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有关的古诗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惜时勤学的古诗句1
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6、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7、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0、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1、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12、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13、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1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15、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1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9、岁去弦吐箭。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4、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惜时勤学的古诗句2
1、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5、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9、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10、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4、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1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6、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17、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1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一、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山东省大班科学领域第三主题中次主题一中的内容。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秋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这里到了秋天中午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今天风很大,把树叶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
二、说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风的变化,喜欢探索风的秘密,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说活动难重点:
重点:
让幼儿感受风的变化,喜欢探索风,并能制造风。
难点:
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家长陪同幼儿每晚观看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2、(1)吹风机、扇子、垫板、纸板、书、风车等
(2)选择有风的天气。
五、说教学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并没有可以选用什么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名家说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天在变,日日在长。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最佳的方法。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教必有法,简单的归纳一下几种:1、自然导入法,活动开始部分用国庆节出游导入;2、亲身试验法,让幼儿在户外玩风车,来感受风的变化。3、相互讨论法,让幼儿相互讨论,让风车在室内转起来。3、动手操作法: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怎样制造风,让风车转起来。
六、活动过程:
1、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说: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老师说:“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树叶会随风飘落,彩旗也会迎风招展。
2、感受风的变化
师:让幼儿玩风车,感受风速风向变化对风车的影响。我引导幼儿分别尝试站在原地,慢慢走,跑起来,观察风的变化
引导幼儿分别尝试站在原地、慢慢走、跑起来,观察风车的变化,试着说一说变化的原因。幼儿之间相互讨论。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让幼儿回活动室,并问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七、活动延伸:
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1、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乐府诗》
2、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3、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齐己《剑客》
4、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李世民《冬狩》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6、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孟郊《苦寒吟》
7、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8、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9、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古诗童童孤生柳》
10、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11、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古诗孟冬寒气至》
12、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黄庚《雪》
13、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李白《酬崔五郎中》
14、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15、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岑参《冬夕》
16、寒风淅沥,遥天万里,黯淡同云幂幂——紫姑《白苎》
17、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18、冶云赤天涨为黑,寒风余吹山拔木——王安石《九鼎》
19、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陆龟蒙《冬柳》
20、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1、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吕温《冬夜即事》
2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谢道蕴《咏雪联句》
23、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谢逸《送董元达》
2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2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27、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28、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29、冻结南云,寒风朔吹,纷纷六出飞花坠——白朴《踏莎行咏雪》
30、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韦应物《送孙徵赴云中》
31、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32、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