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尔地(维吾尔族)


  萨哈尔地,汉语意为“转轮秋千”,多流行于新疆南部地区。阿克苏地区则称之谓“恰克皮来克”。

  “萨哈尔地”与秋千同属一类。据《杜阳杂编》记载,唐代有一位名叫石火胡的西域女子,能于百尺竿上张弦5条,以八九名女子积压居一条之上,这种技艺与维吾尔族的“萨哈尔地”(转轮秋千),颇有相同之处。

  另一说法是根据维吾尔族古典叙事长诗《优素福一阿合麦特》而来,诗中说:王子优素福和阿合特兄弟二人因与其叔父包括可汗发生矛盾,被迫离家出走。他们率领部分民众来到一处地方,架起空中转轮使众戏之,并伴以鼓乐以吸引各方散居农牧民前来投奔以壮大实力,该诗描写的是13世纪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由引可知,“萨哈尔地”的产生至少不晚于13世纪。清人萧雄在《娱乐》一诗中对它还作过这样的描写:“一架秋千索影微,风前摇扬彩霞衣。由来技伟西域,怪底佳人爱奋飞”。“ 萨哈尔地”,由高约十五六米的主轴、木轮、轮杆以绳索连结而成。至轴垂直立于地面,轮杆套子至轴底部,由两组(各4人)向同一方向扒转,主轴顶端装木轮,与底部轮杆以绳相连。推动轮杆即带动木轮转动。木轮两端各系两根长绳,供游戏者牵附,游玩时,人人推轮杆带木轮转动,绳端攀附者随之转动,木轮越转越快,人也越飞越高。推杆人撒手以后,还可以借惯力转飞良久。游戏者更替进行。

  还有一种较简单的形式:在地上竖一约6米至8米高的木杆,下端埋地,上端同样套一车轮,轮上按等分间隔安4个环,每环垂一绳到地,绳末端结成能伸进大腿的环套,每绳1人,左腿伸入环内,左手援绳,同时以右腿蹬地,使之族转,愈蹬愈转,愈转愈快,愈快愈高,可离地飞转。转轮时每次就有2人或4人以保持平衡。游戏规则由众青年当场推举首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