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微课程作文


问候语微课程作文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为了通过人为手段确保天气向着既定的方向转化,以实现避免或减少气象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损失。文章主要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出发,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阐述,希望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由于人工影响天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实用价值,因此相关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就目前为止,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经济、科学研究和军事等领域。因此,文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工影响天气的概述

  广义上的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无意识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对自然天气产生的影响,比如车辆、工业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或者使用空调时产生的废弃氟利昂气体,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等都属于无意识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二是有意识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指通过对天气的科学认知,提高对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通过人为干预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文章所研究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主要是指后者。

  2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是指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采用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的方法,使局部天气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不仅能促进降水以缓解旱情,还能消除云雾,减少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次数,可以说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70多年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已从最初的单纯人工降雨逐渐向防雹减雷、防霜消雾和降低龙卷风、台风这种极端恶劣天气情况出现的概率等方向发展。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这门科学在如今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现状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支出:我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雾、消云减雨、防霜等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比如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就有156座,而局地天气检测与作业指挥的雷达数量更大达到了334部。如今,依靠这些先进设备已能快速、准确的预知即将出现的各种天气情况,能够及时对一些极端天气情况进行预警,或者实施人工影响。

  4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自《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3年)》颁布以来,该规划不仅对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而且对相关单位的组织管理办法和作业流程进行了规定。在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的应用外,还对保障能力建设和具体的'强化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可以预见,在该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的双重要求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势必会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发展。(2)想要实现《规划》的目标,需要发展数值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云计算模拟来对未来天气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向人们提供所需的实时预报。于此同时,还要将环境监测和观测技术结合起来,研发工作性能更好的监测和观测设备来对云层及云中水物质的变化进行实时跟踪观测,达到进一步收集云层中水物质的类型及演变信息的目的,进而帮助人们选出最佳的天气影响方式。

  5结语

  在如今气候环境不断恶劣的情况下,人工影响天气这门科学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通过对这门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实现科学的人工干预自然天气的作业,以减少突发极端天气所带来的损失。所以,气象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研究,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以实现我国从气象大国顺利向气象强国过渡。

  参考文献

  [1]李晓鹤,李亚丽,袁佰顺,等.人工影响天气在天水市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6,(35):196-197.

  [2]楼小凤,师宇,李集明.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催化数值模式的发展及应用[J].气象科技进展,2016,6(3):75-82.

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下面是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请参考!

  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安全有效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干旱、森林火灾、突发环境污染等事件应急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能力,为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编制依据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意见》(国办发〔2012〕44号)、《福建省人民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通知》(闽政办〔2012〕182号)、《福建省气象条例》、《中国气象局气象部门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福建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及福州市相关专项预案等编制。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重大抗旱、森林火灾扑灭、应对突发环境污染处置等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市局成立福州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福州市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负责应急响应综合协调,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依据职责分工组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一)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市委市 -和福建省气象局有关对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部署。

  2.统筹指挥福州市气象部门开展重大抗旱、森林火灾扑灭、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处置工作。

  3.审核、签发向市委市 -、福建省气象局及有关部门提供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服务。

  4.检查、指导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单位工作,决定是否派出现场工作组、专家组和应急队。

  5.指挥调度应急处置所需人员、物资、资金及技术装备等资源。

  6.决定、签署并宣布《福州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预案》中应急响应启动、变更或终止。

  (二)办公室(应急办、计财处)主要职责

  1.根据领导小组命令,组织、协调应急响应处置工作。

  2.负责协调落实福建省气象局和市委市 -对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部署。

  3.负责组织新闻发布和协调现场报道工作、组织应急科普宣传。

  4.按要求参加天气会商和应急工作例会。

  5.按应急响应要求做好水电保障、医疗卫生、食宿安排、安全保卫等工作。

  6.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所需资金调配和保障。

  (三)业务科技处主要职责

  1.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应急会商和综合研判;组织应急工作中监测、通信、网络、装备保障、预报、预警、服务、灾情收集与评估等方面业务工作落实。

  2.向领导小组提出启动、变更、终止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建议。

  3.根据领导小组要求制定人影作业实施方案,并经空管、上级人影部门批准后,组织、协调开展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按要求参加天气会商和应急工作例会。

