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到榆社古诗


太谷到榆社古诗

太谷到榆社古诗

东湾村百年连碗油灯散文

  榆社县东湾村位于榆社县城东一公里处,与仪川河隔河相望。它地处东汇大河滩中心,仪川河及其支流下车河将其三面包绕。

  东湾村居民有三大姓——田、张、王,且田姓占三分之二。据村民说,东湾村为田姓家族创建的村子。大明洪武初年,即1368年,田家祖上的一支兄弟三人,从太谷县的朝阳村逃荒避难而来榆社县。他们在仪川河的东面买下了一座山坳。这座山坳为南岑山的一支山脉延伸至此,形成一座头朝西、尾朝东的卧虎形的土山包。田家兄弟在虎头南侧坐北朝南呈簸箕状的山坳里,依山凿洞建窑而居。后来,又有张、王两姓陆续迁来。依其地理位置,取名东湾村。

  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东湾人勤劳耕耘,繁衍生息,依山势形成三层阶梯式建筑:东湾村的最高点,在卧虎山的头顶,这里有东、西两处平台,为打谷场;中间层是居民区,呈簸箕状的弯形洼地,中部有三个四合院紧紧相连,每个院都由正窑和东、西窑房配套而成,东、西两边各有一开放院落。从远处看,中间层就是一顶乌纱帽,中部三个四合院组成乌纱帽冠,东、西两个院落形如乌纱帽翅;最下层有前、后两座四合院,另有一柏树院遗址。

  东湾村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东湾村民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村民居住在山上,赖以生存的土地都在山脚下,而山的三面被河水所包绕。古时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生产工具的简陋及治理河道的技术的低下,每年夏天,河水都会涨水决堤,漫延了整个山脚,村民的庄稼无一幸免。到现在东湾村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天上“飞机”,地下“坦克”。因为只要下大雨,东湾村山坳下就被河水淹没,长年累月,土壤的碱性非常大,冬天潮湿的土壤被寒风吹干,白色的碱的粉末都被过滤了出来,渗透在土壤中,所以白茫茫的一片;整个夏天总是“水漫金山”,水汪汪的,因此天上蚊子、蜻蜓特别多,一架架“飞机”飞来飞去,络绎不绝;地下河边、河里、庄稼地里到处是青蛙,犹如一辆辆“坦克”,不论白天黑夜“呱!呱!呱!呱!”啸叫个不停。

  柏树院里,原柏树参天,建有一座三官庙,庙里供奉着三官神像,即赐福天官、赦罪地官、解厄水官。据现年86岁高龄的东湾村民田相英回忆,从他记事起,就知道每年的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时候要祭拜三官、点连碗油灯。这一风俗习惯已流传几百年了。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无能为力、淳朴的村民只能把改变命运的心愿寄托在“三官仙家”身上。

  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柏树院的三官庙及三官神像被捣毁,但是祭拜三官、点连碗油灯的习俗依旧被淳朴的村民沿袭传承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三,东湾村村民在村主持祭拜三官的司仪的带领下,在柏树院三官庙遗址上,用木头和帆布搭建一个简易的神棚,里面供奉画有三官画像的一白布。正月十四晚上,全村人就怀着虔诚的心,不睡觉,一直等到十五凌晨月亮快落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男主人手捧“石榴树”来到神棚前,把“石榴树”供奉给三官。司仪把村里白天做好的两盆“蜜花扇子”摆在神棚的左右两边,供桌上摆满猪肉、羊肉、鸡肉、馒头、“寿桃”(一种蒸熟的馒头,形如寿桃)等供品。

