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我学做人


古诗教我学做人

古诗教我学做人

季羡林教我学做人美文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认识国学 -季羡林的人无不对他充满敬仰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我曾经和季老有一面之缘,而且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就是国学 -季羡林的情况下。那是2003年的一天,我去北京大学见一位中学校友。校友约我在北大图书馆门前见面。

  因为是第一次到北大,我并不知道北大图书馆的具体位置。进入北大校园后,先问了一次路,按照指示,走了一会,还是没找到。我站在路旁东张西望,想再次问路。

  我看了看,前面有位老人在散步,还有位女清洁工在捡地上的纸片和树叶。我想,做清洁工作的应该知道图书馆的位置,于是我就上前问她:“阿姨,到图书馆怎么走?”她想了一下,然后对我说:“还有好远呢,你一直向前走,前面有个十字路口,你向左拐,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后再向左拐就能看到了。”我向她道谢后,便继续向前走。刚走出没几步,就听见身后有人喊:“同学,你等一下。”我回头一看,刚才那位散步的老人正向我招手。

  “您是喊我吗?”我略带惊讶地问他。

  “是的,你不是要去图书馆吗?”老人笑着说。

  “是的。”

  “刚才我听见你问路了,她可能记错了,你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左拐,这没错,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应该是右拐,而不是左拐。”老人边说边做手势。

  “是吗?”我不知道该相信谁的。

  “听我的`没错,我这个糟老头在这生活了几十年了。”老人笑着说。

  “老人家,我有些不明白,刚才我问路时,您听见那位阿姨说错了,怎么不当时告诉我?”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不应当,不应当,我要是当时就告诉你正确的路线,岂不是让她尴尬,尽管她说错了,可是她是在做好事,应该尊重她的好意。”老人说完笑呵呵地走开了。我有点感动,为老人的细心,更为老人的善良。

  到图书馆后,我见到了朋友。我把刚才问路的事说给他听,他深有感触地说:“一般人肯定会当场指出那位清洁工的错误,不会考虑到这样会让她感到尴尬和难堪,这位老人真了不起。”

  下午离开北大的时候,朋友送我。在途中,我又看见了那位善良的老人。当时老人正在和身旁一位中年人边走边聊。我悄悄用手指了指老人,小声对朋友说:“就是他,就是他告诉了我正确的路线。”

  朋友笑了笑:“难怪,我说一般人做不出这事。”

  “听你的意思,这老人不是一般人了。”我说。

  “说出来你肯定惊讶,他就是国学 -季羡林。”

  据说,在退休之前,只要是季老的课,就座无虚席,没座位的都站着听。我想我是个有福气的人,虽然没有听过季老的课,但仅仅一面之缘,他却给了我教导:尊重别人的善意,哪怕他是错的。

  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 -的敬仰,我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这里有他对师友的缅怀,有他的读书心得,有关于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新青年的淳淳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因此,我们更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为教学需要而读书,为提高素养而读书,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另外,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做一个有目标、有追求的新青年。

  合上书页,心里的崇敬、感言、伤痛、震撼仍然无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因先生有桂林一枝般的人格、独特绝世的美!

  “做一个正直、勤奋、勇敢,懂得珍惜和感恩的人。”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没有正直的品格,就没有一切成功可言。而勤奋是个人行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切好的想法才能够执行,才有成功可言。勇敢是做事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的关键决定因素。适当的勇敢,大胆去想,切勿固步自封,脑中常有新思路、新想法,这是一个积极上进者的常态。懂得感恩,我们才知道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宽容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就以一首季老书中引用的诗来描述吧: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读《季羡林美文60篇》有感

  暑假闲来无事,和儿子到建邺区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第一次借书就借到了一本季老的书——《季羡林美文60篇》。季老,季羡林也,字希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被称为“学界泰斗”。2009年去世,享年98岁。在苏教版小学教材中选用了一篇季老的散文《夹竹桃》,而此文也收录在了《季羡林美文60篇》中。