  5.组织协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专用应急物资、资金等资源调配。

  (四)人事处(监审处)主要职责

  1.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人员调配、奖励与责任追究。

  2.负责对成员单位应急响应工作进行监察。

  (五)政策法规处主要职责

  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中法律、法规及标准贯彻执行和解释。

  (六)市气象台(市人影指挥中心)主要职责

  1.组织加密天气监测、预测预报会商和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及时上报决策气象服务信息。

  2.根据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情况,为启动、变更和终止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在预案启动期间实行24小时值守班,根据对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跟踪情况,结合闪电定位系统、指挥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4.负责制作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服务材料。

  5.按要求参加天气会商和应急工作例会。

  (七)市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1.负责通过LED、天气预报节目、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

  2.负责市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队组建及日常管理工作。

  3.按要求参加天气会商和应急工作例会。

  (八)市信保中心主要职责

  应急响应期间装备保障工作组织实施和现场加密观测。

  (九)各县(市)气象局主要职责

  1.根据本预案制订本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急预案。

  2.按领导小组要求,根据当地应急预案和实际情况,研判决定启动、变更和终止本级应急响应。

  3.在当地 -领导下及时启动本级应急预案。

  4.负责组建本级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队,按照作业规范与安全规定,有针对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服务。

  5.负责报送本级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时收集和上报作业信息、作业效果等情况。

  6.按照领导小组命令和支援要求,及时提供作业装备、作业人员、气象服务等方面紧急援助。

  (十)应急队伍主要职责

  由成员单位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应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各类气象应急观测、通信保障、预警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和新闻宣传报道等工作。

  (十一)应急专家组主要职责

  由相关方面专家组成,为人影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持,参加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原则。遵循分灾响应、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原则,各有关单位按照预案及职责分工做好响应工作。

  (二)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程度,由低到高分为Ⅳ、Ⅲ、Ⅱ、Ⅰ四级预警(见附件1)。

  (三)应急会商组织。为确定应急响应种类、级别、范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急会商和综合研判,以《福州市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等级》为应急响应启动参照标准,综合考虑可能影响程度、临近实况监测、发生灾害范围、公众关注程度等多种因素,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具体建议。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应启动急会商:

  1.上级下达应急响应命令或要求;

  2.成员单位建议;

  3.气象灾害发生或可能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对敏感人群产生影响,引起较大社会反应。

  4.应急响应期间需要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和范围;

  5.需要解除应急响应。

  (四)应急会商由局领导、办公室、业务科技处主要负责人,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及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影响较大县(市)气象局负责人参加。可视情况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进行,主要商议启动应急响应种类、级别、范围,是否派出工作组以及其他应急事项。

  (五)分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局领导、局办公室、业务科技处、市气象台主要负责人根据应急会商结果,联合议定启动应急响应相关事项。

  (六)应急响应命令。业务科技处根据议定意见,起草应急响命令,由应急办报局领导签发。应急响应命令包括应急响应启动、变更和解除(含其种类、级别、范围及其它应急事项)。原则上,Ⅳ级和Ⅲ级应急响应命令由分管领导签发,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命令由局长签发。

  (七)原则上按照气象灾害种类分别启动不同应急响应,当遇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适合不同启动级别时,按灾种最高级别启动应急响应。

  (八)一般情况下,应急响应启动或变更级别应从低级到高级逐级进行,必要时可根据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越级调整应急响应级别。

  (九)各有关县(市)气象局应按领导小组或当地 -相关要求,根据本地应急预案和实际情况,启动不低于市气象局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应急响应降级及解除须提前报局应急办,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实施。

  六、分级响应

  应急响应启动或变更后,领导小组及各处(室)和直属单位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具体响应程序和详细内容根据响应级别确定。

  (一)Ⅳ级、Ⅲ级应急响应

  签署启动或变更到Ⅳ级、Ⅲ级应急响应命令后,局办公室向县(市)气象局、市局直属单位和处(室)传达Ⅳ级、Ⅲ级应急响应命令。

  应急响应内容:

