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行路难其一


古诗行路难其一

古诗行路难其一

  【原诗】: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歌辞之一,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一首。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2、金樽(zūn):樽,盛酒器。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金酒杯。

  3、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4、玉盘:用玉做成的盘子。

  5、珍羞:珍美的肴馔。羞,同“馐”。

  6、直:同“值”。

  7、箸(zhù):筷子,又作“筯”。

  8、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9、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10、乘舟梦日边: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11、歧路:叉路。

  12、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

  13、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4、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15、济:渡过。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诗人应昭入京做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遭受谗毁而被排挤离开长安。此时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困苦,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他仍仔有幻想,盼望有一天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在此诗中他仍对人生前途充满了乐观的情绪,表现他豪迈的气概。

  全诗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的苦闷心情。

  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他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如此盛情,肯定是会痛快豪饮的。可是,他今天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李白的“停、投、拔、顾”等一连串的动作,形象地刻画出他内心的苦闷与抑郁,感情的激荡和变化。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自己仍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

  五、六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说,想渡黄河,冰冻封河川;想登太行,积雪堆满山。紧承“心茫然”,诗人又从正面写“行路难”。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被“赐金放还”,从此当然险山恶水,前途被阻挡。因此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兴,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七、八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变相撵出了长安,但是,李白又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他们,诗不甘于消沉,而是从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第三部分最六句,写自己对未来充满着的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最后,诗人出于本身积极入世的强烈愿望和强坚毅力,终于吟出了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宋书·宗悫传》说,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坚定信心。

  这首诗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属短篇。但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它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是令世人学习的。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李白《行路难》【其一】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诗鉴赏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诗鉴赏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不仅酒具,杯盘珍贵,酒菜也很值钱。“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空怀一片报国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被“赐金还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显示着不甘消沉之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树信心与豪情。“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因而重树信心,但瞬即又回到现实。“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曲折迭宕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李白诗篇《赠汪伦》原文鉴赏

  《赠汪伦》全诗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白诗篇《赠汪伦》原文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