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教案


古诗从军行教案

古诗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经典诗词,关于《从军行》教案要怎么写呢?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乡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练习背诵

  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第二首诗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轻声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深深触动了你,就把它画下来,再读、再品。

  ②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昏”,“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让我们想像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像到了前方的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③师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处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④感情朗读、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其五,还有另外五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小学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这是边塞题材的著名绝句。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从军行王昌龄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       ;乡情是这样的深切,       。可戍边将士——

  出示(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3、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练习背诵

  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第二首诗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轻声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深深触动了你,就把它画下来,再读、再品。

  ②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昏”,“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风沙遮天蔽日。一个昏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士兵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让我们想像到了前锋士兵的英勇,也想像到了前方的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③师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处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④感情朗读、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1、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出示课始师生接读的两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学生读。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其五,还有另外五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2】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 代诗人  字 这是一首 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4、《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5、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6、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3、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

  2、搜集有关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要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一下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的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情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与《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在这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如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是汉西域国名(今x疆 -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本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它的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