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课点滴感言


论日课点滴感言

关于对《大学》的点滴感言

  还没有完全走出先生的《论语别裁》,又走进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下子就被先生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正本清源的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抓住了。先生讲“‘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我已经把《大学》里的‘大人’说得很清楚了,如果还不了解,勉强下个定义吧!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这样看来宋儒朱熹先生所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是有道理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每个时代的“大人”大多数是要做官为吏的,这样又可以说《大学》是“为官之道”了。可是,先生又讲到“《大学》一书,绝不是专门教做官做吏的人学习的。”因为不做官还可以教书、讲学、当先生、做教授么。但是,不论为官还是教书都是为了治世,因此,在下理解《大学》是:治世之道。

  《大学》书中治世之道的.要领从南宋开始,经过宋儒理学家们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后的学者习惯地说《大学》书中的要领,为“三纲八目”。既是:“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这已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但是先生的微言精辟的指出:“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既是:“大学之道”“明德”、“亲民”、“至善”便是“四纲”;“知、止、定、静、安、虑、得”(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便是“七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以上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下大胆的认为:“大学之道”不应该与“明德”、“亲民”、“至善”在一个逻辑成面上。因此,《大学》书中治世之道的要领因该是:一道、三纲、七证、八目才对(内容不重复了)。慢慢看去再点滴浅思吧!

关于对书的感言

  与书为友时间已不算短,交往的过程中,颇有些感触,拉拉杂杂记在本子上,乘今日空闲,整理如下:

  ○何谓好作品?好作品就是在阅读时,你能够与之交流并碰撞的作品。其作者必定是真诚的,与你平起平坐的,而非高高在上,指手划脚;或低三下四,看人眼色者。故阅读一部好的作品,就等于与作者面对面地畅开心扉进行交谈,感觉是如沐春风,如饮佳酿。

  ○畅销书莫读。俗语云“曲高和寡”,与此相对应者,下里巴人必定应和者甚众。畅销书未必全是“下里巴人”,但非“曲高”则是可以肯定的。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必定是投大众之所好与口味,再加商业机构的炒作,如此而已。而遍寻书中,你却很难找到作者的真实面目与用心,假如你肯费心思与时间往下查一查的话,会发现整本书的中心,不外金钱二字。翻翻版权页,我所读过的书,印数多在3000至5000左右,能够上10000册已算不错的了,至于几十上百万之巨者,则非我所能读的了。

  ○对炙手可热的书,不妨先凉一段时间,等它不是太烫手了,再凑近了嗅嗅,看看是否还闻得到香味,如能,再买来慢慢品尝不迟。用此方法,我与许多不值一读的书擦肩而过。

  ○书的寿命,与成书之时间成正比,速成则速朽,慢成则长寿,大约如此。以此观之,今日之书,多属速朽之行列。三月成书者,寿命不会超过半年;半年成书者,寿命不会超过一年;有些书,虽也经过了三两年的写作,但以此区区时间,除以庞大之几百万字数,则每月所写也在10万字左右,故也可列入速朽之行列。

  ○前几年,中央乐团面向全球招聘演奏员,方法是:无论名气大小,一律编号,然后用布幔把演奏员与评委分隔两边,不看面孔与名气,只听演奏来判断,结果,一些名演员落榜,而好几位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入选。此方法亦可运用到目前的.文学界,假如把众多名家、非名家的作品,去掉署名,混放一起,请大家来评判的话,恐怕许多所谓名家的稿,连发表的可能也没有了。并且,真正有思想、具特色的作品少之又少。反观“五四”时期,鲁迅、周作人、萧红、张爱玲、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文字,即使去掉署名,高明的读者还是能够一下子辨别出来的。

  ○陶渊明言“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而我也正有同感。观古人与外国人的书,历历如在目前;而读近在眼前的人的书,反觉相距十万八千里也。由此可见,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与时间并无太大的关系。

  ○人生如黑夜行路,书籍便如满天之星斗,优秀的书籍,就是北斗七星,能够引导你走向正确的方向。古往今来的书籍汗牛充栋,引导方向的却寥寥。“五四”时期的读书大家周作人,在上下五千年的书海里披沙拣金,所发现的思想界的星星,也不过王充、李贽、俞正燮三位而已。读书之难,于此可见一斑。

  ○读书如盗墓。按图索骥,挖开,跳进去,把随身携带的布囊装满金银珠宝,这时,工作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多,是如何背负此沉重的行囊,爬出阴暗的墓穴,能够爬出去,这珠宝才真正属于你;爬不出去的话,你的躯体,就成了这千万年宝藏的又一个新的殉葬品。

关于对《大学》的点滴感言

  还没有完全走出先生的《论语别裁》,又走进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一下子就被先生那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正本清源的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抓住了。先生讲“‘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我已经把《大学》里的‘大人’说得很清楚了,如果还不了解,勉强下个定义吧!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这样看来宋儒朱熹先生所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是有道理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每个时代的“大人”大多数是要做官为吏的,这样又可以说《大学》是“为官之道”了。可是,先生又讲到“《大学》一书,绝不是专门教做官做吏的人学习的。”因为不做官还可以教书、讲学、当先生、做教授么。但是,不论为官还是教书都是为了治世,因此,在下理解《大学》是:治世之道。

  《大学》书中治世之道的.要领从南宋开始,经过宋儒理学家们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学派以后的学者习惯地说《大学》书中的要领,为“三纲八目”。既是:“明德”、“亲民”、“至善”,便是“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这已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但是先生的微言精辟的指出:“其实,对于《大学》一书,指出有“三纲”之说,也不尽然!事实俱在,如说《大学》一书的纲目,应该说它有四纲、七证、八目才对。”既是:“大学之道”“明德”、“亲民”、“至善”便是“四纲”;“知、止、定、静、安、虑、得”(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便是“七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以上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下大胆的认为:“大学之道”不应该与“明德”、“亲民”、“至善”在一个逻辑成面上。因此,《大学》书中治世之道的要领因该是:一道、三纲、七证、八目才对(内容不重复了)。慢慢看去再点滴浅思吧!

对初中同学的感言

  坐我旁边的同学甲是个幽默的人,就是上课时太吵了,坐他周围的同学真巴不得他消失一段时间,好让我们的耳朵先清静一段时间。

  本周一,坐我旁边的同学甲没来上学。小项便对小徐开玩笑说:“我看甲肯定把今天当成星期天了,还赖在家里休息呢!”“不是吧!甲肯定是被我们欺负怕了,不敢来了!”晨晨在后边说。“嘻嘻嘻……”大家笑成一团。不过,甲不在我旁边还真爽,不用听他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没了。

  老师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崔XX,请你把你旁边的椅子放下来!”咦,老师看见甲没来,怎么也不问问他父母是怎么回事?我无奈地帮他放下椅子,坐在那边听课,心里却在不住地嘀咕:“这个甲也太不行了,连椅子都要我帮他放,看来他是逃学了。但愿他能晚点回来,好让我的耳根多清静一会儿!”想到他可能一天都不回来,我心里一阵乐。

  果然,他星期一没回来,直到星期二下午才回来。他刚坐下,大家就急着问他:“甲,这两天你跑到哪儿去了?不会是逃学了吧?”“怎么可能呢!我是生病了,去南京治病了。问一下,昨天是什么作业?”问明白后的同学们一下子就散开了,我在一旁阴笑着对他说:“你就等着吧!作业肯定能把你写晕了!”“噢,我的`天哪!”他装作晕倒状,我们的笑声回荡在空中。

  老师看见他,只是问了一句,不再理他了。我们的耳朵又得遭受他的高音波的冲击了,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