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写结合的古诗词
读写结合教古诗案例
教材分析:
《秋思》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浓浓的乡情。设计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本课共三首诗词,包括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用三课时教完本课。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渗透乡情主题,揣摩写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品悟诗歌的语言特别是绿的妙趣。第二课时学习《秋思》,主要透过平实的文字体会诗人叙事细节中表现出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细腻的情感。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重点是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感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学习《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会背诵、默写《秋思》。
2、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领会《秋思》叙事抒情的特点,体会本诗平淡、本色的语言中包含的艰辛的构思过程和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读写积累乡情主题的诗歌,积淀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2、课堂通过读写互动、说写结合来领会诗情、想象意境、品味诗句、丰富和积累语言。
3、通过课后练笔中巩固知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体会感悟作者乡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2、在品味诗歌写作特点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思乡主题的古诗词3-5首
2、课件(诗句及相关知识链接)背景音乐(二胡曲)
学生准备:课前积累的作业,积累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
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那些是写景抒情,那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
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课件展示简图,指一指)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
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秋风)
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课件)
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
(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课件)
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你知道古时候把离家在外的人叫什么吗?说一说,品味品味,秋天来到时他们的感情变化。
(游子、客居他乡、漂泊异乡、宦游四海、侨居异国)(课件)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因为这份情感太深沉,所以我们变得敏感,春花秋月,草长莺飞,都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远在他乡的游子就产生了难以言表的乡愁。哪怕只是一枚落叶,几缕秋风,都勾起游子的乡愁。张籍乡愁就是被洛阳的秋风引起的。我们把自己当作客居在洛阳的张籍,想一想他的心情,我们用张籍的感情和语言来朗读这首《秋思》。
三、读写诗句,进入情境,理解诗意。
1、写《秋思》。
读完之后,我们一起把这首《秋思》写下来,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作业本而上写,注意把诗歌写在作业本的左边,注意写得整齐美观。
2、结合注释揣摩诗句的意思。把不好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在你认为含义、情感比较深刻的词下面打上重点号。
3、将诗句的意思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在诗句的右边。
4、同桌交流,将诗句意思说完整。
5、想象作者复杂的心情,写信、拆信的情景,轻声诵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把握特点,感悟诗情。
1、品味见秋风、意万重
作者深沉的乡愁被一阵秋风引起,就想到要给家人写信。秋风怎样被作者感受到的?
张籍在(街上、院子里、大树下)看到__________听到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秋风而敏感地产生的思乡之情)板书见秋风
张籍见到秋风,引起了那些秋思?
张籍见到秋风,(立刻、马上)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课件)
(体会作者因思乡而敏感,千愁万绪萦绕心头的意万重)
于是,张籍就铺纸执笔写家信。
家字有三个意思:(本义和引申义)妻子或丈夫、家庭里的亲人、家族及亲人。说一说:张籍想给妻子写信,告诉她________________(课件)
张籍想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__
张籍想给亲人们写信,告诉他们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然而,作者的意万重都是由于这轻轻拂过的秋风引起的,作者没有明写想到了什么,思乡,只淡淡写到见秋风,可见这平淡的见字包含着多么丰富的蕴含啊!再一次品味平淡之中饱含的深情。
2、作者怎样写好家信的?听音乐,想象,写一段话(背景音乐、课件)
(分组练习)见到秋风,张籍伫立秋风之中,提笔写到___________(课件)
夜深了,张籍徘徊反侧,在灯下写到__________
张籍一夜没睡,清晨在窗下深情地写到_______________
3、品味复恐、又开封。
信写好后,张籍找到捎信的人,将信交了出去,这时他感到___________(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课件)
这时,他_________(突然、猛然、犹豫不决)地想到___________
是啊,短短的一封信怎能写的(全、完、尽、清)张籍那浓浓的乡情啊!
