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文化习俗


尼泊尔是个传统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强调保持和发扬其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不强调引进外来文化,也不鼓励外国人在国内传教。同时,在继承和传扬本国文化方面,尼泊尔也是下了很多功夫,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

宗教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也是尼泊尔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尼泊尔,通过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加宗教活动。在尼泊尔人民的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据统计,尼泊尔居民中印度教徒占90%,佛教徒占7—8%,其他教徒占1—2%。

尼泊尔是亚洲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有着自身的连贯性和客观性,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理想观念等各个层面构成了尼泊尔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这方面,尼泊尔的文化是很值得研究的。

尼泊尔人很重礼仪,礼节是分为多种等级的。总体来说,尼泊尔人热情礼貌心诚实,为人谦逊好客气。尼泊尔人向客人、朋友或长辈递送东西时,都要用双手奉上,如双手递送不便时,则要用左手指尖抵住右臂。

黄牛在尼泊尔被称为“国兽”,视黄牛为“神牛”;视黄牛的两角为“两座圣山”;视黄牛的眼睛为“日月神”;视黄牛的奶为“圣海”;视黄牛的尿为“圣河”;视黄牛的屎为“吉祥之物”。而且,他们在生活中离不开黄牛屎,平时要经常用黄牛屎来擦洗锅、盆及各种餐具等,以此来祈求和保障家庭的人口平安。

尼泊尔最常见的礼节是合十礼。每日一般习惯两餐,早晨通常是奶茶和饼干。晚餐为正餐,一般较为重视。

同其他很多亚洲的宗教国家一样,在尼泊尔禁食黄牛肉,不得屠宰雌性动物为食;不准携带皮具进入寺庙,入寺入室脱鞋;不要爬骑在神像上面玩耍或拍照。尼泊尔人相信神祗居住在人的头顶,切记不要抚摸尼泊尔人的头。

尼泊尔文化特色

尼泊尔人民创造了反映加德满都谷地文化的辉煌艺术,涉及建筑、雕刻、绘画、金属工艺、文学、音乐和舞蹈等领域。

尼泊尔以其独特的建筑和雕刻闻名于世。当你进入尼泊尔的古城,会发现到处是造型优美的寺庙、宫殿、发间建筑和雕刻艺术。可听到尼泊尔民族音乐的吹奏和民间歌曲的歌唱,看到人们跳起各种欢快的民间舞蹈,使这个国度到处充满了独特而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

一、历史繁荣时期

尼泊尔历史上有几个文化繁荣时期,它们对整个尼泊尔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查维时期。李查维时期是尼泊尔古典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大约追溯到公元4—9世纪。主要内容为石雕艺术,这些石雕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多为印度风格,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加德满都的哈努曼寺神猴的支柱和巴桑塔普尔塔寺、凰坦的乌库巴哈尔寺、帕劳提的因陀罗什瓦匀马哈德尔寺都是朴素、典雅的李查维晚期风格的代表建筑。

马拉王朝时期。12—13世纪,古典李查维雕塑的黄金时期已接近尾声,同时开始了马拉王朝初期石刻、金属工艺、绘画和木刻的“文艺复粉时期”。马拉工艺以精巧和复杂为特征。这一时期辉煌的艺术成就应归功于尼泊尔人的智慧。此外,印度、中国西藏和仙地、蒙古、中亚甚至缅甸的文化源源流入加德满都谷地而形成一种尼泊尔本地风格的文化。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仍然是以宗教象征主义为主。这一时期重要的寺庙都加了多汞合金的屋顶。金属工匠们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高大而国王金身塑像,帕坦老王宫中的雄伟的甘加女神像,斯瓦扬布寺的两个优美的度母等,都是金属雕塑的代表作。

马位时期尼泊尔各地的金属雕塑主要在帕坦。帕坦称为金属工匠的城市,帕坦城建于14世纪的金庙充分显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艺术造诣。

