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荆楚文化的古诗词


描写荆楚文化的古诗词

描写荆楚文化的古诗词

  荆楚文化诗歌篇1

  铁轨,

  像一条发亮的绷带,

  从晴川的最开阔处牵出。

  河流平静,

  菜花遍地,

  汉阳树历历如黛……

  从远方来的列车,

  只能使如此,

  从容静美的,

  春天受伤。

  夕阳,

  染着古战场的血,

  再次冲击这,

  深不可测的.大地。

  仅仅是擦身而过,

  我看见一些,

  低头劳作的农民,

  火车呼啸的风尘,

  并没有使他们,

  偶然抬一下头,

  让平和的目光,

  越过颤动的铁轨。

  从什么时候起,

  庄稼就是这片土地,

  永不褪色的远方?

  这个黄昏的事件,

  使从远方来的我,

  明白了有一些河流,

  塑造的不只是平原。

  入夜,

  风仿佛带来,

  江东烟雨楼台的横笛长箫。

  夜色中,

  悄然移动着,

  一点点农舍的灯,

  守在中原的门槛,

  轻轻咏叹……

  荆楚文化诗歌篇2

  星比恩爱的泪水更近。

  星轻轻敲着夜的家门……

  水是流动的夜,

  夜是弥漫的水,

  大江无语,

  奔走的或许是岸。

  月色款然,

  我没有庭院,

  桃花开在江南,

  不可知的深处。

  我只有越走越远,

  越走越朦胧江滩。

  此刻,

  江风传颂着水的香味,

  浪的思想。

  流逝的究竟是什么?

  仿佛星光在夜色中,

  漫失与沉积。

  一条江,

  太开阔绵长,

  只能流在心中。

  月影如帆,

  化蝶的人在今夜醒来。

  荆楚文化诗歌篇3

  黄尘万丈,

  谁使一垒粗铜,

  有了不朽的心跳?

  天下兴衰,

  不会比一个音阶更准!

  青铜的慧光,

  曾掠过血与白骨,

  青铜的玄音,

  曾响彻殿堂庙宇,

  历史总在青铜的造型中,

  寂然焠火,

  深埋大地,

  却永远清醒……

  编钟出土!

  谁说只是复活,

  一个王朝的恢宏气度,

  与文赋华采?

  谁说只是梦醒,

  一种文明的瑰丽牌坊,

  与远古脉搏?

  《平沙落雁》、

  《将军令》,

  博袖临风腰折柳……

  器有形而乐无形,

  腔有限而乐无限。

  编钟无声,

  却如同一种普照,

  苦乐忧喜,

  大音茫茫……

  编钟无意出土!

  天地悠悠的音阶,

  等待生命的音符,

  快乐而和谐地撞击……

  荆楚文化诗歌篇4

  江城,

  没有梅花。

  是一场五月的雨,

  淋湿了唐朝,

  天才的无边愁绪,

  一支飘零的玉笛,

  才吹落满城残梅纷纷。

  从此,

  黄鹤杳杳,

  那一江风月,

  常惹起层楼外,

  古今多少忧愁。

  然而,

  落梅的大江,

  是一脉永远浩荡的曲谱——

  长鞭直指,

  英雄的名字,

  犹如晨钟暮鼓;

  搁笔难宁,

  文人的才情,

  犹如石磬陶埙……

  江入大荒,

  流逝的时空越久远,

  越能记忆起那细腻的情感;

  历练劫数,

  珍惜的历史越清晰,

  敞开的楼窗越能吞吐风云。

  梅花无约。

  江城,

  大江玉笛上,

  一个亮亮的笛孔!

浪漫而狂放的荆楚文化优秀作文

  踏入荆楚大地,来到了这有“九州通衢”之称的武汉,我更喜欢称它为江城,有份诗意。这片土地上人杰地灵,王候将相英雄儿女层出不穷,既有北人的豪迈血勇,亦有南人的精明文秀。

  有人说:齐鲁文化以“儒”为核心,那么荆楚文化呢,她的特色又是什么?独具异彩的荆楚文化,其发展本就是一个随日月不段丰富的过程,若要真的说一下她的特色,浪漫与狂放便是她独树一帜的地方!浪漫有如屈原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狂放似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里不同于儒家文化的矜持与约束,这里在王权政治下依然呼喊出了自己的声音!

