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华人国王:郑信王


郑信(泰文:,皇家转写:Somdet Phra Chao Taksin Maharat ;

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又称郑昭(昭:意为“王”,不是名字)、帕昭达信(达即达府,即今泰国北方来兴府)、披耶达(披耶为泰国贵族爵位的第二等,相当于侯爵)、帕昭恭吞武里(吞武里即今曼谷的吞武里区),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

泰国名字叫达信(Taksin),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国人心目中五位伟大的“大帝”之一(五大帝分别为:兰甘亨大帝、纳黎萱大帝、达信大帝、马古大帝、朱拉隆功大帝。因其爱民、仁德之心,为后世所怀念。或者将兰甘亨、纳黎萱、那莱王、郑信、拉玛一世、拉玛五世、拉玛九世为七大帝。兰甘亨、纳黎萱、拉玛五世为三大帝。)

他的父亲郑达出身于中国广东澄海华富里(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大城府,是一位摊主,致富后改名为镛。他的母亲诺央是暹罗人。郑信就出生于大城府。他7岁时开始在一所上座部佛教僧院接受教育,经过7年的学习,成为一名皇家侍从。传说有一次,他和他的朋友、佛教初学者通銮出寺托钵化缘,见一中国算命老先生,算命先生看了手相,告诉他们,他们两人将成为国王。他们当然没有认真对待,但后来郑信果然称为暹罗王,而通銮也真的成为郑信的继承者拉玛一世。

郑昭在来兴府任副府尹(后来成为总督)时,得到了他的泰国名字达信(Taksin),正式头衔是披耶达信。他的泰国名字也有可能来自中国潮汕方言的音译(潮汕方言中“郑”的发音即近似Tak)。当他晋升为甘烹碧府总督时,他不得不返回大城。因为当时缅甸袭击了泰国,并包围了泰国首都。郑信领导并参加了首都的防卫工作。但大城很快在1767年沦陷,郑信率领一小支军队冲出了城市。这一行动从来没有得到充分解释,郑信和他的追随者如何冲出缅甸的包围至今仍是一个谜。

大城被毁,泰王驾崩,国家分裂为为六个部分,郑信控制着昭披耶河东岸,他连同通銮,在昭披耶河附近,成功地击退了缅甸军队,并打败了他的对手,实现了国家统一。

趁着清缅战争爆发而缅甸大城驻军大部被迫回国抵抗清军,郑信率众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抗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当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1770年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中国,入朝称属臣(籓属国)于清廷。

按照曼谷王朝的正史记载,郑信王1782年已经疯魔,不杀都不行了,“昭披耶却克里(通銮)”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称“拉玛一世”。将首都从吞武里迁到对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绵延至今的曼谷王朝。“昭披耶却克里(通銮)”恐惧中国对郑信的死会有反应,慌忙遣使入贡清朝,为请求敕封,他在文书中坚称自己是郑信之子“郑华”。后来拉玛二世登基进贡称郑佛,此后的三世王、四世王在入贡清朝的表文中各自称为“郑福”、“郑明”,皆以郑姓。有史书为证,四世王时铸的一种钱币,背面有“郑明通宝”四个字;现存四世王亲笔御函的结尾,盖有一印,亦为华文“郑明”两字。 到了五世王朱拉隆功时,泰国国王才开始不姓郑了。

1955年泰国政府规定每年郑信加冕的纪念日,也就是12月28日这一天,为郑王节。

郑信称王时,在澄海的乡亲搭船去庆祝。离别时,郑信赠送了十八缸礼物给乡亲,千嘱万咐不要中途揭封观看,回乡以后再分赠。航行途中,他们忍不住打开看到缸口盛满咸菜,大失过望,又打开多缸发现皆为咸菜,盛怒之下,便把十七缸子全丢入海。回到潮州澄海后,众乡亲都争相来看剩下唯一的咸菜缸,才发现咸菜下面是金银珠宝。

1950年泰国政府在大罗斗圈广场中央建造了一座“达信大帝纪念碑”。落成时,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亲自主持了剪彩仪式。纪念碑上耸立着达信大帝戎装跃马的塑像,碑面上镌刻着:“此碑为纪念达信大帝和增进他的荣誉而建,他是泰国的好男儿。

泰国郑王节:纪念泰国华裔英雄的节日。

12月28日是泰国郑王节,这是郑信王建立泰国吞武里王朝加冕成王的日子。泰国八百多年历史中只有五位国王被敬奉为大帝衔,郑信王即其中一位。郑信王能征善战,驱外敌阔疆土,为泰国立下丰功伟业;而他的华人血统也为中泰友谊作出极大贡献。

郑王节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清乾隆年间,华富村村民郑镛乘红头船南渡泰国谋生,公元1734年生下郑信。郑信少时被泰国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为义子,长大后入宫廷当御侍,后升披耶,任哒府侯王。他廉正奉公,多次受到泰国皇帝封赐。1764年,缅军大举犯泰,郑信率领军民抗敌,立下汗马功劳。泰王朝沦亡后,郑信在泰国东部招兵买马,赶走入侵的缅甸军队,又荡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国家。1767年12月18日,年仅38岁的郑信成为泰国第三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吞武里大帝,史称郑皇。因郑信曾为哒府侯王,故泰史又称之为哒信大帝。郑信在位15年,1782年亡故。

泰国人民特别是泰国潮人和华侨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建立了郑王庙,并将郑王登基之日12月28日定为“郑王节”,全国放假,泰王亲率官员凭吊郑王,十分隆重。

郑信(1734年~1782年),又名郑昭,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华裔。泰国名字叫达信。父郑镛出身于中国澄海县(现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中文叫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不久郑镛去世,郑信为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暹罗人称为披耶达信。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1767年4月,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地,组织抗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当年12月28日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1770年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由于郑皇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极大贡献,泰国人民对他十分敬仰,敬奉他以大帝衔(泰族立国共历五个王朝五十皇帝,只有五位被谥为大帝者)。到了波·披汶颂堪元帅掌政时代(1938-1944年),中泰两族人民为了缅怀郑王的功绩,遂择在吞武里府大圆盘广场中央铸造郑王铜像。郑王跨骑御马,身披战衣,右手高举指挥剑,左手紧握马缰,作亲征状,面向东方的尖竹汶府。纪念铜像自马足到指挥剑顶端,高4.20米。泰国政府于1954年4月17日,正式为郑王铜像举行落成朝祭大典,并有两日连宵文娱活动,当代第九世王普密蓬陛下亲临主持铜像揭幕与朝祭仪式。同年的12月28日,为郑王登基纪念日,泰王陛下复亲临主持献花圈朝祭仪式。

自此以后,泰国政府就定于每年的12月28日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并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两天两夜的文娱活动。郑王在中泰人民心中的形象,可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