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的婚礼习俗


马来西亚虽然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如今的马来人在婚姻上已经相当开明了,自由恋爱非常普遍。但在传统的马来族家庭里,正式结婚却仍然要经过一系列的古老而繁琐的程序。

相亲

首先是正式的相亲。在约定的这一天,小伙子带着礼物和父母、媒人一起来到女方家中,见过女孩的全家。双方家长初次会面,谈谈家常,相互了解。如果没什么问题,这次就可以将送给姑娘的娉礼、结婚的日期等具体问题确定下来,以便尽早安排和准备。一般情况下,一年后就可以举行婚礼了。

婚前准备

婚礼一般定在周末,并提前一段时间通知亲友,以便那些路远的能及时赶到。马来人非常重视婚礼,把它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人们要把新郎、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富丽堂皇,让他们过一天“国王和王后”的生活。婚前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涂指甲红,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满。姑娘们掐来新鲜的指甲花,挤出红色的汁液,把新娘的指甲、手掌和双脚涂得鲜红。之后,新郎、新郎穿着光彩照人的传统服饰,坐在缀满棕榈叶和各色鲜花的彩棚下,由专业摄影师拍照,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和一生的留念。彩棚装饰极其精美,简直就像古代皇帝的华盖一样华丽。一对新人在众人的簇拥和欢呼声中享受着终生难忘的美妙感觉。

定婚仪式

这里的“定婚”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一个口头、非正式的仪式,由当地教区的教长主持。正式的定婚已经在此前完成了,并领取了具有法律意义的结婚证书。按照数百年的传统,新郎要向女方奉送一定数量的娉礼,现在一般为几十马元。教长对新郎说道:“我将×××许配给你,娉礼××马元,愿安拉保佑你们!”新郎回答:“我愿娶×××为妻,娉礼××马元,感谢安拉!”在有的地区,对话在新郎和岳父之间进行,由教长或族中长老主持,内容也大致如此。说话者的吐字必须清晰,声音也须得洪亮,使得在场的三个证婚人和所有亲友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事后,教长还要送给新郎一本关于婚姻义务的小册子,提醒新郎婚后必须全心全意地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并且说明,如果新郎以后没有按教规给予妻子精神和物质上的保护和关爱的话,作为惩罚,其婚姻关系将有可能被伊斯兰教法庭予以解除。

实际上,这次的娉礼只是一个很小的象征性的数目,它的意义在于宣示这样一个道理:无论贫富,真主都给予他们结婚的权利。之后还有一笔数目更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娉礼,通常会高达数千马元,用于购置珠宝、衣服和嫁妆等。

结婚典礼

马来人的婚礼一般会持续三天。第一天在新娘家中举行,也有在当地清真寺中举行的。一般定在穆斯林的休息日——星期五,由一名教长主持。在庞大亲友团的拥簇下,新郎带着钻戒、珠宝等礼物来到新娘家中(或清真寺),见过教长、证婚人以及新郎家的长辈。教长问新郎:“以真主安拉的名义,你愿意娶×××为妻吗?”新郎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娶×××作为我的妻子。”教长接着问新娘:“以真主安拉的名义,你愿意嫁给×××为妻吗?”新娘同样回答:“以真主安拉的名义,我愿意。”双方交换礼物,在教长的领读下共诵<<古兰经>>,为未来祈福。

新郎送给新娘的彩礼被放在洞房里,向来宾们展示。有各式各样的衣服、化妆品等,甚至还有祈祷用的跪垫(以表示对安拉的忠诚),都被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或叠得整整齐齐,让众人一饱眼福。

星期天是正式成婚和大宴宾客的日子。其中,最热闹的要属闹婚了。一群未婚青年敲着手鼓,载歌载舞地簇拥着新郎来到新娘家门前,后面跟着庞大的迎亲队伍。伴娘和新娘家的亲友们会蜂拥而上,拦住新郎索要“入门费”。只有新郎给足了钱,才会放他过去。这样“过五关、斩六将”,新郎才能一睹新娘的芳容。然后,新郎、新娘身穿华丽的服饰,像国王和王后一样端坐在装饰精美的花床上,老年人在他们头上撒下鲜花和大米,并念经为他们祈求幸福。

宴会一般设在庭院里,以便能招待尽可能多的来宾。庭院早就被前来帮忙的亲友们装饰一新,到处是鲜花、食品和吉祥物。婚宴一般都非常丰盛,不仅有回教传统的肉食,还有各种新鲜水果、饮料等。身着民族服装的客人们一面享受着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一面与端坐在房门洞开的新房里的小夫妻逗乐,旁边还有雇来的小乐队演唱和伴奏,气氛十分热闹。

每位来宾都会得到一份礼物。在过去,一般会是一个下盛米饭、上放红鸡蛋的小杯,有时还会有漂亮的纸花。其中,鸡蛋象征着新娘健康多产、家庭人丁兴旺,米饭预示着衣食丰足、生活美满。现在则大多以新式礼品代替,例如巧克力、果冻和蛋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