  1.市局办公室、业务科技处、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应急人员待命,保持通信畅通,全程跟踪灾害变化情况。

  2.市局业务科技处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适时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技术指导。

  3.市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应主动加强与相关县(市)气象局天气会商,及时发布指导产品,做好灾害跟踪服务工作,及时通报灾害信息;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适时实施作业。

  4.办公室、业务科技处做好相关协调和报告工作。

  5.相关县(市)气象局进行分析和研判,按本级预案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

  (二)Ⅱ级、Ⅰ级应急响应

  签署启动或变更Ⅱ级、Ⅰ级应急响应命令后,局应急办立即向县(市)气象局、市局直属单位和处(室)传达Ⅱ级、Ⅰ级应急响应命令和有关工作要求。市局办公室、业务科技处、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立即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局应急办根据工作需要,调集各相关人员实行集中办公,进入响应单位制定应急岗位排班表,主要领导24小时领班,有关岗人员值班,应急岗位人员到位,随时准备加密观测和设备保障,应急移动装备及专家团队根据需要赶赴现场。

  应急响应内容:

  1.市局办公室、业务科技处、气象台、气象服务中心、市信保中心实行主要领导24小时领班制,组织做好相关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和现场监测服务等应急工作。

  2.应急办根据需要举行应急工作例会,通报工作情况并根据领导小组要求部署应急任务;向领导小组报告应急响应工作动态,通过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各应急响应单位通报情况;遇有重大情况,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并按指示办理;随时检查、督促各应急响应单位工作;根据领导小组要求,协调气象应急现场服务工作;组织安排对外宣传,收集部门外宣传报道动态情况和舆情。

  3.业务科技处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技术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气象服务工作;组织市气象台、市气象服务中心做好灾害性天气信息、预报、服务、处置等各种汇报材料跟踪总结和撰写、上报。

  4.市气象台要围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气象服务加强值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出(启动、变更、解除)预警级别建议依据,制作预警预报,收集灾害天气实况信息,视天气情况组织加密会商和发布对下指导产品;制作决策服务产品,制作专题服务材料,经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签发后,报送市委、市 -和有关部门;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适时指挥作业。

  5.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通过LED、天气预报节目、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作业公告;市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队伍成员进入待命状态;加强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发布预警级别(必要时请组长发布);与电视台联系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和次数,配合电视台做好灾害天气预报服务电视直播工作。

  6.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中心及时掌握进入应急响应县(市)气象部门重要装备、通信系统运行和观测资料传输情况,及时排除故障,保障通讯网络系统和视频会商系统稳定运行;根据领导小组部署组织应急队伍到现场做好气象保障。

  7.进入应急响应县(市)气象局和市局有关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班制度和主要领导带班制度;所属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队伍进入待命状态。

  8.由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成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支持,参加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组织从各单位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支持团队。

  9.领导小组立即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工作,根据情况调配应急移动车和应急支持团队参与响应县(市)气象局服务工作,必要时可从其他县(市)气象局抽调人员或装备协助应急响应县(市)气象部门工作。

  七、信息公布

  (一)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响应有关信息公布应当及时、准确、权威、客观。

  (二)信息公布形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通稿、现场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

  (三)信息发布内容主要包括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种类、强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以及服务和应急响应工作等情况。

  八、后期处置

  签署应急响应解除命令后,应急响应各单位自动解除应急状态,恢复正常业务运行和管理状态。局应急办和各单位对本次响应过程和工作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或小结,为预案修订和完善做好准备。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态环保的生活,这也促进了我国绿色生态养殖业的发展,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能够避免传统的养殖带来污染以及滥用抗生素等现象,同时也能够保障动物养殖的安全,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流,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生态猪养殖技术,生态猪养殖技术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就针对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探究

  1生态猪养殖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猪肉品质的提升

  生态猪养殖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方式与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生态猪养殖方式采用的是自然放牧再加上散养的方式,再加上饲养生态猪的饲料天然无污染,还会在生态猪的饲料当中增加很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促进猪肉品质的提升。

