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王室的名字


柬埔寨全称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国土面积为18.1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北界老挝,西北部与泰国为邻,东和东南部与越南接壤,西南濒泰国湾。海岸线长 460公里。中部和南部是平原,东部、北部和西部被山地、高原环绕,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豆蔻山脉东段的奥拉山海拔1813米,为境内最高峰。湄公河在境内长约500公里,流贯东部。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的最大湖泊,低水位时面积2500多平方公里,雨季湖面达1万平方公里。沿海多岛屿,主要有戈公岛、隆岛等。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9至30℃,5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象山南端可达5400毫米,金边以东约1000毫米。截至2005年7月,人口为1360.71万。有20多个民族,其中高棉族占人口的80%,还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和斯丁族等少数民族。国教为佛教,全国80%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占族多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城市居民信奉天主教。高棉语与英语、法语同为官方语言。

公元1世纪,建立了扶南王国。3世纪时成了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5世纪末到6世纪初,因统治者内部纷争,扶南开始衰落。7世纪初,扶南王国被其北方兴起的真腊所兼并。真腊王国存在9个多世纪,其中从9世纪到15世纪初叶的吴哥王朝,是真腊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16世纪末叶,真腊改称柬埔寨。从此至19世纪中叶,处于完全衰落时期,先后成了强邻暹罗和越南的属国。1863年,沦为法国保护国。1887年,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0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遭法国侵占。1953年11月9日,柬埔寨王国宣布独立。1954年7月,在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柬埔寨独立得到与会大国一致承认,法国军队被迫撤出柬埔寨。1960年,柬埔寨共产党成立。1970年3月18日,朗诺(LON Nol,1913~1985,1972~1975任总统)在美国策动下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领导的王国政府,3月23日,西哈努克亲王(NORODOM Sihanouk,192~ ,1941~1955为国王)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5月5日成立了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1975年4月17日柬埔寨全国解放。1976年1月颁布宪法,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废除君主立宪制。同年4月,西哈努克亲王辞去国家元首后退休,接着召开了第1届人民代表大会,乔森潘(KHIEU Samphan,1932~ )任国家主席团主席,波尔布特(POL Pot,1925~1998,1976~1976在任)任政府总理。1977年9月执政的柬埔寨共产党宣布正式公开。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侵占柬埔寨。1979年12月,民主柬埔寨决定中止宪法,改组政府。1982年7月9日,西哈努克亲王、乔森潘和宋双(SON Sann,1911~2000,1967~1968任总理)三派抵抗力量实现联合,组成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西哈努克和乔森潘分别任民主柬埔寨正副主席,宋双任联合政府总理。1990年2月3日西哈努克发表声明宣布,国名改为柬埔寨,政府改名柬埔寨民族政府。1990年9月,柬埔寨抵抗力量三方同金边方面的代表在雅加达会晤后宣布组成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

1991年7月,西哈努克亲王被推举为最高委员会主席。10月23日,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在巴黎复会,正式签署了《柬埔寨冲突全面政治解决协定》(通称巴黎协定)。11月,西哈努克亲王返回柬埔寨,全国最高委员会在金边设立总部。1993年5月23至28日,柬埔寨在联合国驻柬临时权力机构的组织和监督下举行大选,产生制宪会议;9月21日,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决定恢复君主立宪制;9月24日,西哈努克亲王签署新宪法,制宪会议转为国民议会;9月26日,联合国驻柬临时权力机构宣布结束在柬使命;11月2日,柬王国政府正式成立;11月15日,联合国驻柬维持和平部队全部撤离。

古代时柬埔寨人都是有名无姓,人们在本名的前面加上父名,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名字。后来,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和血统,把父名逐渐演化为父姓。柬埔寨贵族和平民在姓的承袭上不同。一般是贵族才继承父姓,平民往往用父名或祖父名作为自己的姓,因而姓氏代代不相同。严格说来,在柬埔寨只有贵族才有中国人概念中的姓,但是平民百姓则不同,通常是用父亲的名作为子女的姓。现在用父亲的姓作为子女姓的情形越来越多。

柬埔寨王室的人名虽然总体上与柬埔寨普通百姓的人名一致,但是王室有自己得天独厚的特权,这在人名上也有所表现。

柬埔寨历史上共有5个王朝,即扶南王国(包括混氏王朝、范氏王朝、憍陈如王朝)、真腊王国、国家分裂时期(包括水真腊、陆真腊)、吴哥王朝、金边王朝。

一、扶南国

扶南国(Kingdom of Funan)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柬埔寨历史上最早的王国,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为国教。

