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浦江之首导游词


松江浦江之首导游词

松江浦江之首导游词

  一、学校概况

  双江小学位于化州北部的边远山区,它与广西交界,始建于一九五八年,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刚建时只有一至四年级各一班,学生四十人左右,教师2-3人,首任负责人谢玉华、谢福平等教师,经过上级和几位负责人的不懈努力,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一九六九年群众集资集物进行扩建,办成了一间完整小学,1990年由公社及大队部用建校费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2007年再由省拨款,进行危房改造,增建了100平方(两层)的教室,面貌焕然一新,是一间具有革命传统的.小学。

  双江小学为化州市文楼镇平福小学教学点,校园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130人,教师7人,其中高级教师职务的3人,大专学历2人,中师学历2人。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有教学楼一幢,有教室8个,电脑一台,仪器、图书一批,厨房一个,厕所一个。

  二、办学特色

  学校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学生要善于质疑,勇于探索,乐于追求,积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创设开放性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努力求知,自主探索,自我完善。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清对错,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崇高的理想观。

  学校实施《教师岗位责任制》,从教师“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为提高教师有专业水平,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教师均已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标学习,上好公开课,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教改活动,做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学校严格执行了上级颁布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设了英语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能力,符合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学校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的办学思想。

  把安全工作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每学年学校与班级和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坚持天天搞卫生,抓好各种疾病的防治,多年来未发生安全事故,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安全。

  三、办学目标

  学校在危房改造机遇中得到了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长足的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学校确定了再发展的目标。

  1、五年内,完善美化绿化花化校园整体规划,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围墙装修好教学楼。

  2、想方设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五年内配置电脑,实行多媒体教学,完善教学服务系统。

  4、改善教学条件,实行路通、水通、电通,使师生安教乐学。

双江遐思散文

  “阳春三月天气新”,春雨接连几天下个不停,老天好像要用雨水把冬天的痕迹彻底冲刷干净。天天呆在屋里很烦,我盼望天放晴,好不容易今天太阳出来了,我兴致勃勃来到双江(误名葛溪)去踏青春游。

  我怀着极深的雅趣去找春天。春天是美丽的,风很柔和,外面空气清新,到处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古人云“阳春三月杨柳飞”,今天真的领略了。只见双江河岸的柳树在开花,枝条向下垂着的,柳条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满了淡黄色的嫩叶,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湿润的空气簇拥下钻出了泥土;两岸的树木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的枝条…真是赏心悦目,大饱眼福。大地完全被绿化了,我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被整个春天的芳香覆盖了。

  双江在春天里是美丽的,满满一江春水,不过水势还尚无。双江古时的:“恩江奔注源,溯东南葛水溁洄流,从东北夹抱邑城,三面至坤维而始汇焉。暑雨时,行山泉迸泻,或从而波光并漾,疑于剑合双龙;或急而涛势相衡,不异云淹万马,徘徊川上,殊足快覩,榭倬汤阜,有双溪春辗之啄”已经很难看到了。从这段文字我明白了古人的“疑于剑合双龙”就是指:“葛溪在县治西北,自阳山发源,合流为双江,绕城西达恩江”。我佩服古人“合流为”的精辟之处。他告诉我们,葛溪在上游,合流后的河流叫双江,然后绕城西达恩江河。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在为“双江”正名。

  我注视着双江河里的水,微波粼粼,布满了皱纹,一条饱经沧桑的河流。记得2008年优酷视频播放了6年前“[拍客]奇观!恩江河中之菜园”。从视频里来看,记者把河名搞错了,其实不是恩江河,是双江。真是想不通,双江累被误名,先是误名为葛溪河,现在又是误名为恩江河。双江是历经了磨难,我真为双江打抱不平。

  自视频报道后,县里对双江进行了整修,可是好景不长,有的人又在河里建起了“菜园”。2010年,县里做了一件大好事,新建了湿地公园。遗憾的是名不正,把永丰众所周知的百花洲,这块曾经是明朝兵部尚书聂豹和明朝奉政大夫礼部制司郎中聂静苦心打造的花园改名为葛溪湿地公园;把双江这条千年古名改为葛溪河,真是功过难以评说。我在想,双江芳名几时得以恢复,能否在湿地公园为两位老人建一个亭子或雕像,以纪念他们为永丰保住这块绿洲的伟功。

  望着双江河岸的点点嫩绿,湿地公园两岸树木已经成林,河两边的休闲小道别具一格,一块一块的石块引领着人们在河边如闲庭散步,饱览江景。沿江路的拓宽修通,使双江沿岸有了品味,车辆可以顺着江岸直达永叔公园。沿江路边的店面不仅为下岗工人解决了就业,更为双江增加了一道靓景。一到晚上,华灯初上,夜宵店开始营运。顿时,万家灯火,觥筹交错,宾客如云,过江之鲫。此番盛景,此处独妙。