他急忙将信要回来_________(匆匆、慢慢)地将信封打开,改了改补了一段,看了看摇摇头点点头又放了回去(课件)(选择并思考为什么)
4、领会诗歌写作特点
是啊,作者有太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可是短短的一封信怎么写得完张籍对家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思念、怎么写得完它飘落异乡的惆怅与寂寞,怎么写得完秋风吹进心田的这份纷繁缭绕的乡愁!在诗歌当中,作者没有明写乡情,读者却通过描述捎信时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读懂了作者浓浓的乡情。现在回过头看一看,全诗没有特别突出的词句,我们没有觉着那个字显得特别好,可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陶醉了。这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于平淡、本色的语言中抒发深厚的情感。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课件)
5、美读《秋思》。(背景音乐、课件)
秋风拂起了张籍的秋思,这首本色、平淡的绝句也打动了我们每一位读者。那些风声雁鸣、月圆月缺时常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家里,将亲人的音容笑貌带到我们的眼前。不管我们在哪里,亲人总在心里,家总在心里,故乡总在心里,如果在异国他乡,祖国总在心里。然而,这点点滴滴汇集在一起,却成了抹不去的乡愁。等同学们长大了,就会有了与唐代的张籍一样深沉的,一样的,一样复杂的,拥有一样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
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一次品味《秋思》蕴含在平淡的语言中浓浓的乡情,试着把这首小时刻在心上,把张籍的复杂的深情读到脸上。(课件)
五、课后读写,拓展延伸,积淀能力。
1、课后练笔:请同学选做一题,当天完成。(课件)
①将本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自拟一个特别的题目,写清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注意多用形容词。
②想象张籍会在信中写些什么,代他写一份完整的信。
③替张籍的家人写一封回信。
④如果你是这位捎信的人,给张籍写几句话。
⑤作为一名现代人,给唐代的张籍写几句话,交流乡思的体会。
⑥写一篇读后感,谈谈《秋思》叙事抒情、平淡的语言之中饱含深情的写作特点
2、比较《秋思》与《泊船瓜洲》、《长相思》的异同。
3、在两周内积累5首表达乡情的诗歌和歌曲,在学习回顾与拓展(二)时交流展示。
板书
课文阅读写杂文并理解
写杂文,是我的爱好之一。
这几天在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全集,对杂文又有些许认识与启示。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全集》看来,计143篇小品,多是些小玩意。譬如:音乐、下棋、书法、信、签字等等都是文章的选题,一些日常小事与现象,都被他精心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小品,趣味斐然,清丽流畅。从杂文形式讲来,梁不愧是一位写杂文的高手,自成一种风格。
当了好几个网站的杂文编辑,写了百篇杂文,自然也少不了阅读更多杂文。写多了,习惯成自然,也渐成自己的风格,得心应手,有了些肤浅感受。
开始写文章,并不管什么文体,信手拈来,随意成文。写着写着渐成自己笔法,却也顺手,并无他意。自己擅长抒情与议论,扬长避短,也就成就今日之杂文。
辞海是这样解释杂文:“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既然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必然同时也具有散文的特性,同时有具有自己的文章个性特点。比较现代散文体裁可以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寥寥数语,自有情怀。散文一般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益彰辉映;洋洋洒洒,抒发心情,这样的散文凝铸精练,作者深意隐藏其中,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感悟。散文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即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结尾处,必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而杂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同时更着重感受与议论,自我观点明确,说理清楚,思想性更强。鲁迅也是著名的杂文家,与梁实秋相比较,鲁迅的杂文思想性和社会性强于梁实秋。但是从艺术角度来衡量,梁实秋的杂文小品也很有趣味。而深度和广度来说却无法与鲁迅相比了。杂文的思维跨度就有如此之大,该怎样去选择?
写杂文看来从内容来说万象包罗,无所不写,但是选题入笔却要有所准备。不能灵感一现,提笔匆忙,写着就会发现难成一篇文章。切不能敷衍了事,不负文责。譬如要议论某件事件、事物,起码在你的思维逻辑中,有个整理过程。也许写作是一个不满与牢骚,但文章反映却不能强词夺理,不经一辩与批驳。尤其社会性政治性杂文更要事实清楚,以理服人。譬如:写股票文章,就要对股票深入了解,怎么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不然这是大家熟悉的事情,一眼就能看出破绽。
写杂文其实要求的知识性较高,思想把握严谨,思维组织严密。我本就喜欢看杂书,却对写文很有益处。但是杂文又不能太理论性了,会使文章生硬而失去可读性。由此说来,可读性又介于真实与语言流畅,议论的美感不能丢失。杂文的写作艺术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审过很多稿子,不乏有很多杂文好手,议论与批评的质量很高。但是也有杂文只追求题目而失去最重要的内容,从题材来讲是篇杂文不假,但有议论却说理简单,没有做好思想的延伸和想象,写着写着就没得写了,简单草草收尾,犯了写文大忌。似乎是勉强写文,象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挖空心思,文章的活性全无,那还不枯燥乏味吗?