  楚国的浪漫并非拘泥于小情小爱,而是一种不被世俗约束的自由,一种对社会大胆的批判的激情,其狂放也非一般意义上的癫狂疯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一种执著不变的追求,它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提起荆楚文化,自然就想到了屈原,他是楚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楚国的秀丽山川孕育了屈原浪漫的性情,他热爱楚国,对楚国的一草一木怀有深深的眷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善用比兴来表情达意,他爱美,芳草美人,托词喻物,是他志行芳洁的表现。他以高洁的情操、巧丽的才思、博洽的见闻、无拘无束的`想像,把楚国的山川、日月、风云、雷电、鬼神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歌有泣、令人反复咏叹。他辞赋中大量楚地方言,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乡土气息,也显示出荆楚之地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样,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气势,更带来了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辉煌,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有人问:屈原可不可以不死?他可以当一名隐士远离这黑暗的世俗。

  当你明白他的追求,你便明白了他的选择。司马迁在《史记》这么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他追求着美丽向往着美好,而当有一天,他一生所苦苦追寻的东西注定无法得到,一切憧憬被无情的现实打击的支离破碎,对他来说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吗?他愤怒了,他绝望了,他带着失望的心情与天地消融。

  这个追求颇似楚国的祖先,按《史记·楚世家》和《国语·郑语》的说法,楚人是祝融的后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显天地之光明”。屈原亦有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品质,他疾呼“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夫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依然是屈原的风格,“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他想昭显天地之光明,却无奈身陷现实之黑暗,他思索,思索的太过深刻,是他出了问题,还是整个价值体系的错?他困惑,那《天问》中的170问又有谁可以告诉他答案呢?

  屈原让我想起了老庄,老子和庄子也都是楚国人,有着庄周梦蝶的浪漫,有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狂放。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刘师培曾说“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屈子之文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庄子·人间世》曾提到楚狂接舆“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这便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楚狂接舆”也成为隐士的代称。同样是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更像是英雄主义的浪漫,他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浪漫较乎庄周的浪漫要积极。楚国人在创造出独具异彩的楚文化同时,也将这种精神渗入到了楚人的骨子里,影响深远!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谪仙李太白二十五岁出川游历,二十五岁来到了荆楚大地,原来三个月的游学,却在安陆一待就有十年,并写下了大量诗篇,是什么让诗仙如此留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朋友的离去让他悲愁,我想他是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吧,这里的文化与李白的追求产生了共鸣!

  李白也喜欢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本就有浪漫的气质狂放的精神,李白的到来让这种气质与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不矫揉不做作,仿佛左手拿着酒壶右手正挥毫泼墨的太白近在眼前,他爱喝酒,以消那心中的不快,那喃喃不清的醉话,旁人只当是酒后的胡言乱语,谁知那是深刻的批判,他太清醒所以太困惑,如同屈原,在众人皆醉的社会中太过清醒和执着,且一醉方休吧,与尔同消万古愁!

  浪漫到了极致,便是一种狂放。这种狂放在楚国之初就已鲜明,楚国有一句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诗经》中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楚国凭着这样的一种劲头,这个纷纭历史中的小国筚路蓝缕发奋兴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和战国七雄疆土最辽阔的泱泱大国,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

  狂放,狂出一种霸气,荆楚大地是一个出英雄儿女的地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东楚”政权者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相应;未尝败北侠骨柔情的项羽楚霸王,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喝退三军步步为营。最后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汉王朝的刘邦,同样是楚人。楚地出英豪,他们将楚国笼罩四野、总揽八方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后继有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他,在小时侯就吟出了“如果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青年时期便写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没错,这也是荆楚文化中特有的狂放,是一种自信乐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江城武汉,黄鹤楼畔,可在这究天地、通古今,瞰世俗、窥人道,荆楚文化中的浪漫与狂放气质,使这个因码头文化而过多沾染市井之气城市,有了一份别致的诗情,“于斯为盛,惟楚有才”,如今繁华的武汉是否曾记得彼时的浪漫?曾经这不仅有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这还有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还有义理精深的哲学。浪漫而狂放,还只是荆楚文化的一个侧面,远远不能将其概括,八大内涵、四大精神中由来,在诉说着荆楚文化发展的更多更多的故事。

  荆楚文化,浪漫,狂放,可歌可泣,让我似乎听到了古人的高歌,亦或是低吟。

文天祥诗歌中的茶文化

  茶在中国很早就成为一种文化,当然,从吃、喝过渡到茶文化,其中经历了漫漫长夜。唐朝陆羽(注1)著作《茶经》时,中国的茶文化已具雏形,《茶经》可谓茶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此以后的茶事基本都是以此为指导,也以此为规范。到了宋朝,茶文化可谓发展到了极致,既有“斗茶”的赛事,也有因茶得职的“茶官”,日本现在的“茶道”就是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由南浦昭明禅师传回日本的(注2)。

  那么,到了南宋末期,中国的茶文化是什么样的呢?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当时的一些文字纪录和著作相互印证。

