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书签制作
杜牧《张好好诗帖》及成就
引导语:《张好好诗帖》是杜牧唯一的传世墨迹,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是学习二王书法的绝佳范本,开启了二王书法雄健的审美特质,转笔法可谓其用笔上的最大特色,是我们打开二王帖学方便之门。本文重点通过对诗稿的艺术分析,揭示其用笔、审美诸方面的独 -献。
1、作品简介
《张好好诗帖》,行草墨迹,是晚唐诗人杜牧存世的唯一诗稿,制作相当精细的麻纸。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符合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此件传承有序,原为清宫内藏,溥仪携之出逃,后转入张伯驹手,五十年代张伯驹捐赠故宫博物馆。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2、作品背景
该帖是公元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大和三年杜牧为沈传师子弟沈述师幕府,其间,与沈府家妓张好好相识,互生爱慕之情。未及表达,沈述师即将好好纳为妾,二年后弃之。数年后,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城东酒肆相见,好好当垆卖酒,物是人非,杜牧不胜伤感,遂作此诗。
3、作者生平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一生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4、众家评述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刘熙载: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胡震亨: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叶奕苞称: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
当世名家孟会祥云:向谓杜牧《张好好诗帖》过于浑圆,不之喜。今日购得单行本,初临一过,知其笔笔精严,有握拳透爪之力也。(《张好好诗》跋2006-6-28)
5、艺术贡献
(1)对二王书法的传承。
有唐一代,书法纷呈,各显其色。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邕(yong)、孙过庭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若要从中找出直接和二王对接的墨迹法帖,则着实不易。唐代是书法鼎盛的繁荣阶段,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鼎力推崇,二王书法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提高,倾国之内,数百年其书风历久不衰。在唐代,对二王书法的学习是一种自觉,不仅士大夫阶层,就连普通的读书人也无不以二王书法的学习为圭臬(guīni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唐代书法所能笼罩的天地里,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二王的气味。由于二王法帖的大量存世,是许多书家从中直接和间接的得到滋润。日本僧人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空海法师于延历二十三年(八〇四年),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学法,抵唐之后,辗转到长安(今西安),后访寺择师,在翌年的三月,拜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受到惠果法师的倾囊相授,同年十二月,惠果法师示寂,空海于是四处参学,次年(八〇六年)十月回国,留唐二年多。回国时携回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日后日本佛教产生影响。空海在长安两年多的时间在书法方面用工尤勤,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影响很深,开启了日本书法的辉煌。
杜牧虽然生活在晚唐时期,书法上也非主业,然而从《张好好诗帖》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杜牧的书法无论从结体和用笔上来看,都是深得二王书法精髓的。从中作品可以看出杜牧此件合乎唐人的日常书写,作者似乎没有有意为之的意思,按照作品呈现的面目来看,作者仅仅只是把他当作一件手稿来对待,并没有多少创作的意识在里面。相反,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此件成为一帧无意于佳乃佳的千古名作。
唐以后,二王笔法失传,后世的书法家大多依赖于唐人摹本和碑刻来揣度帖学要旨,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证明,在唐代,二王笔法在士大夫和文人阶层是一种公开的秘密,人人自觉不自觉的应用于日常的书写当中,这种传播方式是口授心传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2)转笔笔法的再现。
《九势》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视节目孤露。此仅言其禁忌,未传笔法也。卫夫人名转笔曰“劲努法”,颜平原喻之为“折钗股”,唐《翰林禁经》名为“勾努法”,谓如“武人屈臂”,且引右军之言曰:回角不用峻及又棱。大要与“无视节目孤露”之意相似。然而古人描述皆言语模糊,难以琢磨。唐以来书法作品,皆个人风格过于浓烈,无法窥其用笔奥妙,总觉无懈可击,找不出突破口。
杜牧《张好好诗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手稿,是日常书写,我们从作者不经意的用笔破绽处恰恰可以看见其用笔的端倪。从这一点来说,此作在帖学的学习上远远要比那些间接的碑刻和摹本更真实可信。帖中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一笔完成,包括细微的顿挫承转全部都是绞转为之,没有提按的成分,这一点往往被后世书家所忽略。我们常常说古法用笔,但是到底什么是古法用笔,当时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那些和二王隔着一层的碑刻和摹本中寻找法门,这样就导致二王笔法越传越神,人人都是瞎子摸象。我们看,杜牧帖中的字,几乎笔笔都是转笔完成,各种完形的变形的残缺的绞转笔法在尽情的舞蹈,因为是草稿,杜牧并没有隐匿笔法而张扬自我个性,而是一人本真的书写。