  双江河的水岸是美的,河上的桥也别有情趣。双江流经六座不同时代的桥后,不慌不忙流入恩江河,把永丰繁华的县城劈为两半。短短的河流上有六桥之多,令我不得不一座一座拜访。第一座桥,湿地公园西北处的双溪桥,有谱记载:“邑人聂君敏惠欲为桥以济之……其石皆凿之山中,舟载巨艦从恩江而上,至于双溪,石工始洪武戊寅之秋八月讫。……”。第二座桥是现在双溪桥旁边躺着的桥,是修建湿地公园而建,虽形象不怎么样,到方便了聂家村民车辆的进出。往下游走,是第三座桥,叫做跃进桥。此桥古代没有,顾名思义是大跃进时代建的。原来是木桥,后来才改建为石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贯穿永丰南北交通的主要桥梁。再往下游是第四座桥六一桥。据县志记载,该桥是宋绍兴四年修建,后历代多次修葺。桥外原有明朝聂豹兴建的欧阳文忠公祠。桥名估计是取欧阳修的六个一而曰“六一桥”。嘉靖二十一年恩江书院捐资修造现桥,同治初修筑两旁石墙。六一桥有过辉煌的历史,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此桥是通往我县炼钢铁基地东湖的必经之路,那时没有汽车,桥上经过的交通工具是用木头做成的土车子,这些土车子是独轮,而且轮子钉了铁条,吱吱呀呀、川流不息,以致麻条石桥面被辗压出深深的车痕。我那时是刚入小学,也用扁担一头挑着一块砖,汇入了人流之中,目睹了千年一回。后来,桥进行了改造,拆去了两旁石墙,铺上了水泥。为了再次避免车轮辗压,桥面的中间钉上了长长的铁板。土车子只能是在中间的铁板上行走。桥一直到现在,保持着原貌。第五座桥是在六一桥旁边,九十年代末修建的一座现代桥,主要是方便汽车通过。第六座桥在入恩江口处,叫做驼背桥,始建于元至元间,三孔,两小一大,因为古时候交通靠水运,所以建了一个特大的桥孔,以便船在桥下通过。解放后,为了方便人们过桥,桥面铺上了水泥面。六座桥,一座桥一个故事,构筑了双江河上的美景奇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真实历史。

  览眺双江,最为壮观是河边的古城。站在古城看双江,双溪水流回旋,从东北方向夹抱古县城。我过去搞不懂,古人在写双江水流,明明双江水流在古城的西北面,怎么说是东北方向。现在才明白,是站在古城逆着双溪的水流而上看。真是不入其景,难解古人之意。

  跃上古城墙,登高远眺,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墙和古城遗址。它们破烂不堪,静静躺着,默默无语,好像已入梦乡。

  江西晨报记者康婧和王朝网络记者朱文标惊呼:“4000米古城墙竟然无人识”,“永丰古城墙是江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城墙”。他们写道:“2000年,江西省文化厅专家联合永丰县相关成员对永丰古城墙进行了考察,发现这段城墙是明代古城墙。这些城墙保有明清以来建筑的历史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在南方极为罕见,对研究明代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省文化厅的相关专家考证结论:“它是江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城墙”。相关专家考证证明,古城墙是“绍兴七年,县令李谔在延庆寺南修建官廨,并筑建土城墙,有南北两座城门,废于元朝。明宏治初年,知县车梁因在原址上重建城墙,至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知县商大节大规模修筑砖城,城门增至六座。嘉靖四十年(公元1560年),兵部尚书聂豹扩大城址规模,城门增至八座。清乾隆、道光、咸丰年间城墙历经多次维修”。

  王朝网络记者沈洋和永丰博对古城进行了振奋人心的报道:“永丰发现55万平方米宋代古城遗址”。“从江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江西永丰县发现一座始建于宋代、占地55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因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这座古城遗址目前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古城址是目前江西省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保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古城址。城址脉络清晰,城墙走势完整,具有明清以来建筑历史信息和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对研究明代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文物专家考证认为:“永丰古城是目前江西省发现建成时间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迹;古城遗址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少见,对研究当地的商贾贸易、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我兴奋,我自豪,古县城是老天给永丰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永丰人的骄傲。有幸的是,4000米古城墙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墙的许多墙砖上仍然可见刻有“嘉靖三年官造”的铭文,部分墙砖上刻有“乾隆拾壹年官修”和“道光二年官修”的铭文。占地55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上的建筑现在也基本上搞清,它由:聂豹尚书第、聂豹尚书府、钟楼、县拯、考棚、欧阳文忠公祠、聂公保坊、典史、都司署、状元府…等等明朝建筑构成。

  双江经过改造后,江水被汇入恩江的口上的橡皮拦河坝拦住,从而长年不息,碧波涟漪,水光潋滟。我想,在明朝时,双江河和河边的古城一定相辉相映,尽情构筑江南盛景,渲染庐陵文化。

  永丰素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县,何以见得,体现在哪里?