  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最后一位丞相,也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歌都是其人生经历的写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当时所处的人情世故,可以看到他周围社稷的人文百态,他的诗歌,是我们了解当时茶文化的一扇特别好的窗口。

  纵览《文山先生文集》中的诗词,与“茶”有关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两三首,收录如下:

  《景定壬戌司户弟生日有感赋诗》

  夏中与秋仲,兄弟客京华。

  椒柏(注3)同欢贺,萍蓬(注4)可叹嗟。

  孤云在何处,明岁却谁家。

  料想亲帏(注5)喜,中堂自点茶。

  《太白楼》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晚渡》

  青山围万叠,流落此何邦。

  云静龙归海,风清马渡江。

  汲滩供茗碗,编竹当蓬窗。

  一井沙头月,羁鸿(注6)共影双。

  第一首诗《景定壬戌(公元1262年)司户弟生日有感赋诗》中写的是兄弟二人当时同在朝廷为官,客居京师繁华之地,在弟弟生日时的感想。诗歌里面既有“椒柏同欢贺”的快乐,也有“萍蓬可叹嗟”的愁绪。既是骨肉情深的欢愉,也是“料想亲帏喜,中堂自点茶。”的思念。想到母亲长辈在家即使再欢喜,也只能在大客厅里自己“点茶”汤以示欢庆。

  这里出现的茶,是在庆祝的场合使用的一种礼法,可理解为一种隆重的庆祝活动,可见,当时的茶文化的确是盛行的,其次也说明它不是常态的。这就跟我们现在过年过节做的一些事情,用的一些物品,吃的一些食物一样,平时我们并不做这些事情——做起来不容易,不用这些物品——用起来不简单,不吃这些食品——吃起来不便宜。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在今后的文章中再说。

  第二首诗《太白楼》的“茶”是《茶经》里的茶。茶性本来平和绵软,是和平的象征,茶文化适宜清静安逸的人文环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天祥以茶励志,将驱除鞑虏,追求和平的决心也融入其茶诗中。

  太白楼在中国比较出名的一共有三处,分别是济宁太白楼、马鞍山太白楼、歙县太白楼。由于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多年,天天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玄宗皇帝对李白的征召和赏赐很多时候与其有关,所以济宁太白楼与李白最为密切。马鞍山太白楼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附近,面临长江,背靠翠螺山,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是“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这座太白楼原名谪仙楼,传说诗仙李白常在此饮酒赋诗,最终醉酒捞月,乘鲸飞天,化为神仙。歙县太白楼位于歙县城西的练江边,在太平桥西端,背后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和新安碑园相依偎。传说这里原来是一个酒肆,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但碰不到他,李白路过酒肆,曾在这里骤足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文天祥的《太白楼》应该是指马鞍山太白楼,因为只有它才在长江边上,才有“扬子江心第一泉”之说。文天祥在征程途中经过太白楼,登楼观景,触景生情,以诗言志。在太白楼上面对浩瀚的长江大河,想到江心的.水是泡茶最好的水——第一泉,才会联想到茶经和陆羽,才会学着李白抒发胸臆,吟诗作对。茶文化中关键的一环是选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茶汤的好坏,在对水的评价中自古就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说法,可见扬子江心水在选择泉水中的地位有多高,其典故恰恰就是来自茶圣陆羽。陆羽的对茶的研究究竟有多高妙,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民间传说和记载来了解,这其中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则陆羽辨水的故事:代宗时,湖州刺史李季卿久闻陆羽之名,一日邀陆羽一起品茶,席间,李季卿问陆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陆羽回答:“山泉水最好”。又问:“天下名泉以何处最好”?羽答:“扬子江上的南零水”。李季卿为了验证陆羽的话,遂命两名士兵驾船去取南零水。两名士兵奉命取了水,途中却因船身晃动,桶里的水溢出一半,士兵怕长官责怪,就近用靠岸江水加满后,便回来交差了。陆羽用木勺舀起水来看了一眼说,这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的,这水是靠近岸边的。士兵争辩道:我亲自到南零汲的水,大家都亲眼目睹,不信可以问其它人,这怎么会有错呢?陆羽未置可否,让士兵将水倒入盆中,刚刚倒了一半,陆羽忽然叫停,说从这里开始才是南零水。士兵大惊,没想到陆羽仅凭目测就发现了自己做的手脚,这一下不得不口服心服,大家对陆羽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件事传扬开去,人们都感叹茶圣果然名不虚传。

