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书后记袁枚古诗


散书后记袁枚古诗

散书后记袁枚古诗

《散书后记》阅读题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清)袁枚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C)(1分)

  A.也B.尔C.矣D.焉

  23.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2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试题答案:

  (五)

  22、C

  23(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答案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评分细则:“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为5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26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自己的态度”“著书立说更有价值”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我是小偷的阅读答案 推荐度: 寒冷的味道阅读及答案 推荐度: 历年语文高考真题与答案 推荐度: 历年英语高考真题与答案 推荐度: 《生物入侵者》及阅读答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煮书阅读题答案

  煮书是小学语文常考的一篇阅读文章,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疑惑不解)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得心应手)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豁然开朗)

  2.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啊!。

  (2)我认为煮书是把书放在锅里煮。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3)煮书的好处是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牢记好词好句,说话和写文章不会犯愁。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有多读书,而且要读透,领会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好词佳句,不断地增长知识,只有这样写文章说话才得心应手。

  摸书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我说。

  她笑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又说:我收藏了四千多本书,每天晚上必须用眼扫一遍,才肯关灯睡觉。

  她真有趣。

  我说:书,有时候不需要读,摸一摸就很美、很满足了。

  她大叫:我也这样,常摸书。她愉快地做着摸书的动作,烁烁的目光真诚地表示她是我的知音。

  说话是个相互寻找与自我寻找的过程。这谈话使我高兴,因为既找到了知己,又发现了自己一个美妙的习惯,就是摸书。

  闲时,从书架上抽下几本书来,或许是某位哲人智慧的文字,或许是某位幻想者迷人的呓语,或许是人类某种思维兴衰全过程的记录??这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一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凡读过的书,都有了生命,就像一个个朋友,我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我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味,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

  当一本古旧的书拿在手里,它给我的感受便是另一番滋味。不仅它的内容,它的一切,都与今天相去甚远。那封面的风格,内页的版式,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的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

  莫拉说,她过世的丈夫是个书虫子。她藏书及摸书的嗜好,一半来自她的丈夫。她丈夫终日在书房里,除读书之外,便是把那些书搬来搬去。翻一翻、看一看、摸一摸。每每此时,他像醉汉泡在酒缸里,这才叫真醉了呢!她说。她的神情好似看到了过去一幅迷人的画。

  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但我没说,因她早已懂得。

  阅读题:

  1.为什么说摸书是一个美妙的习惯?

  2.文章末段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的一句中的境界该是怎样的?

  3.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畅谈了对读书的理解,你认为与本文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4.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答案:

  1.通过翻翻、看看、摸摸,书本带给自己的是回味,是重温,是再体验书中内容的过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所以说是美妙的。

  2.对于没有读的书来说,人与书的境界是趣味与智慧的吸引;已读过的书,在读书人的眼中就有了生命,他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思维方式,熟悉它们的每个珍贵的细节,它们就像是朋友,而不是读与被读的关系。

  3.提示:可从读书对人的思想、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影响谈。

  4.示例:我的书架上也有很多书,有的书我百读不厌,有的书虽然不是很喜欢看,但还是舍不得扔掉,放在那里看看、摸摸,感觉心里也很踏实,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的另一种境界。

《煮书》的阅读题答案

  其实煮书也就是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煮书》的阅读题答案,欢迎各位的参考!

  《煮书》阅读原文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特奇怪奇妙):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zhuǎn zhun)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情感,还可牢记妙词佳句好处(ch chǔ)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恍然大悟,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煮书》阅读题目

  1、将文中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音节和词语用/划掉。(3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煮书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按要求填空。(5分)

  (1)疑惑不解的反义词是______(在文中找)。

  (2)应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应该;b、回答、回应;c、满足要求;d、顺应、适应。得心应手一词中的应字应选第__种解释;热烈响应一词中的应字应选第__种解释。

  (3)煮书的好处很多,既可以______,还能够_______。

  4、选择本文的中心,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内打号。(2分)

  (1)书是精神食粮,是可以煮的。()

  (2)课文都是范文,要放声朗读,仔细品味。()

  (3)读好书时一定要做到反复诵读品味,这样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5、读了短文后,谈谈你自己的看法。(2分)

  《煮书》阅读答案

  1、煮书

  2、划掉:奇特奇妙zhunchǔ

  3、①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②读的书多了,写起诗来才能得心应手。

  4、①恍然大悟②ab③体会文章的情感,牢记妙词佳句。

  5、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