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古道导游词


秦楚古道导游词

秦楚古道导游词

游峨眉山记散文

  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现实的繁芜,在我们清澈的眼神里留下了清净如银的世界和点点滴滴感动人心的温暖。

  这个世界原本纯净,是太多世俗的色彩蒙住的我们原本纯净的心灵。峨眉山之行,一个感悟自然,寻找真我的旅行。当生活的外衣被一层层剥离,露出生活的本来面目——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如果我们不够坚强只能说生活给我们的磨难太少,于是那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台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感悟坚强的机会。生活好比爬台阶,那高耸入云的云梯就是你面前耸立的困难,你可以依靠意志与信念把它踩在脚下——当我们又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放弃——除了你自己没人可以干涉你的生活,但生活永远是严峻的,它早已给你规定好了前提:后果自负。其实,你永远要比你想象的强大,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你快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没有人可以打倒你,除了你自己。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次好心的搀扶,一双伸出的手,一副会心微笑的脸庞……生活中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感动。于是心底的柔情在时光的流里唤醒,堆积成怡人的笑脸,于是点点的温暖在心中汇聚,聚成爱的河流……于是心灵的距离近了,于是心灵的深处暖了。

  生活就像一幅画,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很多生命的体悟:

  雨给我们的行进增加了诸多困难,但它锻炼我们勇气的同时也告诉我们:生活中随时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无论如何,你可以战胜它,战胜自己。

  雾的朦胧给我们留下了些许美丽的遗憾,因为朦胧,画面效果充满模糊,因为朦胧,反倒增加了画面的意境美,如入仙境。

  雪的世界轻盈、洁白,雨让我们错过了日出,却给我们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让我们领略了高山雪景的旖旎华美……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在我们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我们也会得到另外一些东西。

  自然总让我们深深感动着。

  峨眉天下奇,当我们一点点靠近并征服它,当我们走到尽头把金顶踩在脚下,内心充满神圣与崇敬,人与人总是真心换真心,人与自然也是。自然总永远是博大的,这种博大总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动。云梯的尽头消失在无尽的远处,这是一个省略号,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那高耸入云的'悬崖顶端一枝独秀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路途中琳琅满目的凉亭是一个个逗号,短暂的休憩把我们带向新的征程。金顶是一个小小的句号,为我们艰难的上山路程画上一个完满的结局……把世界踩在脚下的豪迈,路在脚下延伸的憧憬,战胜自己挑战生活的欣喜,历经风雨见彩虹的平静与淡然……这一个个标点符号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足已让我们受益终生。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的是我们最初的感动,这份感动将伴随我们一生。是的,翻越峨眉山让年轻的我们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腿更高的山!

  自然很纯粹,于是在自然怀抱中行走,让世俗的我们的世界也变得纯粹起来,原来微笑这样温暖,原来眼神这样清澈,原来心灵如此坦诚,原来世界如此纯净,原来人生这般美。

  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脚下的路依旧清晰,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是我们战胜意志的见证,那飘散的欢声笑语是我们对生活不变的热忱,那凝固的景色是我们对生活最好的回报。涌动的激情在心中绽放,生活的 -在眼中展现。看着另一个并不坚强的自己慢慢成长,长出坚硬的外壳,逐渐成熟,逐渐承受起生活的风霜,我知道它将伴随我走过一生的道路。

  把这份感动留在心间,一路上有你,我会笑着走过。

柳宗元游黄溪记

  《游黄溪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山水佳作,抒发了诗人柳宗元对于祖国山水的喜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游黄溪记,欢迎阅读!