  所谓的“石榴”,就是由村民用面蒸的石榴状的、鸡蛋大小的馒头。正月十四白天,家家户户女主人就在家制作石榴树。村里到处长满酸枣树,村民先从酸枣树上折一截八十公分长短的酸枣枝;再用绿纸剪一些“绿叶”;然后把绿叶扎在酸枣枝的圪针上,再在绿叶上扎上事先蒸好的石榴馒头,一棵“树”上扎16个石榴馒头;最后把做好的“石榴树”插在一个装满土的陶制罐子里。这样,一棵完整的“石榴树”就做好了。因为石榴的籽非常多,象征着多子多福,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在妇女们蒸石榴的同时,村里男人、小男孩就开始整备连碗油灯。点连碗油灯所用的碗,是村里特烧制的小瓷碗,微黄,碗口直径有十厘米长,一共有366个。如果当年是润年,就拿出366个,如果是平年,就用365个,象征一年365天,一天一盏油灯。这些碗都小心、整齐地收藏在东湾村一个窑洞里,正月十四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完后,正月十六就会再次收藏起来,以备来年再用。所点灯用的油,是由全村住户传来的小麻油、菜籽油。传油的时候,村里不会规定谁家拿多少油,都是由村民自愿,家境好的会主动自觉多拿油,即使是家庭极其贫困的也不会落空,哪怕是一点油,也会拿来。把碗放在一块一指厚薄的圆形石板上,石板的直径比碗大一点,在碗里倒满村民传来的油,再放入油里一根棉花或是麻绳搓成的灯捻,灯捻要长出碗口。最后,沿着石板糊上一张事先剪好的长方形彩纸,每张纸在边沿上都留有一个长方形的豁口,糊纸的时候,要把这个豁口留在上面。这样,连碗油灯就做好了。全村的小男孩在年长者的指挥下,忙得不亦乐乎,跑上跑下,把一盏盏连碗油灯依村山坳的边沿摆放开来,弯弯曲曲,或高或低,从东向西,山边沿布满了红、黄、绿三色连碗油灯。

  司仪高声宣布祭拜开始后,在村口的青壮年打响村民自制的三个铁炮,“咚!咚!咚!”三声铁炮响彻云霄!全村的小男孩好像听到发号令似的,争先恐后飞奔上山顶,把放置在山边沿的连碗油灯点亮。而且事先大人就吩咐好自己的孩子,点灯后,要从火苗偏向的方向辨别清风向,把糊纸的豁口放置到火苗窜向的方向,这样,就不怕火苗烧掉糊着的彩纸。当365盏灯都点亮后,连碗油灯就变成了红、黄、绿三色彩灯,蜿蜒山顶,明亮闪烁,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顶,又酷似黄河十八弯。连碗油灯点亮,预示着给“三官仙家”点亮了下凡东湾村的明灯,“三官仙家”看后就会顺利下凡到东湾村的三官庙,给村民赐福;也是在告知周围村落的村民,“三官仙家”要来东湾村了,谁要是祈福或消灾或求子,赶紧来东湾村祭拜“三官仙家”。

  司仪看到365盏连碗油灯全部点亮,就组织祭拜“三官仙家”的活动。先是带领全村男人烧香祭拜,然后祈求“三官仙家”保佑东湾村来年365天风调雨顺,村民消灾免灾、得儿得女儿孙满堂,特别是祈求水官仙家,保佑东湾村不受或少受水灾厄运……相传,“三官仙家”不喜欢女人,所以全村的女性一律不准踏进三官庙,祭拜开始后,她们只能站在窑脑远远观望。现年已是76岁的田相英老人的老伴说,来到东湾村60多年了,也没有去过一次三官庙或神棚旁,每到祭拜“三官仙家”的时候,自家男人就吩咐,婆姨和闺女不能去祭拜!

