番出产药用的索索葡萄,李时珍说:「大如五味子而无核」,据《大明会典》记载,索索葡萄价值比驼皮和獭皮还高。

  6、结语

  撩开历史的面纱,在葡萄酒香的东西流转中,你会惊讶地发现从古地中海到汉唐的西域,都有着相似的酿酒风俗。如歌中所唱:「天空是汉唐以来的地中海」,丝路各国沉浸在一千零一夜的罗愁香氛中,作着千年锦瑟笙歌的盛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