  游黄溪记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乐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齶。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

  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题解

  本文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九篇山水游记的最后一篇。(习惯上称永州八记都在永州城郊,而《游黄溪记》在今湖南零陵地区,古属永州。吕国康主编:《永州历代诗文选》收入此文,称为《永州九记》--W.S.)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溪初潭,二潭和黄神祠的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读者编织了神态逼真的黄溪山水画图。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开头一段的概述是对永州山水的高度赞美,与《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的第一段交相呼应,使其所写的九篇游记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说其他几篇写的全是一个个小景点,而黄溪却是风景如画的长廊。柳子笔下的黄溪上下数里,处处有美景,处处有奇观。描写中,作者驾驭多种手法,以神奇之笔刻画黄溪的奇山胜水,或比喻,或烘托,或拟人,或夸张,或以动托静,或以静衬动,都能做到贴切自然,恰到好处,生动传神。描绘细腻,则涓涓流水,泠泠淙淙;状写粗犷,则狂涛巨浪,拍岸惊天;比拟人物,则含情脉脉,形神兼备。特别是引用美丽的传说以丰富人文景观,为秀丽的黄溪山水增添了五彩斑斓的光环,给读者带入心驰神往的仙境,使情景交融的艺术造诣达到臻于完美的境地。

  原文翻译一:

  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几乎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这里。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座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形状,(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处在这个地方。

  有传闻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人。”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潜居下来。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实际的依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也是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颇已得道。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有宗祠。后来稍稍改变(形象)更接近平民。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原文翻译二:

  北面行至山西,西游到陕西,东抵达江苏,南濒临湖南与浙江的交界,这一带以山水做地名的州有数百个;永州最美。环永州城方圆百里,北面到浯溪,西到汀水源头,南到泷泉,西到黄溪东村,这一带以山水为名的村庄有一百多,黄溪最漂亮。

  黄溪距离州城七十里。由东屯向南行走六百步,到达黄神祠。黄神祠上面两岸高山陡立如墙,山上并排生长红花绿叶,这些花树随着山势的高低而起伏,那山间的凹陷处形成了陡崖和洞窟。水流之中都有小石头平铺分布。在黄神祠(位置)的上面,撩起衣裳涉水,行走八十步,来到初潭,(这里)最奇丽,大都难以描绘形容。(溪两岸)大致像一个剖开的大瓮,在两旁立起高达千尺,溪水汇积在里面。水呈深青色,像膏汁一样积聚而无波痕。(阳光下)水流灌注像一条白虹,深沉无声地流动,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往南行去又走上百步,来到第二潭。岩石都高高耸立,前临峻急的水流,(山石形状)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潭下大石头杂错陈列,(平整得)可以就座饮食。(石上)有一只鸟红首黑翼,大得像天鹅,正朝东面站立。从这里又向南行几里,地势都是一个样子,(一路上)树木更加粗壮,山石更加瘦长,流水都是锵然有声。再往南行一里,来到大冥的平野,山梁平坦水流舒缓,(依山傍水)有土地田园。最初黄神作为普通人的时候,居处在这个地方。

  有传文说:“黄神姓王,是王莽的后人。”王莽已经死了,黄神改姓黄,逃来(这里),选择那幽深陡峭的地方潜居下来。最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虞舜的后人。”所以称他的女儿为黄皇室主。黄与王读音相近,并且又有实际的依据,那些用作传言的说法更有了凭证。黄神已是生活在这里,百姓都安居乐业,认为他颇已得道。死后就祭祀他,为他立有宗祠。后来稍稍改变(形象)更接近平民。现在祠庙在山岭下黄溪的北岸。

  元和(公元813)八年五月十六日,出游归来写了这篇记游,让来日喜欢游历的人有所参考。

柳宗元的愚溪

  柳宗元的愚溪,在湖南,在湖南的永州之野。

  早春二月的一天,从永州新城出发,穿过淅淅沥沥的雨线,我们驱车直奔愚溪。透过车窗,潇水河宛如一条长练蜿蜒地由远古飘来,又轻曼地向湘江漂去。过洲,越西门,再前行少许,在潇水西岸,一股涓涓溪流,铮铮淙淙,泛着灵气,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曾经与柳宗元朝夕相伴的愚溪了。

