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情不自禁地,这些诗句边轻轻的从唇齿间流出。心中的亲切感被一点一点的唤起,抚上质感的书页,一缕缕诗意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

  随着作者的目光,透过每一首诗的背后,看看那一个字,一行诗,一首词中,蕴藏了作者心中多少的深情。不禁佩服起作者的诗意来,一花一鸟,一叶一云,一个个意象在她笔下盛开成美丽的花。这样的诗意,让她拥有了欣赏美的契机,拥有了与古人谈天说地的机会。

  这样的诗意,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但却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拥有。一个不懂诗的人也可以拥有诗意。诗意不单单只针对于诗,在生活中,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心情。一个有诗意的人,他会被世界美好的事物而打动,他会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一切美的享受;一个有诗意的人,往往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即使很忙,也会忙里偷闲,给自己一个享受美,放松自己的时间。

  何谓诗意?我想,通俗的来说就是一种会享受美的心情,一种能发现美好的生活态度。诗歌本身也是一种美,懂得品味诗歌的人有诗意,那么同样,音乐又何尝不是一种美?懂得享受音乐的人又何尝没有诗意?

  诗意存在于生活的角角落落,存在与时间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其忙忙碌碌而身心俱疲地度过每一天,还不如为自己留一些诗意,让我们的生命也因为诗意的存在而倍加美好起来。

  毕竟,年华有限,而诗意无穷。不是吗?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2

  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

  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着人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

  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情,即诗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生活的态度。

  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

  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

  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人生。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3

  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

  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4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相信,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诗意,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读重温最美古诗词有感5

  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

  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

  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

  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事。

  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14岁之后,就进行了一半。因为14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所以,我们急需古人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

重温杜甫《望岳》有感

  引导语:杜甫的《望岳》脍炙人口,为杜甫诗作中最著名的诗之一,今天我们来看看一篇《望岳》的读后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酷爱旅行,曾幸睹塞北和江浙的诸多名胜古迹,崇山大川;登访名山更是我平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途中,行走间,观光赏景,怡情悦性始为初心,至深之感莫过于身处山水之间,这种由景致心,由外及内的感觉让人忘却一切烦扰,那种心境的愉感美不胜收。

  大自然的奇绝胜景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悟,无论用何种词语赞美都不过分,但也难免显露空泛乏味;因同景异人,或同人异时即使是诗人也可能道出迥别的词句。描绘苍峦幽壑的跌宕,轻云雾霭的空蒙,密林碧树的叠翠,深潭浅滩的湍涛,这一切非见于目,不触于心,未闻于耳,无觉于神,不身临其境,难采天精地华涤肠荡气,不亲感其韵,难解思释疑。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飘荡于漂溪,恍若隔世;行游于峰谷,宛若离群。那琼浆玉露般的`清流,雾气蒙蒙的水滴,常会打湿你的头脸衣裤,带给你冷颤;那鬼斧神工般的陡崖,总能让你在攀援时气喘连连,更令你在悬吊于半空时心惊骨软。这景致心动,心感景随的一往一复,常常飘忽于世外,又时时回置于胸间。故而你不得不感叹:原来我还不是神仙,我这肉体凡胎在自然的造化下竟是如此的臃赘!

  既然不是神仙,自然也就难脱俗念,既然心充俗念,自然也就常在心间滚涌起世俗百味。于是,就在登山的时候想到人生,在赏景的时候想到处事。如斯如是,人生何尝不是在登山呢?

  人们经常是从听景而萌发赏景的欲念,因此有了适当的机会便踏上旅途。闻景而动,机缘助行,愿尽缘随实乃幸士所为。倘若我们从未闻听三川的激荡,五岳的巍峨,更不知在曾当凌绝顶时会“一览众山小”那我们还会登峰踏谷,游湖荡江么?即便尽晓其原委,遍知其情境,倘若或逢疾体匮,或力业缠身而致无缘而往,那我们又从何而感触造化赐悟的境界呢?抑或幸而万般具备,此行如愿,不仅极峰远目,且能感悟万千,若问:赏得此巅意,可晓彼峰情?却又如何作答。其实人与自然相

  比是何其渺小,何其无奈。

  因深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佳句,登山时便有了不遗余力攀顶登极的动力,巅顶之上,那些伏难克险,终至峰极的先达之辈定会俯望群山,遍览逶迤;攀顶临渊,体验惊激;回视往途,指摘荆棘之状,而你曾想过,即便是这稀群罕类的幸士们同样会生出诸多迥异的感慨。

  人生恰如登山,我们的眼前虽是清晰的具象,但这具象竟引发起无尽的缥缈遐思,而这遐思却又蒸腾出雾霭般的迷疑。

  登峰之中,有人心充先达之志,只顾俯首攀援,途中未敢稍憩半晌,虽先达极顶,但沿途的峰回路转,景移色换,登楼步阁却与之忽略了。这是其一;而有人达顶之间沿途所经一花一木均各具其味,且鲜花引蝶之态竟是那样的诱人,于扑蝶时险些迷了正途;如遇大雾天气,还可欣赏云行山泄影,云移山影动的奇观。或落雨雾生,云雾隐寺,空霁虹成的壮观更让人流连忘返。随遇足求,顺势承缘。虽至顶时已触先人之尾,但却感世间万象之异彩,深得缤纷之瑰丽。这是其二;还有人攀巅之时,虽曾赏沿途奇景,但未敢忘争先之志,途中景致虽多,但其中有可赏,有可悟,有可略,有可弃,于可赏可悟之处静心观感,于可略可弃之处纵步疾行。由此虽未枯苦而达先,也未溺细而滞后,巅顶宏伟之处,沿途精微之悟,均有所得。且先达者还可攀天否?若不能,达顶足已,何需在意第次?

