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思乡咏雪的古诗句


爱国思乡咏雪的古诗句

爱国思乡咏雪的古诗句

咏雪的诗句和词

  咏雪的诗句和词有哪些呢?各位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样写雪的吗?看看下面哦!

  咏雪的诗句和词

  雪色故年残

  《春情诗》南北朝·徐陵

  乌鹊填门雪满除,倩谁骑马谢双鱼

  《送孙謇卿赴寿昌主簿》宋·陈傅良

  风卷千林夜雪晴,九华山下月微明

  《夜宿青阳旅舍起观林端积雪半消疑山礬盛开》宋·韩元吉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书陆放翁诗卷后》宋·林景熙

  香肌胜雪,千般揉缚,禁他风雨

  《水龙吟·李词》宋·赵长卿

  雪天苍翠暑天风,珍重僧轩十八公

  《题北山松轩》宋·张景脩

  几片故溪浮玉,似夜归、深雪前村

  《露华》宋·王沂孙

  积雪久不解,下有希世珍

  《往体》宋·赵崇鉘

  秀句屡同歌白雪,高标犹幸视青天

  《无逸用前韵见谢复次韵三首其一》宋·傅察

  被月朋雪友,邀下琼楼,溪桥畔

  《洞仙歌·蓬莱宫殿》宋·无名氏

  雪山一味好醍醐,倾入东阳造化炉

  《绝句六十四首其一》宋·张伯端

  任待冻云天欲雪,蒙头不信得知么

  《和纸衾》宋·赵希逢

  风雨对床他日意,雪霜欺鬓与时加

  《寄陈居仁二首其一》宋·陈造

  歌绕夜梁珠宛转,舞娇春席雪朦胧

  《商於驿楼东望有感》唐·罗隐

  向来一雪亦草草,天知诗人眼未饱

  《次主簿雪韵》宋·杨万里

  春脚到寒枝,诗情满雪篱

  《池州和同官咏梅花》宋·张道洽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早春书事》唐·薛能

  庵前桃李春争开,雪里见花惟有梅

  《庵居杂咏九首其一》宋·张继先

  洞水流花早,壶天闭雪春

  《题古观》唐·张乔

  生身未识三冬雪,仰面惟看一席天

  《峡内三绝句》宋·项安世

  雪封山崦白,鸟拂栈梁飞

  《送李潜归绵州觐省》唐·姚鹄

  小楼雪夜记当初

  《浣溪沙·访吴中朋友》宋·毛滂

  混而不杂体常虚,雪月交光类莫如

  《颂古十九首其一》宋·释慧晖

  扁舟直下寒江口,不见甘王卷雪楼

  《自兴国军治出富池》宋·董嗣杲

  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陆广晓发》明·王守仁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

  《温汤对雪》唐·李隆基

  脱发纷纷雪满簪,逢春非复少年心

  《和外弟方遇立春》宋·刘克庄

  半生道路困风沙,冰雪骎骎到海涯

  《南雪》宋·胡仲弓

  寒寺唯应我访师,人稀境静雪销迟

  《题无本上人小斋》唐·郑谷

  门外依前积深雪,不知谁肯立齐腰

  《少室》宋·释师范

  尽抄新乐府,惜欠雪儿讴

  《次韵朱万卿五首其一》宋·陈造

  长与雪梅争韵、更争春

  《虞美人·瑶台夜冷清霜泣》宋·郑元秀

  昨日今日雪欲落,一梢两梢梅正开

  《梅边约客》宋·方岳

  四月旌旂出白狼,千山晴雪照油幢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其一》明·唐顺之

  落阶一寸轻红雪,卷地风来政恼人

  《垂丝海棠半落》宋·杨万里

  只恐雪晴花便尽,数来山寺亦无他

  《再游头陀寺》唐·李涉

  月轮冷照千岩雪,霞片轻装万叠云

  《还通上人卷》宋·王之道

  霜郊熊扑树,雪路马蒙毡

  《感旧》宋·陆游

  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咏雪》宋·曾巩

  戈船下厉水,策马逾葱雪

  《从军行》明·薛蕙

  柳色金寒,梅花雪静

  《踏莎行·荆南作》宋·张孝祥

  高滩落日光零乱,远岸丛梅雪陆离

  《寄信道》宋·陈与义

  虚老空山学圃翁,荷锄头白雪蓬松

  《赵周卿送菜》宋·曹勋

  冰散瑶津波隐隐,雪残鳷鹊气葱葱

  《皇太妃合春帖子五首其一》宋·苏颂

  锵钧奏留云,舞容回雪

  《花心动·同前》宋·曹勋

  青松独受命,停雪待阳春

  《古意》宋·宋祁

  胡马悲雨雪,诗人歌旆旌

  《次天元十载华阴发兵,作时有郎官点发》唐·储光羲

  连朝积雨前宵雪,总为催诗陆续来

  《呈程帅五首其一》宋·陈造

  未霜荷叶迎湖露,初月梅花映雪斋

  《赠朱允升先生》明·陶安

  清风生两腋,尘埃尽,留白雪、长黄芽

  《风流子·夜久烛花暗》宋·王千秋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句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扩展阅读: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句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句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