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草原导游词作文


京北草原导游词作文

京北草原导游词作文

京北草原行散文

  烈日炎炎炙烤神州大地,万里长城横亘800里燕山却阻隔不了热浪汹涌。广袤的塞北大地在无雨的夏季饱受暑气的熏蒸。这个时节不正好是去坝上的好时候!

  决定无所谓匆匆。晚上在网上预订了大滩镇的旅舍,距离京北草原也就几里路。其时儿子和外甥女已经进入梦乡,还不知道早晨醒来,知道这个消息会是怎样的兴奋!

  迎着朝阳,带着雀跃的欢呼,我们出发上路。高速公路连通着国道,窗外是呼呼的风声,两旁的山景更迭变换。转而双滦,进入到滦河镇,却迷失了方向,看来车上配个导航仪是非常必要的。问了收费站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应该由承赤高速转道张承高速。当车子进入张承高速后,我独自品尝着驾车的辛劳,妻她们则尽情地享受着风物的变化。

  道路自山脚延伸到山腰,随着维度的增加,海拔也在渐渐升高。远山的'森林变成了灌木,过了几个悠长的隧道之后,漫山见到的只有草甸,山脚下的房屋也渐渐破旧低矮起来,鲜活的玉米地变成了草场上悠闲吃草的牛羊。草场-白桦林-落叶松-风车-滑草场-宽阔的河谷-低矮平缓的山丘。大滩收费站屹立在大片油菜花中,笑吟吟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车流。

  草原,我们来了!无边的草原包围着我们暂住的地方,天空辽远,大地空旷。如还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来形容此情此景似乎太落俗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韵律优美,还在耳畔轻轻萦绕: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说的一点也没错,一望无际的绿草就是一块儿大地毯,自脚下铺向远方,漫过矮坡,延伸到天际。河边零星点缀的杨树明显矮化,三棵一簇,五棵一排,犹如嵌在地毯上的饰品。河水静静,毫无湍急喧腾之意,九曲一弯尽收眼底。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云气,虽望不见碧透的蓝天,但干燥的空气一点儿也阻碍不了太阳的炙晒,“干烤”是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若不是满眼绿草,我几乎忘了这是在坝上。

  儿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雀跃,或许坝上的草木还没有震撼他的小心灵,也或许他还没有发现草原的辽远与宽阔,还或许草原远没有他想象中的美丽,远不如手游来得带劲儿。不过,儿子很快就找到了乐趣。饭店的顶棚为了降温喷洒的水让儿子当做雨幕,从门口奔进、奔出,体会那种想躲闪又想淋上水滴的感觉。

  最吸引儿子的还是游乐场。他和外甥女一起攀上滑草的山坡,欢呼着从上面滑下来,新奇兴奋中带着些许害怕,在速度中体会中不一样的感觉。在这里儿子终于见到了真人版的愤怒的小鸟儿,于是玩了一遍又一遍,还真是击中了几次目标,赢得了一只玩具小恐龙。

  到了草原,骑马射箭是必不可少的。儿子的劲头虽然不足,但他模仿者我们的射箭姿势一次次联练习,终于将箭射得一次比一次靠近靶子,进步飞速。在草原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开弓放箭的姿势还真像模像样。

  沙滩车是兜风的好工具,及时尘土飞扬太脏了。我开着沙滩车带着儿子和外甥女拉出长长的一道烟尘,很是让他们开心。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玩了一圈,儿子没有尽兴,颇有点遗憾。在游乐场外面是宽阔的马路,车辆非常少,对面远处的山坡上罗列着大风车,巨大的扇叶悠闲地随风转动,为人类辛苦地把风能转化成电能。虽然原始,但很伟大。

  草原的莽远辽阔,奔腾行走的骏马还是震撼了每一个人得心灵。在大滩的背面,得名“京北第一草原”的那片湿地保护区给了我们真正的草原。夕阳下,一群骏马奔驰而过,夙愿没有万马奔腾的壮观,但也足以让我们领略了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

  牛肉干是孩子们的最爱,品尝中不是发出赞许声。马奶酒、草籽酒、燕麦粉、烤全羊、胡麻油无不透着坝上草原浓浓的游牧风情。在超市里,儿子和外甥女互相推让着戴上蒙古孩童的帽子,相看着、还笑着。店主宽容地看着、满脸微笑。完全不用担心这里会遇上强卖或者“天价鱼”、“添加羊肉串”。这里是京北,最主要的这里是塞外。

  夏季的大滩,夜色是最美丽的。天空不时绽放的烟花和地上对堆篝火,映出来自祖国各地的笑脸。天上的星月显得黯淡无光。一群来自北京的朋友在院子里唱歌、放烟花,儿子也跟着高兴,在院里面看卡拉OK,来回跑动,丝毫没有睡意。后来,北京的朋友给了儿子几支烟花,儿子和他们一起转着圈儿,舞着烟花,笑闹着。