  1.2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生态猪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技术不像传统的养殖方式那样不能将猪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处理,不但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生态猪养殖这种新型的养殖技术能够将这些污染物利用先进的技术很好的进行处理,能够有效地避免环境污染,生态猪的生活环境就会很好,有利于健康生长。

  2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分析

  2.1养殖环境的卫生

  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当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影响着生态猪养殖的顺利进行,生态猪养殖户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当中要运用有机的材料去铺设猪舍,要求地面有渗水装置以及吸水装置,还要保障猪舍的干燥卫生,还要有清新的空气,这样才能够保障生态猪养殖的质量。

  2.2控制食物的来源

  生态猪的食物是否有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生态猪的健康,所以在生态猪养殖的过程当中控制好食物的来源十分重要,天然的有机农田是生态猪主要的饲料来源,一般会有生态农田或者是生态草地实现对生态猪食物的配套供给,另外还会在生态猪的食物当中适当的添加矿物质或者是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样对提升生态猪的免疫力以及保障生态猪的优质肉质都有积极的意义。

  2.3水源的控制

  控制好生态猪的水源也非常的重要,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当中要保障生态猪饮用水水质的安全,保障生态猪饮用不受污染的水,保障水质的清洁卫生,为了进一步保障生态猪的健康养殖,还可以在生态猪的饮用水当中适当的添加一些食盐或者是维生素等物质。

  2.4疫病的防治处理

  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当中生态猪出现疫病问题在所难免,所以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当中做好疫病的防治处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在养殖的过程当中有生态猪出现疫病情况,养殖人员要尽快联系相关的人员进行防治处理,避免使疫情扩大,也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3生态猪养殖的发展趋势

  3.1生态猪养殖的经济组织模式

  纵观我国目前的生态猪养殖流程的模式,大多都是采用从基地到公司,然后再由公司到农户,一般公司会招募农户,然后再对其进行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培训,并让这些养殖户能够熟悉掌握生态猪养殖技术,这样也有属于实现与更多的商家实现商业上的合作[1]。

  3.2采用散养的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方式与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态猪养殖方式采用的是自然放牧再加上散养的方式,这就会加大生态猪活动的范围,这种养殖方式接近野生,能够为生态猪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能够使生态猪的肉质更好。

  3.3生态猪养殖的立体养殖特点

  生态猪养殖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生态猪的立体养殖,生态猪立体养殖指的就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提升养殖的密度,并且对类别进行优化,能够合理地利用资源,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还能够合理地优化养殖中的生物链,能够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养殖技术,这项技术不但复杂,并且系统性强,但是纵观我国实际的生态猪养殖情况,有非常好的发展,并且有非常大的进步,很多的地区在进行生态猪养殖早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有些养殖单位并没有实现对价值观念的转变,仍然在运用落后的养殖技术进行养殖,也并没有认识到生态猪养殖对养殖单位以及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认识到生态猪养殖对养殖单位以及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侯建国,骆浩文,郑业鲁.生态养猪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

高压电网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1能源资源与消费呈逆向分布,需要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

  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距离1000~3000km左右。我国区域煤炭生产消费分布情况:东部地区煤炭缺口逐步加大,中部地区煤炭输出不断下降,对西部煤炭输入依存度增加。

