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艺术问答之一


一、二胡是一种什么乐器?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擦弦乐器,在过去称为南胡、胡琴(胡琴往往又是多种擦弦乐器的总称)、嗡子等,是中国民族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深受人民喜爱。
 
二、二胡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二胡大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史料记载,它最早的名字叫"奚琴"。在宋代音乐家陈炀所著的《乐书》中,就曾描写过"奚琴"的模样:"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后来随着乐器制作的进步,由竹片改用马尾做成琴弓来演奏,它才有了"马尾胡琴"的称谓。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不是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的诗句吗?进入元代,胡琴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琴筒用一种皮来蒙面,真正形成了"马尾胡琴"。到了明清时期,胡琴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胡琴逐渐地流传到全国各地。
 
三、二胡在过去一直处于什么地位? 
      二胡在它传承的前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流传于民间,主要用于戏曲和说唱表演的伴奏,很少作为独奏乐器登台演奏。此外,二胡还是一些社会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的谋生工具,因此常被人看作是"叫花子的乐器"。
 
四、二胡的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才改变的? 
    二胡的这种状况到本世纪初,我国出了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1895-1932)(见下图)后才有了彻底的改变。刘天华先生是江苏江阴人,他苦心孤诣地花了十几年时间钻研二胡,创作了十首二胡名曲,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在1930年冬在北京饭店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使世人大为震惊,第一次使二胡走上了音乐会的舞台。他还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使二胡走进了专业艺术院校的讲台,为现代二胡演奏体系奠定了基础。
 
五、刘天华先生创作了哪十首二胡名曲? 
      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二胡名曲有:《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和《烛影摇红》。
 
六、在二胡的发展进程中,还有谁的功绩不可磨灭? 
    在二胡的发展进程中,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1950)(见下图)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是江苏无锡的一个民间艺人,他具有超人的音乐才能,演奏技艺高超,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他的一生,正处于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加上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双目失明,贫困潦倒。这同时也磨练了阿炳坚毅自信、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如果不是新中国的成立,不是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对民间音乐的抢救,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这一瑰宝极可能就因失传而不复存在了。他的《二泉映月》倾诉了他苦难的一生,揭示了他辛酸愤懑的内心情感,表现了他青松般的性格与气质,迥肠荡气,催人泪下。如今这首名曲已经走向世界,几乎成了外国人心目中二胡的代名词。他的《听松》、《寒春风曲》也以新颖和富有独创性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七、华彦钧在二胡演奏艺术上有什么贡献?
    从华彦钧的二胡曲来看,他的创作和演奏都是深深地扎根于民间音乐之中,是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典范。从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丝竹乐、梵音、十番锣鼓、锡剧、民歌、小调等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和特点。但这些旋律和特点在阿炳的二胡曲中并非是简单地模仿或借用,而是一种融会贯通式的继承和发展,他将民间音乐中人人熟悉的曲调变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用来表达心中的深层内涵。在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阿炳的二胡曲均用托音胡琴来演奏,拴老弦与中弦,定弦比现今的普通二胡低纯五度,但又不同于现在常用的中胡。这种胡琴过去常在丝竹音乐或戏曲音乐中担任副旋律的演奏,阿炳用它来演奏独奏曲,而且用到四个把位,在当时是一个创举。纵观阿炳在二胡演奏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有:①运弓刚劲有力,功底深厚;②在节奏上富有民间音乐的律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③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演奏技法,如:动作果断,性格坚定、刚直,富有棱角的滑音;在一个把位中通过手指伸展扩大音域的定把演奏;在长音中表现出音乐内在律动的浪弓;吸取江南丝竹音乐演奏手法的透音;不同于一般拨弦的带起;以及富有民间音乐特点的节拍重音移位,等等。这些演奏特点鲜明地表现出了阿炳二胡音乐的风骨,成为现代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必修课目。
 
八、在民间音乐家中,除了华彦钧以外,还有哪些杰出的二胡演奏家? 
    在民间音乐家中,孙文明(1928-1968)也是比较杰出的一位。他是浙江绍兴人,有着很高的演奏技艺。在四岁时得了天花,不幸双目失明。从小家中十分贫困,只得学拉二胡算命卜卦为生,后来随着二胡演奏技艺的不断提高,就丢弃了卜卦,专靠拉二胡卖艺谋生。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孙文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才结束了流浪生活,并在二胡演奏和创作上做出了成绩。他创作了《弹乐》、《流波曲》、《送听》、《四方曲》等多首二胡曲。其中的《流波曲》,深沉忧怨、如泣如诉,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旧社会过着流浪波折、沦落异乡的苦难生活。他演奏的《弹乐》,创造了二胡不用千斤,奏出像琵琶、三弦那样的弹拨乐器演奏弹词开篇音调的效果;他演奏的《夜静箫声》,用二胡奏出箫吹奏的声音,等等。在一些乐曲中,孙文明还用了八度定弦法,以奏出一高一低两把二胡合奏的效果。这些新技法的出现,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手法,增强了乐器的表现能力,为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九、20世纪30至50年代,哪些人在为二胡演奏艺术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个时期,刘天华的弟子们在为继承和发展二胡的演奏艺术而努力奋斗,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 储师竹(1901-1955),江苏宜兴人,其演奏风格洒脱清秀、质朴纯正。陈振铎(1905-1999),山东临淄邵家圈村人,一生致力于二胡教育工作,为音乐院校二胡专业编写了不少教材,对二胡理论方面也颇有研究,著有《刘天华作品研究》一书。刘北茂(1903-1981),江苏江阴人,受胞兄刘天华的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在刘天华逝世后,毅然放弃自己的英语专业,投身于二胡的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培养了许多二胡演奏人才,并创作了《小花鼓》、《汉江潮》、《千里淮北赛江南》等百余首二胡作品。尤其是蒋风之(1908-1986),江苏宜兴人,在二胡演奏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其风格古朴典雅、细腻深刻、内在含蓄,自成一格。他演奏的《汉宫秋月》将古代宫女苦闷忧伤、哀怨凄凉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在演奏手法上非常独特,如:变化丰富的揉弦和颤指音,使音乐如泣如诉,十分动人;与众不同的擦弦方式,使音质独具特色;在曲中大量使用的、具有弹拨乐器特色的指音,给乐曲带来一种"欲言又止"、"无声胜有声"的特别韵味等等,使他的演奏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地位,被人誉为"蒋派"。
 
      此外,继承和发展现代二胡音乐的老一辈演奏家还有:陆修棠、朱郁之、张季让、王寿庭、张锐、陈朝儒、张韶等。他们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编著出版了早期的二胡教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发展二胡的演奏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十、二胡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胡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二胡曲的创作日益增多, 演奏技法也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面日益扩展,快弓、新把位和不同弦法等新技巧越来越多地在作品中被运用。如:《拉骆驼》(曾寻编曲)对地方风格的表现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山村变了样》(曾加庆曲)、《春诗》(钟义良曲)、《湘江乐》(时乐蒙曲)等作品使用了2 6弦、新把位等具有新意的演奏技法,并用钢琴来给二胡作伴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个时期在二胡演奏艺术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是1959年张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二胡广播讲座》的播出,并出版了《二胡广播讲座》一书。这个讲座系统地讲解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演奏技法,推出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练习材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了二胡的演奏知识,从而引起了人们学习二胡的热潮,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