  万条垂柳绿双江,千年古城壮永丰。殷切期盼着永丰能有独具慧眼的官员举起智慧、担当、责任之手,打造好“保有明清以来建筑的历史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物价值,在南方极为罕见,对研究明代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双江历史文化园。

  ......

那魂牵梦萦的双江散文

  我的家乡是座群山环绕的小城市,坡坡坎坎的地形造就了家乡人不服输、勇攀高峰的个性。群山脚下的两条江——长江、乌江,赋予家乡人的是那柔情似水、胸怀坦荡的另一面。

  家乡的这两条江在国家版图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知名度也各不相同,但在家乡人的思想中却并没有轻重之分,有的,也只是那双江水颜色的各不相同。长江水长年呈现的是那昏黄之色、而乌江除山洪影响或涨水季节外基本为深深的绿色,在那双江交汇处此点显得格外明显。当那欢快奔涌的“绿”汇入到那“昏黄”之处时,那绿就再难觅其踪,好似那江面本就应是如此般,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家乡人习惯性的将那长江称为“大河”,而将那乌江亲昵的称呼为“小河”。从那河面来看,此称呼应该更贴切些,因为在那“大河”所过之处河面与那“小河”相比,更加的开阔、原没经三峡水电工程改造前,江中所驶之船也更大、更多,就是那水流也更急、更汹涌呢!“小河”虽然与“大河”相比少了一份宽广的“胸怀”,但因沿途的山峰逼仄、险峻、却又满目清幽,当山色倒影在那清澈几可见底、透绿的水面上时却多了几分“灵秀”之气、所以这小河也就有了“乌江画廊”之美誉。纵观各地之江河能这样集宽广、奔放、豪迈、险峻与灵秀于一体的江河并不多见,所以家乡的人为之自豪也倍加珍惜。

  家乡的人爱江、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乡的`人离不开江就像那嗷嗷待哺的孩子离不开母亲的乳汁样。在那江面上经年聚集着为数不少的各渔家们对此理解最深、他们依托于这江也守护着这江,他们避开各产鱼季节捕鱼、在那可正常捕鱼的时段里也合理安排着时间、日出船时间不超过2小时,而将那多的闲时就安排在那清理双江水面上的各悬浮物、垃圾上。这双江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保障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任它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超然心态、他们因文化局限无法对“珍惜”“养护”等文字进行字面解释,但他们却用行动告诉了很多很多那些只喊口号“爱护母亲河”“打造山水城市”的人来他们懂得的更真、更深。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因社会物资的贫乏,既没有什么开发智力的玩具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电子、网络游戏,偶能看看电视、电影就已经视为一种奢侈。我和小伙伴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这两条江,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防洪大堤,江边沙石堆积、杂草丛生、野花遍野、冬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用泥沙捏造自己喜欢的各色人物或者堆积各色想象中的建筑物。春天、我们摘下各色野花、小草编织五彩花环、在那绿地上奔跑嬉戏、做着各种游戏。嘿!最美的就是那夏季的到来、我们可以三五聚集、带着各种泳圈跟在大人们或高年级的大孩子的后面、屁颠屁颠的戏水去了。我们喜欢在那清凉的江水中比赛潜水、比赛游泳速度、比赛耐力渡江、也喜欢打打水仗,每次中午我们相约倾巢而出、傍晚才依依不舍的筋疲力尽的归家,当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家后如果能躺在那各色凉椅上再美美的喝上两碗冰粉、凉虾或吃上一碗稀饭、凉面那可就更美了。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那草丛中寻找那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虫子,逗玩半天,有时也斗下蟋蟀,或寻觅一些大孩子介绍的野果打打牙祭、过过“水果”瘾。现在每次望着那修筑工整、平坦但冰冷的沿江大堤。脑中就不由的浮出儿时那给我们启蒙智慧带来强壮体魄、带来无限欢乐的双江泥地草丛来。记忆深处的儿时伙伴、儿时游戏是那么的真、那么的深。

  家乡的人儿呀!无论你现在漂泊在那何方、无论你现在身居何处,无论贫穷、富贵这伴随你们成长的双江你都是否还记得。这养育了我们和我们祖辈的双江水的甘甜你们是否还记得。这江面、沿途、沿岸的美景是否都深深的刻在你的脑海!这魂牵梦萦的双江啊!已深深的深深的刻入我的记忆与灵魂的最深处!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热爱生活、懂得珍惜的家乡朋友们!

茂名化州孔庙导游词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亦开始于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删《诗》,定《书》,“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下面是茂名化州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阅读!