其实绞转仅仅是笔法的外在表现,在操作上应该是转笔,那么他究竟靠什么动作来完成呢?这也是用笔之谜。有的人说转腕,有的人说转肘,有的人说转肩,有的人说转指,众说纷纭。确切地来说,转指应当比较可信。现代书法 -白蕉是现代二王书法传承的 -,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转指的痕迹。然而一代巨匠沈伊默对此则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转指破坏了执笔的稳定性。通常我们认为《书谱》是二王笔法传承的典型代表,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转指一说。当代帖学大家孟会祥在其《笔法琐谈》一书中也证实了转指是二王笔法的精髓,他通过对白蕉书法的研习打通了二王笔法的通道。笔者曾就转指法向孟会祥先生求教,先生说,如果不知转指之法,就无法体会二王书法的妙处。
古法用笔无非是在顺笔性和符合人的生理机能的前提下的一种自然书写,转指法利用把笔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自然转动,带动毛笔运动,在宣纸上留下书痕。明以前,书法尺幅都很小,书法俗称“指掌书”,指的转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人虽然书写环境改变了,但是书写的笔法还是没有变,只不过随着尺幅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罢了。试想,在书写过程中,随着书写半径的缩小书写精确度的可能性必然加大,书写半径的加大则必然导致书写精确度的减小。在二王书法盛行的东晋,通常的书写都在3公分范围内,如果用转指可以缩短书写半径,古人有必要选择转腕吗?如果利用繁琐的转腕和提按,如何应对繁重的日常书写呢?古人的书法创作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是合乎人体生理特性的,是顺乎毛笔特性的,因此才使大量的日常书写成为一种可能。这样以来,赵孟頫日数万字就不难理解了。
(3)开创了“雄健”的审美风格。二王书法成分复杂,有着许多审美潜质,总体上来说倾向于秀美一路,通常雄浑劲健的一面被遮蔽。历来研习二王的书家动辄就钻进秀美柔媚的套子,不能自拔,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走向衰微就是一个明证。
“雄健”一词宋以前美学无此描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存“雄浑”、“劲健”二词。首论“雄浑”,谓之,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检,是谓存雄。天与地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朱良志先生认为,二者皆有雄强之特点,但雄浑强调内敛的美感,以潜气内转、雄浑博大为尚。而劲健则侧重于刚建有力。
然而就杜牧书法而言,真气鼓荡,中实丰沛,能化二美于一体,于二王书系中孕“雄健”之风,堪称一代 -。可惜,牧之书素为诗名所掩,知之者甚少。
“雄健”作为审美的风格,在书法上是杜牧显著的审美特征,具有开先河的.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以“雄健”为审美标准,评述了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及唐宋诗文,推崇战国文、西汉文与唐宋韩、欧、曾、苏之文,以及陶、李、杜、陆之诗,并强调了雄健有力与平淡雍容的辩证统一。在他看来,“雄健”风格的产生,来自学问功力,也与人的精神境界、身体状态相联系。(《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四期,张进《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杜牧虽为一介书生,然诗赛杜甫,书逼过庭,性风流而倜傥,其颇好兵法,曾注释《孙子十三章》,素怀豪迈之气,有统军御敌之才。况且其诗作常发英雄慷慨之词,令后世赞叹不已。从《张好好诗帖》可以看出,杜牧书力完气足,中段笃实,转折回环节节相扣,雄健率意而无散乱烂漫之姿,非英雄之人不可书也。以此观之,其雄健之风则不难理解。
附:
蔡邕《九势》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对这短短的一句话,沈尹默先生做了详细的解说目的就是破除前人对“转笔”的种种误解:
这里所说的“转”,是笔毫左右转行,就是王羲之用笔转左侧右之转,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执、使、转、用之转,而不是仅仅指字中转角屈折处之转,更不是用指头转动笔管之转。凡写篆书必当使笔毫圆转运行,才能形成婉而通的形势,它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着而又时时带有一些停顿倾向,隐隐若有阶段可寻。连和断之间,有着可分而不可分的微妙作用。在此等处,便揭示出了非“左右回顾”不可的道理。不然,便容易使“节目孤露”。要浑然天成,不觉得有节目,才能使人看地不碍眼。自从简化篆书为隶书以后,遂破园为方了,笔划一味的方,是不耐看的,褶折多了,节目更加突出,尤其要注意到方园结合着用笔才好。领会了转笔的意义,就可奏效。
书法的技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意会而难言传的,属于“非编码性知识”。再加上古人在表述时过于简括。这就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了障碍。仅从“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几个字,我们很难理解清楚转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笔在纸面上转呢,还是笔在手指中转?过去有人就臆断为“转笔就是笔在手指中转”,从而创造出一种“转指执笔法”,给学习写字的人一种误导。为了解释清楚“转笔”的正确含义,先生连续用“就是”、“就是”、“而不是”、“更不是”四个排比句,用以纠正前人对“转笔”的种种误解。
沈先生觉得仅仅阐明“转笔”正确含义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说明“转笔”的方法,于是他运用书法史的知识,从篆书的运笔特点讲起,说到由篆变隶以后的破园为方。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古人为什么一再强调,写书法要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这些都是运用“转笔”书写所达到的视觉效果。古人提出了要求,但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却语焉不详。通过沈先生的解释,我们才知道,如何使用转笔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