  “扬子江心第一泉”作为诗歌的第一句,既是应景写实,又是因故用典,可谓匠心独运,出神入化。“南金”是自许,“文渊”是神往,他希望来到太白楼上沾点诗仙的光辉,铸就未来学识渊博的文才胆魄。文天祥非常清楚,要想过上和平的生活,首先必须成为好“男儿”,作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将肆逆中原、涂炭生灵的侵略者赶尽杀绝,这就是第三句“男儿斩却楼兰首”的意思,“楼兰”意指西域,是对外来侵略者的泛称。只有完成目前的艰巨任务,将来才会出现太平盛世,才有空“闲评茶经”,才有机会“拜羽仙”。换言之,诗歌以“闲评茶经拜羽仙”作为和平生活的象征,可见茶文化在当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第三首诗《晚渡》被编在《文山先生文集》第14卷中《指南后录》卷之一(下)里,这一卷的作品是文天祥在狱中自己编好的,都是在被元军生擒后北上途中及牢狱中写的诗词、文章等。《晚渡》显然是其被押解北上时的作品,才会出现“青山围万叠,流落此何邦。”的诗句,因为他是被押送的人,所以走的是什么路,走到什么地方自己都不清楚,否则就解释不通了。“云静龙归海,风清马渡江。”是写景,描述当时的周边环境,“云静”、“风清”反映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被羁押囚禁,但仍然乐观向上,也可以看出,其押送人员对他还是不错的,让他有心情赏景斌诗。这首诗中表面看好象与“茶”没有关系,实际上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茶”是隐含在第三句中——“汲滩供茗碗,编竹当蓬窗。”。“茗”就是茶,“茗碗”就是茶碗、茶杯,所以,我说,这也算是一首茶诗。“汲滩”是指河南南阳邓州市汲滩镇,它座落于湍河、赵河、严陵河三河交汇口的东岸。始称三河口,后谓急滩,最后才是汲滩,但这一叫法看来至少也有七百多年了。三河口常年船只不断,船户与农户经常在此交换、买卖东西,逐渐形成为一个远近有名的集市。另据文献记载邓州附近的“邓州窑”(注7)位于今天河南南阳邓州内乡大窑店,距邓州约50多公里,邓州窑虽不是官窑,但也是宋代名窑之一,出产的陶瓷产品当然需要运输和贩卖出去,因此,汲滩的集市和运输条件自然成为其销售的有利条件,这才会有文天祥诗中的“汲滩供茗碗”,文天祥也才知道自己到了邓州。后面的句子是写他自己的境况,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这里不再细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末期品茶已有专门的茶碗,而且有专门的名窑烧制,可见,茶文化确实已具备一定规模。

  综上所述,我们从文天祥为数不多的茶诗中可以看出,第一,在南宋末年,茶文化是盛行的,既是隆重的,但也并非常态;第二,当时茶文化是崇高的,令人向往的,甚至可以作为和平美好生活的象征;第三,茶文化是有群众基础的,是百姓喜爱的,其器具是专门生产和交易的。

  这就是文天祥诗词中关于茶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注:

  1、陆羽733年-804年,一名疾,字鸿渐,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2、日本《类聚名物考》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3、椒柏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於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

  4、萍蓬比喻辗转迁徙,没有固定居所,喻行踪转徙无定。唐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诗:“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5、亲帏亲:父母;帷:帷幄,帷幔,帷帐。

  6、羁鸿《汉典》:亦作“羇鸿”。犹征鸿。唐王昌龄《出郴山口至垒石湾》诗:“寒月波荡漾,羇鸿去悠悠。”。唐柳宗元《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诗:“杳杳渔父吟,叫叫羈鸿哀。”明文徵明《夜坐》诗:“微风吹空星漠漠,时有羇鸿夜寥廓。”

  7、《陶录》全名为《景德镇陶录》清代景德镇人氏兰浦原著,六卷,后经 -郑廷桂增补为八卷,另加入卷首《图说》和卷尾《陶录余论》共十卷,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异经堂刻印刷出版(四册一函)。卷七《古窑考》洪州窑、越窑、柴窑、邓州窑、建窑等宋代名窑甚多,如饶州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建窑、象窑、吉窑、董窑、钧窑、耀州窑、邓州窑等等,皆为名品,各具特色。

  古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比起现代文学形式显得很古典,不过,这可是古人们的文学结晶。

  在我眼中,古诗是诗人灵魂的结晶。从一首首古诗就能得知诗人的性格,身世……诗人的情怀全部都融入了古诗中,古诗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各种事物,可谓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结晶。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古诗与我的生活完全格格不入。

  长大了,我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会揣摩诗歌后,我终于对这些“老套”的文字有了一些兴趣,知道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了解了“呼入一夜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遇,懂得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告别朋友的忧伤。

  在我的眼中,古诗已经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它是一种文学形式,是一个奇妙的文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