  祭拜结束后,村里的红火就在三官庙前闹起来,儿童嬉戏,成人闹秧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土滩秧歌、霸王鞭舞蹈、武圪榄……节目精彩纷呈。女性都伸长脖子在窑脑上观看,笑得前仰后合,忘记了一年的烦恼和辛苦劳作……

  这时,一些求儿求女的男子,悄悄避开热闹的人群,重新返回三官庙祭拜“三官仙家”,祈求赐福于他们,赐他们儿女子孙。祭拜完后,祈求儿子的男子就在供奉在“三官仙家”前的石榴树上,随便选三棵石榴树,把每棵树最顶上的那颗石榴摘取下来,包在事先准备好的红纸里,装在身上,然后依旧避开人群赶紧跑回家,一句话也不说,把红纸包的三颗石榴交给等在家的媳妇;祈求女儿的男子,随意在一棵石榴树的旁面摘取三颗石榴,包在事先准备好的红纸里,依旧是避开人群跑回家,一言不发送给自家媳妇。村里的红火还在热闹着,全村人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祈到“宝贝”的媳妇们,仔细珍藏好“三官仙家”赐予她们的“宝贝”,静等天亮,静等正月十五晚上的月儿……天大亮了,红火暂停了,都回家休息了,男人们走的时候,回三官庙里拿走自家供奉的`石榴树。因为三官仙家要休息了,人们依依不舍离开了三官庙,三官庙沉寂在了一片幽幽的柏树林里。

  正月十五下午,敲锣打鼓,红火的红红又闹腾了起来,不仅是村里的红火,外村的、县城的红火都赶来了,更是热闹不凡,直到十五的晚上,甚或通宵达旦。山顶的连碗油灯也是彻夜不灭。祈得“宝贝”的媳妇们,坐在自家的门槛上,仰望苍穹,盼啊盼,当看到天空的星宿全了时候,赶紧拿出珍藏好的“宝贝”,倒坐门槛,把三个石榴一口气吃完……天快快亮的时候,“三官仙家”就会在连碗油灯的照耀下,又返回到天官。

  到正月十六的白天,村民们拆了神棚,小男孩上山把连碗油灯拿回来,把碗里剩余的油倒尽,把碗一个个洗干净,重新收藏到窑洞里,连同圆石板。

  第二年正月十四祭拜三官仙家的时候,得儿得女的人家要到三官庙里还愿,当时许下什么愿就还什么。据田相英老人回忆,一年,在供奉“三官仙家”的供桌上,一户生儿子的人家还愿时,供奉了一整头肥大的、白生生的猪肉;三官庙被毁掉后,村里一木匠得子还愿时,给“三官仙家”供奉一座木头三官庙,是木匠花八个月时间亲手制作的,可惜也毁于战乱。

  东湾村祭拜三官、点连碗油灯,反映了村民们淳朴的心理状态。三官庙虽然毁于战争年代,连碗油灯也由于战乱不知所踪,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村民们依旧会到三官庙的旧址去祭拜,祈福消灾。村民们现在正在积极探索,改进连碗油灯的传统技艺,因为它不仅凝结了先祖的聪明智慧,更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要让相传几百年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永放光芒;让连碗油灯继续照亮东湾村欣欣向荣的前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顶碗少年》课文原文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yíng)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lu)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jiù)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cu)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jiǎ),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顶碗少年》的课文原文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yíng)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lu)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jiù)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cu)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jiǎ),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顶碗少年的课文反思

  一.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同学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示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我从三个层次上来谈对教学重点的突破情况

  1.从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了教学重点,掌握很到位。

  2.从理解的层面上,也进行了深入的考虑,基本到位。

  3.在具体操作上,也就是对于引导同学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引导同学突破这一重点,我通过让同学对比在扮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示来让同学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协助同学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示。在这两条线的设计力度上很平均,致使同学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少年由失败再失败直到胜利这一过程的理解上,使同学的感悟不够到位。

  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以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示为主,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过程,再逐步引导同学找观众的反应,因为观众的反应只是为了能更好的烘托少年失败后当时的心理,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同学去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后第二题)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的含义。

  我仍从三个层面上来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

  1.在认识的层面上,我很正确的找到的教学难点,掌握很到位。

  2.在理解的层面上仍然只停留在了面对挫折不放弃的深度上,现在看来这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总结概括,而没有真正理解透,没有对文本内容升华到一定高度。其实这句话给作者的真正启迪,不只仅是感受到了少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少年那种在挫折面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