读梁实秋杂文给我这样一个感受:他的杂谈篇篇都有两千字左右,写得题目虽小,却又很善谈,可见他的知识很渊博的。一般人的写作水平很难达到如此水准。
我写议论性杂文为多。有的题目社会涵盖面有非常广,一个主题要通过“说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文字的“说理”来达到对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这就是杂文的选定目标和过程。社会性杂文的内涵与思想是文章的根本,而每个人评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文学的涵养决定杂文水平的高低,又在于对事物的世界观看法所具有的合理与真理性。
写杂文能否议论与抒情并举呢?尝试着写这一类杂文,效果奇佳,又能抓住读者心灵。我写过这样一篇杂文《房子》,文章开头:“那天看到一则新闻:上海某区烟草局的局长,因为有二千八百万不明存款而被法办,获刑二十年。更让人惊讶的他居然有十八套住房,可以想象这样的官员心有多贪。”这样的开头必然要引发一个议论,就是关于房子的议题。“于是,我一片感慨。在这一片热土上,究竟公平在何方?”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反衬官员的贪婪,“一生中衣食无忧,好点差点都是一种生活,然而困惑自己一生的就是房子了。”“常听到房价又涨了,似乎梦想让风吹得离岸而去,象一艘小船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也常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的附近又在动迁了,好象心里又有了一份宽慰的希冀。没有人告诉我告诉公平正义在何方?却告诉了我社会需要正义和公平,这也算是一个安慰吧!”“我的家地处繁华地段,夜晚常去大街上闲逛。四面高楼拔地而起,灯光的闪烁让我眼花目眩。孩子小时候我对着高楼跟她们一起读儿歌:’路边大高楼,白云身边走。爸爸和女儿,路边数高楼。一层楼,二层楼,三层四层五层楼……’数啊数,泪已浸润眼眶,是老眼昏花?还是一种酸楚?可能二者兼而有之!我的那一盏灯光什么时候也能闪亮在那一片黑暗中?”“一间大房子的话语在我的生活里不断絮叨着,没完没了……”这是一段非常抒情的文章,又象是无声地抨击社会的不公。其实任何杂文也能写成散文式的抒情唯美,关键点在于巧妙应用的联想,使议论文屏弃生硬的'效果,也能有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我很多杂文都介于散文与杂文之间,已经形成自己独到风格。使得许多边缘文字唯美性增加了,深得读者喜欢,甚至多处被转载。《同居是两性自由的选择》的文章采用的是渐入式的笔法完成的。“央视的《动物世界》是我喜欢看的节目,看后心里总有一股沉重感。于是总有一个联想:人类是动植物生命中到底这群高等生命能否主宰整个世界?人类的一切游戏规则是自然界允许这样的改变吗?道德与法理的原则就这样完美无缺地为人类服务吗?当全体生命按照某个人想出来的原则朝一个方向走去的时候,对与错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一切虚伪都会被某些光环所掩盖。”“当动物在按照自然赋予的规则,潜科学地为生命抹上神秘的色彩时,那非洲的大象在广袤的旱季草原上,艰难地走寻找生命的水源,小象实在走不动了,母象用脚把它踢了起来。责任来自于亲情与血缘。这一切让我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默契,爱的心灵相通。那里没有任何神的教诲,没有唯我的自私,是一种天地合一的遗传精髓,让信息万年不变地遵循着一个原则,生存!一切来自于性的传递,世代相传。”由此引申到性的自由,性的缺陷,和同居的合理性,虽然会有不同观点,但是看了文章后却难以批驳,这与文章严密有关。
尤其文章富有哲理的结尾:“那是一片荒芜与茂盛并存的非洲大草原,太阳永恒地变化着它的周期,一切生命都在为变化了的季节而挣扎着。也许会有死亡,也许生命的勃勃进取正沿着一个通道结合与分裂,一切都是自然的。这段感悟来自于动物世界。”让读者走入需要沉思的性问题。
杂文的千变万化都不会离开根本,那就是文字是追求理与美的,写文时不可忘记文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简单释放自己狭隘与牢骚。
我对杂文好坏的评论标准是:内涵、思想、独立思考的可信度与思维逻辑的巧妙。这是一个杂文写手的基本要求。
我想引用一段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里的话:“通过某些内在的特性区别于其它时代,或者通过某些悲剧性事件与其他时代相分离。基于这种认识,在柏拉图的《政治家篇》中,对话者认识到自己身处世界的那些循环周期中的一个周期。在这个循环之中,世界正逐渐走向堕落,并会接连引发各种各样的否定性后果。”也许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笔来批判世界的堕落,写出各种各样的否定性后果,这就是杂文写手的责任!
一点体会,就算是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