  茂名化州孔庙导游词1

  化州孔庙,位于州治宝山之南;北倚宝山,南朝鉴水;以中路为轴,东西对称,占地1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宋绍兴31年(1161年),历经元、明、清续建重修。殿宇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是粤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形制最完整的孔庙,是历经854年唯一能见证当地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的大型古建筑群,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理事单位。

  化州孔庙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化州孔庙,又名学宫、文庙。古时候是专门用来祭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现在,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优秀思想文化的场所。中华五千年文化,生生不息,长盛不衰。

  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东亚、东南亚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基石。这种特殊文化的载体,只有孔庙才能承载。而茂名,乃至粤西,惟化州孔庙才具备这种特殊的承载能力。每逢9月28日,我市均组织隆重的祭孔活动,演绎古代祭礼,诠释儒家文化。

  粤西各大中院校广 -生及市民均前来瞻仰拜祭,凝民心,聚民智,有力地推动了和谐幸福社会的'建设,从而成为地方文化旅游的龙头。目前各级 -机关单位、学校、社团,纷纷在孔庙建设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干部,教化民众,引导学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化州孔庙道道文化,处处佳景。化州孔庙极具皇家气派。木雕、石作、灰塑、壁画、脊饰极具艺术价值,尤其是大成殿上层阁之如意斗拱木构架,以其中无销钉相衔、可随意转动的巧妙设计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南粤古建筑明珠。

  目前化州孔庙共有39个景点,首先是孔庙的东入口,名叫圣域门,从这里就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圣人圣地了。

  万仞宫墙,是用以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

  棂星门,是孔庙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是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从式样分,有南方式样和北方式样;从材料分,有木结构和石结构。北方式样简洁,突出气势之宏,南方式样精致,讲究雕刻之美。传说棂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掌管文化教育。

  所有孔庙都建设棂星门,古人祭孔先祭天,比喻尊孔如同尊天。横枋上“棂星门”的“棂”下面去“巫”,为笔者故意,喻孔子为圣贤而非鬼神。

  泮池泮桥(状元桥),也是孔庙特有建筑。是半圆形水池,上有拱桥连通。古代讲究风水,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当学有所成,考取了功名者,也回到孔庙,游泮池,谢恩师。

  孔子立像,为孔子布衣像,为紫铜铸成。孔子讲礼,听说你们来了,早早就跑到这里来拱手迎接,喃喃自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西厢古碑,这是见证化州孔庙历史的又一物证----古石碑。这是清朝春立的重修化州孔庙碑记,碑文记栽了化州孔庙当时建设的时间、地点、过程和捐款捐物建设维修孔庙的情况。

  金声玉振坊(“大成门”)意思是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开一大两小三门,乃黄道之门;两小门上灰塑“金声”“玉振”,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平常时日,中门是关闭的。我们平时就走“金声”“玉振”门,遇要人前来拜谒孔子或祭孔时才开中门。

  青云路、明伦堂,青云路是全国众多孔庙中惟化州孔庙特有。据史载,明朝化州知县杨景之子杨一清,自幼在孔庙读书,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风吹雨打,每天都必走这条路来回,以至后来学有所成,最后功至明朝内阁首辅,造福社稷。化州人为了纪念杨一清,便把他走过的路修筑成今天的“青云路”,寓意后人凡走此路,必平步青云。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学问的场所。两侧廊陈列了古代二十四孝石刻,教育后人,百善孝为先,敬天敬地敬大人。

  茂名化州孔庙导游词2

  茂名化州孔庙在化州市宝山之南。又叫文庙。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厥,为孔庙建筑奠定了基础,后历经元、明、清数代多次移建与重修,至清嘉庆五年(1800),孔庙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和明伦堂、学政署、石龙书院等,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孔庙建筑群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庙前有开阔的广场,矗立着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枢”巨匾一方,行人至此,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牌坊旁有砖砌

  “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长6米,深5米,相传古时文人应试,如饮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过牌坊搭级而上为面宽3间的先师门。进入先师门,迎面是崇基石栏的大成门,门左侧为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大成门内为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古柏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两侧为东西二庑,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座落在用花岗石砌筑的月台后。月台前砌石阶5级,直通大殿正门,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双龙戏珠琉璃陶塑,四角飞檐脊饰有形态各异的琉璃陶塑瑞兽,殿-拱、雀替、梁枋均饰彩绘,显得庄严典雅,雄伟壮观。大成殿后为一座2层楼阁式建筑的尊经阁,内藏《十三经》、《廿一史》、《史鉴纲目》、《通典》等古文献。此外,在孔庙两侧,还建有明伦堂(又叫明德堂)、学政署和石龙书院等古建筑。

  孔庙历尽沧桑,残缺严重,引起 -部门的高度重视,1992年被茂名市人大立案列为重点抢救保护单位之一,经各级 -部门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对庙严格按原貌进行全面维修,2002年竣工,同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