在书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为园笔好还是方笔好的问题所困扰。园笔多古意,方笔求便捷。沈先生在为我们详细说明了转笔含义和使用方法的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圆并用”这一提高书法艺术性的有效途径。
杜牧的文学成就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杜牧的文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
成就综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诗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张田《略论杜牧的文和赋》较全面地论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寇养厚((论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最后说,“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吴在庆《杜牧与韩愈古文运动》认为,从杜牧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他与韩柳、特别是韩愈的渊源关系是明显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文章的意、气、辞的关系上,杜牧继承了韩柳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气辅的主张,也与韩愈所说的“气”的概念大体相同。三、在对待文章的词采章句、文体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对韩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时代,骄文随着文风的浮艳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杜牧却能反浮艳,坚持散体文的方向,力避用骄,实在比韩愈彻底。
诗人杜牧的文学成就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杜牧的文学成就,欢迎参考学习!
诗人杜牧的文学成就
成就综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诗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诗人杜牧之》认为,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王叔箱《诗人杜牧》认为,杜牧的“文是那样的陈厚奇变,诗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他的诗辞旖旎动人,拗峭过甚,正以如此,有时也就流入纤巧了。不过要知道,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是与他上下同时,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所创作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矫时弊,立意必在奇辟。”缪钱《杜牧诗简论》认为,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平生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而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葛晓音《杜牧和他的诗歌》认为,“渴望为国立功的理想给杜牧的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概,但他的务实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从不带有神仙世界的险怪色彩。”又由于杜牧在“以直达的语言表现对生活美的敏锐感觉”方面特具的天赋,“他总是能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并找到某一种与意境最相和谐的情调,通过画面的巧妙组织表现出来。”王西平、张田《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认为,杜牧诗歌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清新明洁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综论》指出,杜牧在表现上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诗;用拗折法,而反说(翻案法)和设问则是杜牧拗变的主要手段,从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风格。吴在庆《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认为,“他的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设问深入、应用典故等表现手法对于开拓他诗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内涵,也不无作用。”“直抒胸臆、语法句式的倒置改变,这对于他古诗的豪爽劲健,惆搅不羁的风格有直接影响”,“而含蓄婉转、掉尾一波、寓情于景,以景表情、设问深入等更明显地有助于他绝句的远韵远神、流情婉转风格特色的形成。”
古诗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绝句
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律诗
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散文成就
