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挫折心理浅析及诊治手段



发表于2001年第一卷第4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ISSN 1671-2153 CN33-1263/Z

摘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已日益引起现代教育者的重视。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方面,分析了中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了中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挫折的三种方法。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教育 挫折 挫折教育

前言

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在非常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更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素质教育的工程。

1 挫折及挫折教育的概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作挫折。”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指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境;另一意义是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综上所述,虽然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众说不一,但人们在两点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首先,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其次,它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而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2 体育教育过程中,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2、1产生挫折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紧张或其它各种人为的因素。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指的是与老师,同学之间,或者家庭关系等紧张,从而使学生感到冷落、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挫折,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体育教师过分刻薄,严肃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对象来完成同等难度的动作,使学生感到窘迫,遭受挫折。根据中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心理挫折引起原因调查统计说明(见表),因技术动作难而发愁、烦恼的占66.6%, 在学习方面感到负担重,基础差的分别为60.6%,65.6%。中学生和老师的人际关系不的协调的占39.9%,因动作险,身体疲劳,场地器材差而表现出紧张害怕、情绪厌倦和兴趣不高的分别占53.3%、39.6%、39.9%。对于这千差万别的心理挫折,教师要善于控制,既要抓住重点克服共性的挫折,又要洞察细微,区别对待。

宁波市中学生心理挫折抽样调查统计表
经常 偶然 没有 未表态

选择内容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动作难 表现为发愁 80 26.6 120 40 45 15 8 2.6

2、动作险 表现为紧张害怕 70 23.3 90 30 42 14 7 2.3

3、身体疲劳 表现为情绪厌倦 40 13.3 79 26.3 30 10 10 3.3

4、基础差 表现为信心不足 67 22.3 130 43.2 80 26.6 6 2

5、场地器材差 表现为兴趣不高 50 16.6 70 23.3 40 13.3 3 1

6、学习负担重 提不起劲 72 24 110 36.6 50 16.6 2 0.6

7、和老师同学关系紧张 20 6 100 33.3 43 14.3 8 2.6

2、2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

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许多因素。首先是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些学生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自怨自艾,有些男学生为自己身体矮小而烦恼,女学生为自己的体态发胖而不安。其次是学生的智能水平,有些学生学习勤奋,但受自己的智力水平所限,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缺乏体育能力而无法达标。最后是学生的人格特征。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评价能力,常为自己确立不现实的行为目标,有些学生过度焦虑,漫不经心地自负自卑。

3 体育教学过程中挫折心理的表现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正急剧发展、变化以至趋向成熟,行为表现出某种神经质。他们的心理具有过度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在情感上活泼、热情,却容易急躁、激动、自尊心强,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易为一时的胜利而骄傲也易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因此,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教学不得当,用词不悟严厉遣责学生或者学校文体设备匮乏,学生酷好心理等到压抑。渐渐地使开始讨厌体育课,或讨厌参加一切文体活动。甚至对体育活动产生一种恐惧心灵。其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也一样围绕着中考、高考,竞赛成绩等指挥捧影响,教学以“体育尖子生”为中心对大多数学生关心,帮助不够,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使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

4 引导学生克服挫折的三种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在挫折的情境下,最容易失去理智,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事来。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对课的重要点、难点和容易发生损伤。造成错误之处做到心中有教,学会对复杂事情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做好预先性的思想准备工作,一旦学生遇到挫折,就要帮助他们分析挫折的内外因,找到解决问题途径,力争转变受挫心理。同时还要提交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他伤脑筋的事吐露给教师或同学以减轻思想负担,用学习、训练或其它感兴趣的事转移注意力以摆脱和缓作挫折造成的压抑情绪,还要用暗示或自我暗示法防止激烈情绪的爆发,从而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4、1 竞争力的培养

体育具有竞争性,体育游戏、体育竞赛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加。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因此,体育教学中,尽可能安排竞赛性的项目,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他们敢于取胜的竞争精神,体育以它的独特作用,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竞争力。

4、2 意志力的培养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小学是培养青少年意志力的重要时期。体育是磨练意志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学环境艰苦特殊,“冬日寒风吹,夏日酷阳晒”,这就要学生吃苦耐劳。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严守纪律与规则。体育锻炼中有困难,竞赛中有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失败。体育锻炼要有持久性。因此,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的克服挫折。

4、3协调能力的培养

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小学生的交往逐渐增强,而时代也需要人交际、协调,需要人广泛发展与社会的联系,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体育是群体性的开放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扩大与他人的交往,加强他人的协调。这样更能提高抗挫折能力。

5 结语

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体育应进行全面的改革,摆正“育心”与“育体”的位置,在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改变传统的运动竞技教育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育学生要正视现实。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4、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利用新异刺激,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5、采用体育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坚强意志品质。

6 参考文献:
6、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承受力教育、洁难》 中国教育学刊1998、8第四期
6、2欣果实《讨论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效应》 天津体育学院学刊 1999、6
6、3李薇 《学教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 体育学刊 1999、5
6、4陈学斌《关于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思考》教育科学 1993、3
6、5陈明金《中学生厌学心理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5
6、6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