  说起愚溪,我实在是愧对给它起名的柳宗元。不为别的,只为在这座城池中,我竟曾经恍惚般生活过10多年。每次与愚溪相会,或陌路,或心猿意马,全然没有想到柳宗元的存在。悔恨之际,有朋自远方来,我便迫不及待地向他推介柳宗元和柳宗元的愚溪。不想朋友真的应允了下来,于是我也就有了一个重新走进愚溪、感受愚溪的机会。

  放眼望去,今日的愚溪,今日的愚溪两岸,参天的古木已杳然无踪了。只有稀疏的翠柳、桃红,浅笑,在雨中;而溪口的愚溪桥,依旧固执地保持着它弯曲了1000多年的背影,仿佛在向路人证明,曾经流淌在柳宗元心中的愚溪,流淌了1000多年的情怀依旧。

  循溪前行,曲径不平,仿如柳宗元的坎坷仕途和心路历程。

  柳宗元从小聪明勤奋,21岁时考取了进士,由此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思想敏锐,言词锋利,在当时名闻朝野。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很想对腐朽黑暗的政治进行改革,于是积极参加了“永贞革新”活动,与著名诗人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但朝中保守派的刻骨之恨,终使“永贞革新”之梦蜕变成失败之愁。“永贞革新”失败后,33岁的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司马,就在赴任途中,他又接到了再贬永州司马的诏书,一怀愁绪、满腔无奈的柳宗元只好逆来顺受,带着70岁的老母和堂弟,一叶扁舟,赶赴永州。

  永州当时是世人眼中的蛮荒之地。但就在这蛮荒之地,柳宗元一呆就是10年。10年间,他时时渴望东山再起,等待矢志效忠朝廷的那一天,用柳宗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等了漫长的10年,柳宗元等来的结果却是再贬到当时比永州更蛮荒偏远的柳州!

  在被贬永州的10年中,是柳宗元生命最旺盛的10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学成就的10年,他传世的作品共计600余篇,其中有近400篇作品是他在永州写就的。10年中,他乐观放达,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捉弄,每每自娱自嘲,泰然处之,若无旁骛。他的游踪遍布永州的山山水水,他将个人情感融进了永州山水,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在《游黄溪记》中,他写道:“北至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脚下的这条愚溪,本来叫冉溪,柳宗元游历后,酷爱这里的宁静、和谐、毓秀,便在溪水旁结庐而居,并将“冉溪”改名为“愚溪”,这便是愚溪的来历。他认为自己被贬来到永州,是由于自己太“愚”,所以,把愚溪和附近的丘、泉、沟、池、岛和一亭一堂,都一一冠上“愚”字,叫做“八愚”。他对愚溪情有独钟,他认为自己同愚溪一样,“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于世人贡献不大,称之为愚,未尝不可;但愚溪之水能鉴万物,清莹透澈,虽愚亦足以自豪!

  不过柳宗元并没有“愚”下去,也没有玩物丧志般地消沉下去。为了追求正义,他置权贵们的嫉恨于度外,毅然拿起手中的如椽大笔,对当时危害甚烈的封建割据、宗教迷信、世袭特权、用人唯亲、欺压百姓等社会现象口诛笔伐。正如他在《江雪》一诗中描绘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寒冷的仕途中,他孤独地端坐在命运的小舟上,忧国忧民。而在清凉的愚溪边,他一直在积极等待朝廷对他的理解,等待归帆北去的一天。令人扼腕的是,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愚溪也没能听到他梦想成真的消息。

  1000多年后,当我们伫立在愚溪岸边,不由得感叹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叹喟之际,我们来到了柳宗元定居愚溪时种花植竹、装点山水、自娱其愚的后山。如今,这片后山坡早已被夷为平地,平淡无奇。冥冥之中,我们仿佛看见柳宗元在一个春和日丽的午后,沿溪信步,与猎人渔夫,往来穿梭在愚溪两岸。忽然,思如泉涌,遂奔回草庐,兴致昂奋,手把香茗,对酒当歌,写下“幸此南夷谪”和“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的感受。