王西平、张田《略论杜牧的文和赋》较全面地论述了《樊川文集》中杜牧的文和赋,认为其主要特点是:一、笔锋犀利,寓意深刻;二、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说理充分;三、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议论中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善于形象地描写、叙述,鲜明生动,富于真切感。文章又指出,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他的文章从唐向宋过渡的印迹:一是开宋文明白晓畅之先河,二是奠定了骄散结合的文赋基础。寇养厚((论杜牧的散文》5指出杜牧的散文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谈兵的长篇政论文中,他们的艺术热点是:纵横设辩,文势充沛。结构严谨,推理周密。巧用偶句,散骄相辉。而他的一些记人叙事抒情状物的文章在艺术上也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最后说,“杜牧在继承韩愈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吴在庆《杜牧与韩愈古文运动》认为,从杜牧的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看,他与韩柳、特别是韩愈的渊源关系是明显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文章的意、气、辞的关系上,杜牧继承了韩柳的观点,又有所发展。二、杜牧提出的文以气辅的主张,也与韩愈所说的“气”的概念大体相同。三、在对待文章的词采章句、文体的形式上,也可看出杜牧对韩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章最后指出,在晚唐时代,骄文随着文风的浮艳有所发展的情况下,杜牧却能反浮艳,坚持散体文的方向,力避用骄,实在比韩愈彻底。
杜牧的诗风和文学成就
杜牧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转而寄情山水和托物言志,在诗歌中展现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的成就使他名垂千古。
杜牧的诗风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绝句能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出动态的灵性,思想情感的合理插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杜牧也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杜牧擅长文赋一篇《阿房宫赋》将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分震撼,让人们在欣赏杜牧绝妙的文学手法同时,怀古伤今,引人深思,为后人传诵。
杜牧同时注重军事,他写过不少军事论文,还曾经为《孙子》注释,供后人更好地理解。他外甥编著的《樊川文集》收录了杜牧大大小小的诗词歌赋,成为后人对杜牧作品的了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史料基础。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不同于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不仅如此,杜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杜牧的'草书气势雄健,和他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一样。
杜牧虽然受晚唐风气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本心,他出淤泥而不染,将繁华的辞藻和个人特色结合,创作出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晚唐由盛转衰,大部分的诗人的作品多少有点抱怨的感觉,但是杜牧不一样,他的绝句多抒发美好的感情,歌颂赞美美好的事物,杜牧通过诗歌抒发自己想要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除了诗歌,杜牧在行书、草书上也尤为擅长,杜牧三十二岁的时候曾写过字帖,看到的人都觉得这是集前朝书法大家的水平,他的真迹现在也被完整的保存在故宫博物馆内。
杜牧在文学创作方面有诸多成就,在诗、赋、古文上都可以称得上是行家,他认为写文章要一表达的情意为重点,杜牧对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自己正确的理解,而且杜牧能活用先人留下来的长处,并结合自己加以创新。
在诗歌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可见他在诗歌上的地位,杜牧的诗体借鉴杜甫、韩愈,他对于文辞的拿捏十分到位,作品也都深得人心。
晚唐的诗歌普遍现象是藻绘绮密,但是杜甫坚持自己的本性,成为晚唐诗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的作品影响深远,被后人所铭记,是晚唐的代表诗人之一。
杜牧的文学成就
杜牧在文学创造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变,或大气或委婉,或吊古或感怀,在大部分立足于怀古的诗句中,也不免有歌颂自然,赞美景物的轻松的诗歌。
杜牧的文章陈厚奇变,他的诗句却又是那样的英姿雄发,元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是当时很多诗人跟风效仿的,但是杜牧自成一色,他明白要想让诗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杜牧诗歌时而抒怀自身的豪迈之气,时而从身边景致着手流露出别样的韵味,这在整个唐代都是独特的,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和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渴望为国立功的远大志向让杜牧的诗歌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和豪迈的情感,而他偏向务实的精神,又让他不仅仅只会构想壮丽的河山,秀美的祖国,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常常读到最后能发现诗歌中的情感我们也有,似乎读者能与杜牧抱有相同的态度,对人,对物,对事的也能通过诗歌的表达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杜牧总能从日常的景色中找到特殊的地方,并能通过手中的笔,为读者描绘出一派别样的风光,杜牧总能在最适合的时候,找到最能表达情绪的思想感情,他的诗往往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不是感叹所见景观的美丽,更能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杜牧在绝句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好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能表述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致。杜牧的律诗则有较强的现实性,杜牧经常在律诗中引经据典,豪宕缠绵中不失古朴潇洒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