  2煤电油运紧张矛盾日趋严峻,输煤输电并举是当务之急

  煤炭的高效开发利用事关能源发展全局,电力就地平衡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矛盾,造成煤价不断攀升,运力持续紧张,缺煤停机频繁发生,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煤电运紧张反复出现:(1)2008年初,全国普遍出现电煤紧张,缺煤停机达40GW,占全国总装机的5。6%。(2)2009年11月,受大雪影响,山西煤炭外运受阻,秦皇岛港口平均煤价上涨30-40元/吨。(3)2009年末到2010年初枯水期,电煤紧张导致华中电网限电1.175×103GWh,高峰时期湖北电网日均缺电5×102GWh。铁路输煤中间环节多、成本高:单纯依靠输煤难以为继。公路输煤能耗更高,是铁路的17。7倍,水运的22倍;我国输煤输电比例失衡,电煤运输体系亟待优化:“三西”(山西、陕西、蒙西)输煤输电比例按电煤外调口径计算为20∶1。华东地区输煤输电比例按电煤调入口径计算为48∶1。华中地区为13∶1。煤炭运输量长期超过铁路货运量的一半,铁路运输长期面临巨大压力。未来煤炭基地70%产量用于发电,电煤运输任务将更加艰巨。(1)发展大煤电需要特高压国家正加快建设山西、陕北、宁东、准格尔、锡盟、呼伦贝尔、霍林河、宝清、哈密、彬长、准东、伊犁、淮南等13个煤电基地,装机规模1。8×108kW左右,通过特高压输送煤电约1。3×108kW。2023年,煤电基地外运的输煤量与输电量之比约为4∶1,能够解决我国煤电运紧张和东部能源短缺问题。(2)发展大水电需要特高压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经济可开发容量约4×108kW,待开发的水电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 -等西南地区,国家正在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以及雅鲁藏布江下游等水电基地的开发建设,需要走大规模、集约化开发,远距离输送的道路。(3)发展大核电需要特高压加快核电开发是能源发展的基本国策,国家优先在一次能源资源缺乏的东部沿海等负荷中心开发核电,尽早在能源资源匮乏、经济条件及站址条件较好的中部内陆地区延伸。我国大型核电站规模达到8×106kW,需要特高压电网支撑。(4)发展大风电需要特高压我国风能资源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大、远离负荷中心等特点,国家规划建设河北、蒙东、蒙西、吉林、江苏沿海、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需要走大规模、集约化开发,远距离、高电压输送和大范围消纳的道路。(5)大规模开发太阳能需要特高压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国。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范围相当广阔,总面积约130。8×104km2,为太阳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发展特高压是解决电网突出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3.1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累计电网投资约占电力工业投资的36。2%(其中2001-2009年约占电力投资的45%),远低于国际上50%-60%的水平,电网电源发展不协调,尤其是骨干网架与配电网“两头”薄弱的问题尤为突出。

  3.2短路电流超标问题越来越严重

  华东电网等部分地区500kV网络已相当密集,短路电流问题十分突出,甚至超出现有断路器制造能力水平,给电网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厂家生产最大短路电流50kA。

  3.3走廊资源紧缺矛盾越来越突出

  东部地区站址、输电走廊越来越紧张,征地、 -费用大幅增长。西电东送走廊资源有限,常规方法提升送电能力余地有限,迫切需要通过特高压建设提高单位走廊的送电能力。

  3.4电网安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长链式500kV互联电网的低频功率振荡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华东等受端电网,亟需通过提高电网电压等级实现更合理的分层分区布局;电网抗灾能力较弱,骨干电网有待加强。

  3.5电力大规模送入需要坚强电网支撑

  目前单回特高压直流输送容量达到8GW,需要坚强受端电网提供电压支撑并应对直流闭锁等故障冲击。

  4发展特高压是推动我国电力和装备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1)有利于占领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特高压是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发展特高压电网,可使我国电网科技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超越西方发达国家。(2)有利于增强电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高压是一个创新性强的系统工程,通过发展特高压,增强理论研究能力、基础试验能力,培养创新型团队,提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能力,并促进我国特大型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3)有利于带动电工装备产业链的发展发展特高压可以带动材料、工艺和设计水平的提升,可以使国内超高压设备制造技术更加成熟。日本正是通过特高压研究,实现了500kV设备水平的整体提升。(4)有利于提升装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特高压,有利于提升国内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实现我国交、直流设备制造技术升级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显著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总之,从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发展特高压,实施“一特四大”(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战略,是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煤电集约化发展、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构筑我国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基础,同时是立足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实践。

  5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2009年1月16日,国内首条特高压示范工程———晋东南-荆门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正式投运,该程包括三站两线,起于山西晋东南,经河南南阳,止于湖北荆门,连接华北、华中两大电网:线路全长640km;变电容量18000MVA;标称电压1000kV;最高电压1100kV。2010年7月8日,向家坝-上海±800kV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成功投入运行。特高压电网输电能力达0.33TW,每年可输送电量1.98×106GWh,相当于输送煤炭8。5亿吨,极大的满足我国能源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