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古诗文阅读


浪淘沙古诗文阅读

浪淘沙古诗文阅读

《浪淘沙》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8、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9、“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2

  浪淘沙

  皇甫松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①半欲沉。

  宿鹭眠鸡飞旧浦,去年沙嘴②是江心。

  注:①罾(zēnɡ)船:渔船。②沙嘴:江河入海口两侧凸出的狭长泥沙沉积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首句写景视野开阔,江边滩头上连接成片的小草茸细,林木疏朗。

  B.词人借“半”字写出了恶浪滔天之态,也写出了江中渔船几乎要倾覆的险境。

  C.本词一二句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一虚一实,描绘出了一幅荒沙野水图景。

  D.第三句紧承对浪、船的描写,引出飞鸟寻旧浦的话题,暗示已是日暮时分。

  15.“去年沙嘴是江心”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流露了什么感倩?请简要分析。

  答

  14.CC项,错在“一虚一实”。首句写沙滩远景:滩头细草茸茸,遥接岸上一派疏林。次句写滩边近景:春潮带雨,挟泥沙而俱下,水昏流急,是扳臀罾捕鱼的好时节。但由于波浪险恶,罾船时时有被弄翻的危险。两句一远一近,一静一动,通过细草、疏林、荒滩、罾船、浪涛等景物,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荒沙野水的图画。这两句没有“虚实”。

  1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沙嘴去年还是江心。②表现了自然界的巨大变化。③表达了词人对世事(人事)沧桑(变迁)的感慨。

《浪淘沙》阅读答案3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A.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晌,片时片刻。

  C.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浪淘沙》阅读答案4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解析欧阳修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参考答案:

  (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浪淘沙》阅读答案5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浪淘沙》阅读答案6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2)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答案(1)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浪淘沙》阅读答案7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在广东被俘解送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题目:

  (1)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一句。(5分)

  (2)有人说“月淡潮平”宜改作“月淡潮涌”,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1分)②运用比喻(1分)将自己喻为随风飘零的.落叶,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国家沦丧的悲哀之情。(1分)③运用反问的手法,(1分)强化了作者家国沦丧的凄怆之情。(1分)“千里”则是概括在广东被俘被解送建康的旅程。(1分)(前面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

  (2)(4分)

  同意。(1分)“月淡潮涌”描绘了一幅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的凄迷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的无尽哀伤,心情难以平静,澎湃难抑。(2分)

  不同意,(1分)作者在北上途中,看到月色暗淡、潮水无波,景象毫无声色,一派死气沉沉。(1分)契合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面对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形,回天无力的的失落与无奈。(2分)

  简析

  当时邓剡(在厓山兵败)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该篇词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飘零之感,下片转而怀古。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

《浪淘沙》阅读答案8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8.“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5分)

  9.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8.【情感理解】(6分)

  参考答案(1)“情”具体指的是“愁”。(1分)(2)产生“愁”的原因是:①中秋夜雨,无月可赏;②贫穷无助,漂泊在外;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④国家灭亡,内心伤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9.【鉴赏分析】

  参考答案一: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这句诗违背了常理。(从为什么违背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情。(从更强烈地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说法。(1分)

  (1)“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从为什么符合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

  (2)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从对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9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词人在词中写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怀。曹操在《观沧海》诗中抒发了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毛主席借写曹操来展示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9.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今,萧瑟的秋风又吹起来了,自然景色依旧,但是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变化,历史已转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表现了这首词的主旨。

《浪淘沙》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1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①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②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①为“花发恐飘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②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3分。“为何而愁”1分,“心境”2分。]

  (2)①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②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4分。“雨骤天寒”1分,“渲染氛围”1分;“将‘愁’喻作‘百草’”1分,“‘愁’之浓烈”1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11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

  8.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那么上片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5分)

  9.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C}8、{C}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C}9、{C}“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补充:答出情感4分,答出手法虚实结合、虚写想象等2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12

  【原文】:

  浪淘沙

  左辅

  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

  【注释】左辅(1751―1833),字仲甫、蘅友,号杏庄,江苏常州人。以进士分发安徽任知县。嘉庆间,官至湖南巡抚。有《念宛斋词》。

  ①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②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③者是:这是。④春山魂:指桃花。

  ③忠州:今四川忠县。涪州:今四川涪陵。

  ④巴江:指长江川东一段。

  【翻译】:在曹溪的驿站折了一枝桃花,过了几日就零落了,裹起花瓣把它投到了涪江,高歌一曲送别他。水流缓缓,摇橹声很轻,小洲上绿草遍地。几束碧桃掩映在红楼中。将春山的一片魂魄招入孤舟。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过,惹来什么闲愁?过了忠州又过涪州。将它掷入巴江随流到海,切记不要回头。

  【赏析】:潇洒有余致。词人似乎想说明,对于美好的事物,只要留有回忆,就已足够。然而文学作品毕竟不是说理文,此词动人之处并不在这种旷达的心情,而是词人所用的艺术手段。经过作者的渲染,这枝随手折得的桃花,仿佛是有了灵魂,也就拥有了新的所指。

  【阅读训练】:

  (1)“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4分)

  (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清新幽静,色彩鲜明。②水流缓缓,桨声轻轻,春草染绿小洲。几树碧桃掩映在红楼之间。

  (4分,每点2分)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故乡却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2分,画线处各1分)词人羁旅巴山蜀水,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1分)以桃花一枝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1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13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14.B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15.①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②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浪淘沙》阅读答案14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翻译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15

  《浪淘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前言: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2]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2]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②。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浪淘沙,词牌名。本词是游宴诗。②紫陌,京城郊外的路。

  【问题】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2.“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可谓篇中妙笔,任选一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分)

  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1分);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快要分别的.不舍,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1分),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2.(3分)

  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1分)

  “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1分)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也与上片“当时”呼应,表达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久别重逢的喜悦;(1分)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虚写明年这里花朵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天各一方,表达虽与好友重逢,却不能久聚的痛苦;(1分)

  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1分)

  (答出任意3点即可。答题时要点明写作角度(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巧妙的具体所在(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浪淘沙》阅读题及答案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在广东被俘解送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一句。(5分)

  (2)有人说“月淡潮平”宜改作“月淡潮涌”,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1分)②运用比喻(1分)将自己喻为随风飘零的落叶,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国家沦丧的悲哀之情。(1分)③运用反问的手法,(1分)强化了作者家国沦丧的凄怆之情。(1分)“千里”则是概括在广东被俘被解送建康的旅程。(1分)(前面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

  (2)(4分)

  同意。(1分)“月淡潮涌”描绘了一幅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的凄迷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的无尽哀伤,心情难以平静,澎湃难抑。(2分)

  不同意,(1分)作者在北上途中,看到月色暗淡、潮水无波,景象毫无声色,一派死气沉沉。(1分)契合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面对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形,回天无力的的失落与无奈。(2分)

  简析

  当时邓剡(在厓山兵败)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该篇词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飘零之感,下片转而怀古。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参考答案】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参考答案】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译文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赏析: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作者简介:

  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附:考点知识——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六读:

  一、读诗题。

  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

  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浚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

  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

  如:“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

  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浪淘沙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