纪元前,有个柳叶名叫柳叶的女人建立了扶南国。柳叶有时被称为“叶柳”,而高棉语的读音则为“Neang Neak”,可见她并不是姓“柳”名“叶”。

扶南国南面的徼国有一个名叫混填(Kaundinya)的男人征服了柳叶并娶其为妻,于是成为扶南国的第一代国王。

1、混氏王朝

由于混填名字的第一个为“混”(Kaun),所以扶南王国的第一个王朝被称为“混氏王朝”。混填和柳叶生有七个儿子,各分封王,治理七邑。后来其中一位邑王混盘况,运用阴谋手段,消灭了其他六个邑王。盘况死后,由其中子盘盘继位为扶南王,将以国事委任大将范蔓管理。盘盘在位仅仅三年便死了,大将范蔓被推举为王。

混氏王朝共有3位国王:

混填(又称憍陈如一世,68~?在位);

混盘况(生卒及在位时间不详);

盘盘(生卒及在位时间不详,只知道在位3年)。

需要指出的是,混氏王朝的人并不姓“混”,只是名字的第一个音节读作“混”(Kaun)。第一代国王混填和其儿子混盘况,虽然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为“混”,但是第三代王盘盘的名字中就没有“混”,可见“混氏王朝”的王还没有开始使用标注血统的姓氏。

2、范氏王朝

范蔓以兵威征服邻国,自号为“扶南大王”。开创了扶南王国的“范氏王朝”。范氏王朝共有6位国王:

范蔓(全名为范师蔓,Fan Shih-Man,205~225在位);

范金声(Fan Chin-Sheng,225~225在位);

范旃(Fan Zhan,225~240在位);

范长(240~240在位);

范寻(Fan Xun,240~287在位)。

范氏王朝国王的名字第一个字都为“范”(Fan),这个“范”并不是姓氏,它是梵文“varman”的音译,意为“王”。此时的高棉人仍处在有名无姓的阶段。

3、憍陈如王朝

扶南王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憍陈如王朝。在范氏王朝和憍陈如王朝之间有一位名叫“竺旃檀”(Candana)的人被记为国王。史书记载,东晋穆帝升平元年(357年),扶南王竺旃檀派遣使者访问中国,献驯象,穆帝以殊方异兽,“劳费不少,恐为人患,诏还之”,由此推算,竺旃檀作为扶南国王的在时间应为357年前后。

憍陈如王朝的第一代王史称憍陈如二世(Kaundinya II),憍陈如一世是扶南王国开国大王混填。憍陈如王朝共有4位国王:

憍陈如二世(410~?在位);

持黎跋摩(rī Indravarman,434?~438?在位);

阇耶跋摩(Jayavarman,484?~514在位);

留陀跋摩(Rudravarman,514~545?在位);

憍陈如是印度婆罗门的一个种姓,有一位名叫阿若憍陈如(Ajāta Kaundinya)的僧人是释迦牟尼弟子中证得罗汉果的第一位阿罗汉。扶南国的人们用“憍陈如”(Kaundinya)来称呼自己的国王,表明自己的国家的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都是印度教的信徒)。其实,憍陈如二世的真实名字叫阇耶跋摩(Jayavarman),以后的几代王的名字中都有“跋摩”——第二王持黎跋摩、第三代王阇耶跋摩、第四代王留陀跋摩。跋摩来自梵文“Varman”,意为“盾牌”,引申为“保护者”。可见,憍陈如王朝国王都是梵文名字,名字中的“跋摩”应该是一种称号(类似“国王”)。

二、真腊王国

扶南王国之后是真腊王国。真腊原为扶南的属国之一,在扶南北方,国王刹利氏。6世纪中叶,真腊国公主嫁给扶南国王子巴法瓦尔曼(Bhavavarman)为妻。后真腊国王去世,真腊公主驸马巴法瓦尔曼继位为真腊国王。当扶南国王去世后,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欲兼任为扶南王,与扶南国王法定继承人,扶南国太子发生纠纷;真腊国王巴法瓦尔曼起兵,武力征服扶南国,将扶南国变为真腊属国,建都伊赏那补罗城(Isanapura)。

真腊王国有6位国王,严格说有5位国王和一位执政的王后:

拔婆跋摩一世(Bhavavarman I,?~600,550~600在位);

摩诃因陀罗跋摩(Mahendravarman,?~616,600~616在位);

伊奢那跋摩一世(Isanavarman I,616~635在位);

拔婆跋摩二世(Bhavavarman II,639~657在位);

阇耶跋摩一世(Jayavarman I,657~681在位);