  3.在对同学的引导的设计上就更不到位了,现在看来只是又一次让同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没有深刻挖掘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到底是什么。

  二.同学知识、能力两方面的收获

  知识达成:本课在知识上只是要求同学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同学都能达成。

  能力方面:主要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说明

  课后第一题:读课文,想想顶碗少年在失败后是怎样做的。

  此题主要训练同学的提炼、概括能力。这个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的。我通过让同学独立默读少年扮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与少年的表示的内容,指导同学将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同学提炼很到位,默读和提炼能力达成很好。再次引导同学从这些相关语句中找到便于他们理解的关键词,并对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来加以概括总结,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言的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关键词并较正确的概括出自身的看法。概括能力达成较好。但对于没有发言的同学是否也能找到关键词,是否也能正确概括总结缺乏足够的反馈,这一点做得很不到位。现在想想对于同学掌握准确的关键词必需要让每个同学明确,画在书中,对于同学体会到位的总结概括同学之间要互相说说,做到一一落实。

  课后第二题: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是训练同学的理解能力,由于我在理解此题上不够到位,所以在引导同学理解这句话时明显力度不够,所以同学在理解能力的达成上不够理想。

  课后第四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自然段。

  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我让同学在充沛默读自学的基础上先以朗读的形式汇报,在结合所划出的关键词进行总结概括。一些同学的在刚汇报的时候朗读比较到位,但也有局部同学不够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所提炼的内容理解不够到位,在同学补充和教师引导下理解有了一定改善之后再进行朗读,就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同学仍然是说得过多,朗读的参与面不够。此外就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过多的是以汇报的形式进行。

  在背诵能力的训练上,我选取了最后一段指导同学背诵。我让同学先默读,谈体会,再自读,在同学熟读之后再去背诵,同学对于这段的背诵基本达成。

  三.遗憾之处的再设计。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

  第一.在板书的设计上

  原板书:

  观众惊呆了、吹口哨―――――――喧哗、大喊――迸发掌声

  顶碗少年失败微笑、不失风度再失败呆呆地、手足无措胜利(启迪)

  (老者协助)―镇静

  新板书: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胜利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原板书可以看出我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扮演从失败到胜利这一过程中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示两条线索展看的,在这一过程中还包括着老者为了使少年镇静下来,从新投入扮演对少年的协助,看似很完整,其实却扰乱了同学的思路,使同学不能更好的去体会少年在两次失败后的表示,有些喧宾夺主。再者看来,情感目标没有在板书中予以体现。

  而新板书就一目了然,紧抓课文重点,更好的体现了少年又失败到胜利的这一过程,对于情感目标的体现很清楚。

  通过两个板书的对比给我的启示是板书必需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必需要简单明了,非重点不要在板书上出现。

  第二.重难点的理解教师必需要到位(前面在分析突破重难点时已经谈到)

  第三.朗读训练力度不够

  像前面所说我指导同学朗读的参与面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同学在汇报朗读时假如没有读到位,可以让他们先说体会,假如理解到位后再去读,或者可以让读到位的同学范读,他学读。在体会少年在失败后的反应时教师可以先读出观众的反映,再让同学跟读少年的反应,进行师生对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让同学齐读,等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来练习同学的朗读。

  第四.教师设问要细化

  在让同学考虑少年失败后的反应时,有些同学抓得关健词不够准确,再谈理解的时候就有偏离,所以在以后一定要把对同学的设问细化,比方可以问“少年在第一次扮演失败后的反应如何,抓住表示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去理解。”此外,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关键词到底有几个,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掌握清楚。

  第五.教师重复性语言过多

  对于同学谈到位的体会,我总是害怕有其他同学不能理解,所以总是要再说一遍,现在觉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很浪费时间,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做到精确,过于随意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对于同学已经说到位的体会可以让其他同学再说说,教师不要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