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上衙导游词


衙门上衙导游词

衙门上衙导游词

平遥古城县衙导游词

  县衙申明亭

  衙署大门西侧建有申明亭。这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的,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 -,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各里的里长及县衙的有关吏员,在此对双方 -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可拟状击鼓,由知县升堂审理,判决。

  虽说申明亭规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对封建法制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整天被各种鸡毛蒜皮官司困拢,而难以用较多的精力谋一县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调处解决的官司,在场吏员已对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转给知县,审判时就快捷多了,这也是提高 -办事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今天仍有借鉴之意。

  县衙仪门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

  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载烟云归咫尺

  一暑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小见大,透视到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