  终于,夜深了,真个草原静了下来。可是星星和月亮却没有睡,他们依然为我们坚守着草原安详的生活。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边塞诗。岑参巧妙地将写景与送别相结合,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热海的奇异风光。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作者: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岑参简介: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译文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赏析

  这首借歌颂热海的奇特无比以壮朋友行色的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岑参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他的诗突破了以往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则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边塞诗,它巧妙地把写景与送别结合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的矫柔伤感之请,代之以热情澎湃,在边塞送别诗中闪出耀眼的光彩。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当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意思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此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让读者陶醉于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时,与朋友送行,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边塞诗。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送别相结合,运用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出热海的奇异风光。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⑴

  侧闻阴山胡儿语⑵,西头热海水如煮⑶。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⑷。

  蒸沙烁石燃虏云⑸,沸浪炎波煎汉月⑹。

  阴火潜烧天地炉⑺,何事偏烘西一隅⑻?

  势吞月窟侵太白⑼,气连赤坂通单于⑽。

  送君一醉天山郭⑾,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⑿,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释】

  ⑴热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崔侍御:未详。侍御,指监察御史。

  ⑵侧闻:表示有所闻的谦词,等于说“从旁听说”。阴山:指西北边地的群山。胡儿:指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子弟。

  ⑶西头:西方的尽头。水如煮:湖水像烧开了一样。

  ⑷遥旋灭:远远地很快消失。

  ⑸烁(shuò):熔化金属。虏(lǔ)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⑹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⑺阴火:指地下的火。潜烧:暗中燃烧。天地炉:喻天地宇宙。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⑻隅(yú):角落。

  ⑼吞:弥漫,笼罩。月窟(kū):月生之地,指极西之地。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⑽赤坂:山名,在新疆吐鲁番境内。单于:指单于都护府所在地区,今内蒙古大沙漠一带。

  ⑾天山郭:天山脚下的城郭。

  ⑿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时御史府列柏树,后世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柏府或柏署。因御史纠察非法,威严如肃杀秋霜所以御史台又有霜台之称。

  【白话译文】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岑参虽未到过热海,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拓展阅读: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他的诗突破了以往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则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边塞诗,它巧妙地把写景与送别结合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的矫柔伤感之请,代之以热情澎湃,在边塞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侧闻”,表示热海景象并非自己所亲见,起句平稳。次句紧承首句,一下子振起气势,“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热海的水热的程度便很直观了。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当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两句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此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完美展现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时,与朋友送行,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的《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边塞诗。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⑴

  侧闻阴山胡儿语⑵,西头热海水如煮⑶。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⑷。

  蒸沙烁石燃虏云⑸,沸浪炎波煎汉月⑹。

  阴火潜烧天地炉⑺,何事偏烘西一隅⑻?

  势吞月窟侵太白⑼,气连赤坂通单于⑽。

  送君一醉天山郭⑾,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⑿,热海炎气为之薄。

  【注释】

  ⑴热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崔侍御:未详。侍御,指监察御史。

  ⑵侧闻:表示有所闻的谦词,等于说“从旁听说”。阴山:指西北边地的群山。胡儿:指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子弟。

  ⑶西头:西方的尽头。水如煮:湖水像烧开了一样。

  ⑷遥旋灭:远远地很快消失。

  ⑸烁(shuò):熔化金属。虏(lǔ)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⑹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⑺阴火:指地下的火。潜烧:暗中燃烧。天地炉:喻天地宇宙。语出西汉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之;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⑻隅(yú):角落。

  ⑼吞:弥漫,笼罩。月窟(kū):月生之地,指极西之地。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⑽赤坂:山名,在新疆吐鲁番境内。单于:指单于都护府所在地区,今内蒙古大沙漠一带。

  ⑾天山郭:天山脚下的城郭。

  ⑿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时御史府列柏树,后世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柏府或柏署。因御史纠察非法,威严如肃杀秋霜所以御史台又有霜台之称。

  【白话译文】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岑参虽未到过热海,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赏析】

  岑参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他的诗突破了以往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则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边塞诗,它巧妙地把写景与送别结合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的矫柔伤感之请,代之以热情澎湃,在边塞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侧闻”,表示热海景象并非自己所亲见,起句平稳。次句紧承首句,一下子振起气势,“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热海的水热的程度便很直观了。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当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两句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此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完美展现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时,与朋友送行,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cén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家世背景

  岑参于开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时父为仙州刺史。岑参的高祖善方时已由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经历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这种聪明早慧与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岑参的父亲开元八年(720年)转晋州刺史,他随父居晋州。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嵩高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年轻的诗人在这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潜心攻读,啸傲山林,不仅在学问上打下了广博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他早期的作品淡远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壮中亦不乏淡远。岑诗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

  仕宦生涯

  岑参二十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