  愚溪好,吾爱愚溪。愚溪边上住一世,笑看风云又何妨?柳宗元是想在愚溪边上住一辈子的。我想,愚溪应属于柳宗元。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就这样写道:“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

  虽饱尝命运的不公,却能忧国忧民,并寄情于山水之间,豁然自怡,实属不易。这也许正是后人景仰他的原因之一吧。

  回望溪口的愚溪桥。这座双孔桥在薄薄的雨幕中,显得宁静、安详,从桥孔东望,轻舟荡漾,波澜不兴。遥想当年柳宗元也一定从这个桥孔感悟过什么。总之这座桥是最能见证柳宗元的真实情感的。我们又似乎看见在元和十年的一个春日,柳宗元奉诏回京,就在这愚溪桥边,他深噙着泪花,面对与他10年休戚与共的永州山水、“八愚”亭台以及往来密切的野老亲朋,他潸然泪下,悲不自禁地伏在缓缓移动的舷头默默低吟:“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作别愚溪的时候,天空已开始放晴。默念着清人王日照在赞柳宗元时说的诗句“一官匏系几何年,一代文章万古传”,我们依恋不舍地登上了回程的汽车。当愚溪在车后渐渐退出我的回眸,我并没有愚溪已渐渐消失的感觉,它已悄悄地流淌在我的心里。

入黄溪闻猿_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入黄溪闻猿

  唐代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译文

  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注释

  黄溪:在今永州境内,水出双牌县阳明山后龙洞,流经芝山区,入祁阳县,至白水入湘江。

  孤臣:孤立无援、忧心国事的臣下。

  虚作:空作,徒作。

  断肠声:指哀猿悲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新政改革。宪宗即位(806年),参与永贞革新者均遭贬黜。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赏析

  这首诗首句紧承“题中意”而来,从“溪略”写起,使人开篇即进入“溪路千里曲”的.山间小溪境界。开篇明义,单刀直入,省去许多闲笔。“千里”极言“溪路”之长,“曲”字极绘“溪路”之形。“千里”而又“曲”,可见“溪路”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之态。次句点题,写“闻猿”。“哀猿何处鸣?”正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时断时续,此起彼伏,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山势之陡峭,森林之莽苍,“溪路”曲折回旋,山水相连又相隔,尽在不言之中。正因为“溪路千里曲”,故不知“哀猿何处鸣”。“猿”前着一“哀”字,富于感情色彩。诗人此时,正处在寂寞、凄怆、哀怨的心境之中,由情及景,故所闻“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上两句,一从视觉上写“溪路”,一从听觉上写“猿鸣”,而“千里曲”与“何处鸣”又互相映衬,“入黄溪”后的情景宛然清晰。

  这样写,尚属平常,当读到三四句时,才使人品出“奇趣”来。诗承上,紧扣“闻猿”写感受。君不闻:“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不然,诗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这看似“反常”的写法,却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此诗头二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二句抒情,情由景生。溶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不必说。妙在抒情不落俗套。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诗人闻哀猿长啸,不写“泪沾裳”而说“泪已尽”,不写“肠欲断”而说“肠已断”,由此带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虚”字来——“虚作断肠声”。就本应“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常理来说,是“反常”;就实际“孤臣泪已尽”的心境来说,又是“合道”——合乎泪尽愈苦之道。所谓“翻出新意”,所谓“奇趣”,正在这“反常合道”之中。诗人所以“自放山泽间”,原是为了借山水以遣悲怀,然而结果正如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掩卷沉思,诗人遭遇之不幸,生活之痛苦,情思之含蓄,寄慨之深远,都包孕在这二十字之中。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