  有人说,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作者在进行对话。读这本书,我觉得,我在静静地听季老讲故事,各种各样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等,就描述了他与这些文化人之间发生的点滴小事,而这些小事往往是动人心魄,让我们能感受到文人为人的。有一次在发廊季老与老舍先生遇见,寒暄之后就开始理发。当季老准备结账的时候,店员告诉季老,老舍先生已经帮他付过钱了。而陈寅恪先生更是季老的引路人,一路将他引向文化的殿堂。这也让我想到了我身边的引路人,我的恩师。

  此书共分六辑,人物篇、记事篇、景物篇、游记篇、抒怀篇、论说篇。《夹竹桃》一文就收录在景物篇里。这是一篇展现中缅人民友情的文章,借家乡的夹竹桃说事。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煞费苦心地让大家看到了一篇写景写物抒情抒怀的好文章。“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哦,我爱上了夹竹桃。”刚刚教完六年级,这个精彩的片段信口拈来。就连我正在上二年级的儿子,也因为我常常在家里和车上背书而受到熏陶,也能背诵出一段来。对比了原文,我们或许能知道为什么季老要写夹竹桃,以及怎样写夹竹桃的了。

  借这样的一本书,我还有一个私心,那就是窥探一代文学大家是如何写文章的。反复阅读了六辑的文章,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无章可循。季老笔法随性,但总是妙笔生花,经常运用到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大名垂宇宙”这是在数篇写景文章中都出现的词语。而对于黄昏的描述和对“代沟”的独特认识,也或者是对于朱自清先生《背影》的理解,他认为应该上升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次去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认为仅仅拘泥于欣赏父子情,则显得眼光过于短浅了……这种见解让我们感受到虽然是个耄耋老者,但是他的思维一点都不受年龄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依然是“奔腾垂宇宙”的。

  读这本书我还有很多收获,感受旅行的快乐,寻找生活的幸福,追踪活着的真谛……在《新年抒怀》中,我还看到了仿佛是写自己的文字:“我过去曾多次说到,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自己绝非什么天才,我自己评估是一个中人之才。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当然,我绝对没有季老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才华,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和小小的勤奋,却是自己对自己的慰藉。

  我还喜欢大声诵读黄昏里这样一个片段:“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吗?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季老在1986年写到:“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除了要爱国,提高觉悟外,还要努力学习业务,要读一些中外文学作品,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光靠政治觉悟还不够,必须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老师们,大家一起来读书吧!

季羡林散文之五色梅美文随笔

  科纳克里是海之城、树之城,它也是花之城。

  我们住的院子里就开满了花。高大的树上挂着大朵的红花。篱笆上爬满了喇叭筒似的黄花。地上铺着小朵的粉红色的花。烂漫纷披,五色杂陈。这些花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名字当然不知道。我吟咏着什么人的一句诗“看花苦为译秦名”,心里颇有所感了。

  但是,有一天,正当我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我的眼前忽然一亮:我看到了什么十分眼熟的东西。仔细一看,是几株五色梅,被挤在众花丛中,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仍然昂首怒放,开得兴会淋漓。

  我从小就亲手种过五色梅。现在在离开祖国几万里的地方见到它,觉得十分顺眼,感到十分愉快。我连想都没有想,直觉地认为它就是从中国来的。现在我是他乡遇故知,大有恋恋难舍之感了。

  可我立刻就问自己:为什么它一定是从中国来的`呢?为什么它不能是原生在非洲后来流传到中国去的呢?为什么它就不能是在几内亚土生土长的呢?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我有点窘。

  花木自古以来就是四海为家的。天涯处处皆芳草,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美丽的花朵。原生在中国的花木传到了外国,外国的花木也传到了中国。它们由洋名而变为土名,由不习惯于那个最初很陌生的地方而变得习惯。在它们心中也许还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吧;但是不论到了什么地方,只要一安顿下来,就毫不吝惜地散发出芳香,呈现出美丽,使大地更加可爱,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现在却要同几内亚的五色梅攀亲论故,它们也许觉得可笑吧,我自己也觉得可笑。低头看那几株五色梅,它好像根本不理会我想到的那些事情,正衬着大西洋的波光涛影,昂首怒放,开得兴会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