  有人说,各位幸士,达顶如愿,且目之所及无异于传说,尔等真乃幸士,如若所观悖于所闻,岂不惊呼上当。登错山也就罢了,倘若人生选错了目标悔之奈何?

  人生就像是登山,也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一种意志力与智慧的磨砺,要跨越这条崎岖坎坷的漫漫人生之路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有的人,一生中,只躬耕陇亩,不离乡远遥,不知登山之苦乐,有人虽万事俱备,唯志短毅薄,常半途而返,便苦未穷尽,乐不至极;有人持迎困解难之志,历排危除险之练,却终因时运不济未能成果;有人天赐资质,地造机缘,倾付己之所不惜,饱得心之所夙愿,尝大苦而感极乐,这正是人生极至,如达巅顶。

  然而山外有山,巅上有天,攀天已不可求,只有回转归途。

  清冷的云雾侵润了曾一度炽腾的心肺,攀登的疲惫也尽消于悟彻的愉悦。暗夜渐渐朦胧了山影,美景也缓缓落于脑后。眼前又是街巷的凌乱耳边再次响起市井的喧嚣,但这一切不再令我烦躁,只因我尚浅的悟觉能置我的凡胎于陋室,而放思与青山绿水之间,遨藤于苍天广宇之外

读《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有感

  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而蒙曼教授,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

  一年四季,春为始。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景,也有美好的前程。但“终非吾土”,再美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家乡。见春景“沾巾”,这就是诗人。通过蒙曼的`解读,我们不仅和诗人一起欣赏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和他们,相遇在美妙的诗篇中。

  夏

  夏日炎炎,无心睡眠。大太阳下,人们汗流浃背,诗人也没有过多的诗兴。诗作自然不多,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诗人也在追寻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自有一份清淡的禅意。读作者的解读夏季的诗,感受那份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夕阳落山,素月升起。蒙曼认为,随着落日一起西沉的还有夏日的烦躁,而喜悦随着月亮一起升起。由景到情,自然随性。荷风竹露,诗人捕捉到安静的夏夜里的天籁。欲弹奏一曲,却憾没有知音欣赏。真是惆怅!但蒙曼认为,虽然诗人有点小惆怅,但是并不苦闷,可以期待与故人梦中相见。人生在世,谁又能事事遂心如意呢,不因遗憾而郁闷,放平心态,享受大自在。

  秋

  看到秋,就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秋,是清凉的,秋日的诗,也是清新优美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清溪清净高洁,浣女、渔夫淳朴快乐,在蒙曼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图。而诗人素有禅心,九重宫阙、万丈红尘也比不上归隐山中来得自在。诗美,景美,人格美。

  冬

  四季中,冬是最冷的一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冷的诗雪,暖的是人心。兴趣来了,还可以一起去踏雪寻梅。冬日里的诗,蒙曼选的也是恰到好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诗风昂扬,铿锵有力。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由原来的三十三个字,改写成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作者蒙曼即写出了改了哪几处,又说明改写的好处?不读诗,不知诗好;知诗好,却不知诗好在何处?蒙曼却能从我们想不到的视角去分析、解读。读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让诗篇与读者对话,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

  本书值得称赞的还有目录的编排,以立春开始,以春节结尾,二十四节气和节日点缀其中,正好与我们的轮回和圆满吻合。

读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有感

  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而蒙曼教授,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

  一年四季,春为始。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景,也有美好的前程。但终非吾土,再美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家乡。见春景沾巾,这就是诗人。通过蒙曼的解读,我们不仅和诗人一起欣赏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和他们,相遇在美妙的诗篇中。

  夏

  夏日炎炎,无心睡眠。大太阳下,人们汗流浃背,诗人也没有过多的诗兴。诗作自然不多,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诗人也在追寻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自有一份清淡的禅意。读作者的解读夏季的诗,感受那份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夕阳落山,素月升起。蒙曼认为,随着落日一起西沉的还有夏日的烦躁,而喜悦随着月亮一起升起。由景到情,自然随性。荷风竹露,诗人捕捉到安静的夏夜里的天籁。欲弹奏一曲,却憾没有知音欣赏。真是惆怅!但蒙曼认为,虽然诗人有点小惆怅,但是并不苦闷,可以期待与故人梦中相见。人生在世,谁又能事事遂心如意呢,不因遗憾而郁闷,放平心态,享受大自在。

  秋

  看到秋,就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秋,是清凉的,秋日的诗,也是清新优美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清溪清净高洁,浣女、渔夫淳朴快乐,在蒙曼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图。而诗人素有禅心,九重宫阙、万丈红尘也比不上归隐山中来得自在。诗美,景美,人格美。

  冬

  四季中,冬是最冷的一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冷的诗雪,暖的是人心。兴趣来了,还可以一起去踏雪寻梅。冬日里的诗,蒙曼选的也是恰到好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卢纶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诗风昂扬,铿锵有力。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由原来的三十三个字,改写成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作者蒙曼即写出了改了哪几处,又说明改写的好处?不读诗,不知诗好;知诗好,却不知诗好在何处?蒙曼却能从我们想不到的视角去分析、解读。读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让诗篇与读者对话,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

  本书值得称赞的还有目录的编排,以立春开始,以春节结尾,二十四节气和节日点缀其中,正好与我们的轮回和圆满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