二、尼泊尔受外来宗教影响

外来影响。 13世纪后斯,尼泊尔和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非常频繁。一些尼泊尔艺匠吸收了西藏的艺术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尼泊尔——西藏风格,并影响了当时加德满都谷地的艺术风格。1754年修建的巴克塔普尔金门,其杰出之外就在于它融合了西藏和尼泊尔两种文化。中国的汉、藏两上民族的象征—龙和凤也开始出现在尼泊尔人的艺术作品中。尼泊尔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和工匠阿尼哥率领助手们到西藏,在那里构建了重要的印度塔等建筑。他们的精湛技艺被人广为称颂,因而被邀请入明朝宫廷,并被明朝皇帝任命为监工。后来成为典型东亚建筑风格的多塔式屋顶正是阿尼哥的创造。

此外,穆斯林的艺术风格也对尼泊尔造成了一定影响。从加德满都和巴克塔布尔的旧王宫可见穆斯林风格对马拉王朝后期建筑的影响。

宗教影响。2006年之前,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印度教王国,(现已被废止),其文化也是典型的印度教文化。

关于尼泊尔信仰印度教的时代,有尼泊尔人认为是公元前1000年,比较合理的是李查维王朝,因为这个家族来自印度,这是从布达尼尔莎寺(毗湿奴寺)的碑文可知,李查维时代虽信仰印度教,但没有强行推广,一方面虽然有不少人信仰湿婆,但也有不少人信仰毗湿奴,另外还有很多人信仰佛教,直到8世纪,商羯罗·阿查里亚到尼泊尔传教,大量焚烧佛教书籍,到14世纪马拉王朝国王贾亚斯提提时,大力推行摩奴法经的制定,种姓制度日渐精密,到沙阿王朝正式提出印度教是国教,严禁屠宰黄牛和使用牛皮产品 ,在1854年1月6日颁布民法大典,对违反种姓制度者予以严惩,印度教国家正式成型。

尼泊尔习俗

三、尼泊尔民间习俗

尼泊尔人不吃牛肉,因为黄牛神圣;不吃猪,因为太污秽。尼泊尔人死后,由婆罗门主持仪式,用白布包裹尸体,并于24小时内火化,骨灰投入河中。尼泊尔人讲究送终守孝,双亲去世刮去全身毛发,用白布围身,开始斋戒,所谓守孝是吃斋禁欲13日,之后一年不能参加娱乐,不能饮酒,不能进庙,一年后才可脱孝服。

四、尼泊尔文化状况

尼泊尔在文化政策上强调保持和发扬其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不强调引进外来文化,不鼓励外国人在国内传教。为了发掘和继承古老的优秀传统,尼泊尔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1951年以来,逐渐建立了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主要有:

1、尼泊尔皇家学院 1957年成立,最初为尼泊尔文学艺术院,由当时的马亨德拉国王亲任院长,并由他任命的10名作家和学者担任副校长。该学院是促进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和科学知识发展的最高机构,其宗旨和目的: ⑴促进作家、诗人、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发展尼泊尔的语言、文学、艺术、文化和科学。⑵刊印发表上述诸学科方面的原著和创造性著作。⑶采取措施通过把有水平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为尼泊尔语,以丰富尼泊尔文学。⑷确认杰出学者和艺术家的杰出贡献并授予各种学院奖。⑸组织各种会议、报告、讨论会、大会和展览。⑹与各友好国家促进文化交往并与文学、艺术、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各国际机构建立联系。

2、尼泊尔文化公司 1972年成立,直属文化、旅游和民航部,旨在保护、宣扬民族文化。经营演出、从事创作、培训演员。同时负责组织专区、发展区和全国的文艺会演及建立各地区的文化中心工作。也负责接待来访外国艺术家和出国演出的任务。其规模与皇家学院艺术团大体相当。

3、尼泊尔博物馆 尼泊尔的博物馆集中于加德满都谷地三镇,主要有尼泊尔国家博物馆、特里布文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阿萨文献馆、巴丹博物馆和国家艺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