阇耶特维(Queen Jayavedi,681~713在位)。

除了阇耶特维,其他几位王的名字中都有“跋摩”,这与憍陈如王朝国王的名字一样,是一种称号。拔婆跋摩一世的姓氏是刹帝利(Kshatriya),其名字意为“受湿婆保护的人”。刹帝利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一个姓,应该是印度种姓中比较高贵的。如此看来,真腊王国的国王名字中虽然没有标明姓氏,其实是隐含着祖先传下来的姓氏——刹帝利。

三、水陆真腊

公元705年至707年,真腊国分裂为北方的陆真腊(又名文单国)和南方的水真腊。水真腊国都为婆罗提拔,陆真腊国都在今老挝境内。

公元8世纪末,水陆真腊都为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Shailendra Dynasty)控制,成为其属国。

1、水真腊(710~781)

水真腊由真腊国的末代国王(王后)阇耶特维开国,应该是真腊国的传国。水真腊共有10位国王:

阇耶特维(Queen Jayavedi,681~713在位);

恩里帕丁伽跋摩(Nripatindra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普什卡拉克哈(Pushkaraksha,716~730在位);

婆罗阿迭多(Baladitya,在位时间不详);

尼栗波提因陀罗跋摩(Indra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补什迦罗婆(在位时间不详);

商菩跋摩(Sambu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罗贞陀罗跋摩(Rajendravarma,在位时间不详);

摩希提婆跋摩(Mahipati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770~850,802~850在位);

与憍陈如王朝、真腊王国的国王相同,10位国王的名字中大多都有“跋摩”,至此,柬埔寨王室的人名还是只有名字,人名结构应该是“名字+称号”。

2、陆真腊

陆真腊共有6位国王:

商菩跋摩(Sambhu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罗贞陀罗跋摩一世(Rajendravarman I,在位时间不详);

马希帕提跋摩(Mahipati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依夏那跋摩一世(Isanavarman I,在位时间不详);

拔婆跋摩二世(Bhavavarman II,在位时间不详);

加亚跋摩一世(Jayavarman,在位时间不详)。

国王的名字中都有“跋摩”(varman)—— “跋摩”是“varman”的音译,意为“王”,陆真腊国王的名字应为:名字+“王”(跋摩)。

四、吴哥王朝

公元9世记初,阇耶跋摩二世摆脱了爪哇的统治,并实现了水陆二真腊的统一,于公元802建立了吴哥王朝。吴哥王朝是柬埔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疆域辽阔,文化繁荣。

吴哥王朝的前26位国王的名字也是名字+“王”(跋摩)这种形式:

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

阇耶跋摩三世(Jayavarman III,835~877在位);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877~889在位);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889~910在位);

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 I, 910~923在位);

伊奢那跋摩二世(Isanavarman II,923~928在位);

阇耶跋摩四世(Jayavarman IV, 928~941在位);

曷利沙跋摩二世(Harshavarman II,941~944在位);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944~968在位);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968~1001在位);

优陀耶迭多跋摩一世(Udayadityavarman I,1001~1002在位);

阇耶毗罗跋摩(Jayaviravarman,1002~1002在位);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1002~1050在位);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1050~1066在位);

曷利沙跋摩三世(Harshavarman III,1066~1080在位);

阇耶跋摩六世(Jayavarman VI,1080~1107在位);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Dharanindravarman I,1107~1113在位);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3~1150在位);

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1150~1160在位);

耶输跋摩二世(Yasovarman II,1160~1167在位);

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Tribhuvanadityavarman,1165-1177);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25~1218,1181~1218在位);

因陀罗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1218~1243在位);

阇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1243~1295在位);

因陀罗跋摩三世(Indravarman III,1295~1308在位);

因陀罗阇耶跋摩(Indrajayavarman,1308~1327在位);

14世纪以后,国王的名字发生了变化,不再使用“王”(跋摩)作为名字的后缀,而采用高棉民族自身的名字(一般有不少于两个的音节):

阇耶跋摩九世(Jayavarman IX,1327~1336在位)本名阇耶伐摩·波罗蜜室伐罗(Jayavama Borommesvarah);

特罗绍克·平(Trosok Peam,1336~1340在位)本名蓬何·吉(Ponhea Chey);

尼平·巴特(Nippean Bat,1340~1346在位);

龙彭·拉贾(Lompong Raja,1346~1351在位);

索瑞亚冯(Soryavong,1357~1363在位),本名斯瑞·娑亚忒耶(Srei Soryatey);

波龙拉贾一世(Boromraja I,1363~1373在位),本名波龙·雷切(Borom Reachea);

托马·索克(Thomma Saok,1373~1393在位);

巴龙·雷切二世(Barom Reachea II,1393~1463在位),本名蓬何·亚特(Ponhea Y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