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开花的诗句
铁树开花阅读答案
百花园里有一棵铁树,她长着片片羽毛状绿色的叶子,像是随时要飞起来的样子。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点点桃红令人陶醉。所有的人都把眼光落在桃花上,一片赞叹声中没有人注意到默默生长的铁树。
夏天来了,荷花开了,粉红色的桃花如一盏宝莲灯,让游人留连忘返,有人甚至低吟起了咏莲的诗句,铁树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了一声叹息。
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千姿百态的菊花仿佛磁石一般,把人们聚拢在她的周围,赏菊的人络绎不绝,但没有一个人在铁树前驻足。
冬天来了,
一年四季中,百花园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姹紫嫣红中,铁树显得那么的普通,微不足道。
“铁树根本就不会开花!”所有能开花的草木都取笑着铁树。
“千年的铁树才开花,难道真要让我们等一千年吗?”即使只能开出星星点点小白花的野草也对铁树评头论足。
“姐姐,铁树不会开花吗?”一对姐弟俩来到了百花园。弟弟问姐姐。
“铁树当然能开花!”姐姐的话给了铁树莫大的鼓舞。铁树相信长得像天使一样的姐姐的话是对的。
从此,铁树开始鼓足劲,使劲的生长。
春天来了。一场风雨过后,铁树感觉自己的心中痒痒的,铁树的树心,长出一撮毛茸茸的嫩黄。她有点激动:难道我要开花了吗?铁树的微小变化也引起了们和百花的注意。大家等啊,等啊,就在等得快要绝望的时候。在一天的清晨,铁树的树心突然露出了一簇尖角。沉默了几日,齐刷刷地伸出了一寸来长的浅绿色的触角,不经意间,触角长长了,伸展开来,化为针叶。新叶很嫩很嫩,是那种软软的浅浅的绿,让人怜惜。
“唉,原来只是长出了新叶!”虽然铁树的树叶比起许多的花都要美,但大家还是感到失望极了。铁树自己也非常的失望。但她始终相信那个小女孩的话是不会错的。“我是能开花的!”她在心中对自己说。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严寒酷暑。铁树依靠着“我是能开花的”这个信念的支撑,不停地长啊长啊!
“铁树开花了!”一天的清晨,一个孩子的叫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铁树和花草。孩子的叫声,引来了所有人的围观。是的,铁树真得开花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一睹铁树开花的奇观,惊叹声和赞美声响彻百花园。
一股热流涌上了铁树的心头,泪水化成了花朵上的'点点露珠。铁树展开的花朵像是在对大家说:“你们早就应该知道,我是能开花的!”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开头部分用大量的笔墨描绘“春天来了”“夏天来了”“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的景象,是否显得罗嗦?请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上下文,请将“冬天来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4、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例分析,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5、选文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形象的铁树?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教益?请简要谈一谈。
6、阅读下面曾卓的《悬崖上的树》片段,结合选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答案:
1、文章主要描述了铁树及铁树周围其它植物和人对铁树的看法,以及姐弟俩无意中的对话对铁树产生的心理反应,铁树通过顽强的信念和毅力,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开花。
2、不罗嗦,大量用“春天来了。”等这样的语句,表面是在描述铁树以外的景色,是在描述铁树的孤独与失落,为后文姐弟俩的对话使铁树产生强烈心理欲望埋下伏笔,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3、冬天来了,梅花开了,傲立枝头的梅花如朵朵燃烧的火苗,让人指指点点合影留念,吸引的来看梅花的人像烤火一样多,而铁树还是那么冷清,孤独的一个人发绿。
4、通过对园中刚开始其他植物及人们和铁树一年四季的变化的态度及最后铁树开花园中其他植物及人们的对铁树的态度作对比,表现出铁树能忍辱负重,坚持自我,不畏艰难,实现自我的顽强品质;通过刚开始其他植物开花人们对其赞叹热爱而对铁树不管不问,反衬铁树能够经得起磨难,突破自我,相信自我,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质。
5、选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能够在众人的嘲讽中坚守自我,不惧困难,顽强抗争的铁树形象,他启示我们不要想周围的百草一样去攻击嘲讽别人,而要想铁树一样能够冷静的相信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忍辱负重,一点一点达到自己的目标。
6、整首诗没有出现一句色彩亮丽的词来赞美铁树,然而却通过一连串悲凉的画面来反衬处铁树敢于孤独,敢于抗争的顽强形象,表达了对铁树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
《幽居》阅读答案
韦应物的《幽居》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①B、D[B项中“细致描绘”不确;D项中“看破红尘”“思乡情怀”于文无据]
②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拓展阅读:《幽居》赏析
《幽居》,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西楼》阅读答案
《西楼》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注释】
1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疏箔】用芦苇或柱子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
试题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西楼》阅读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
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三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4分)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4分)
《西楼》阅读答案
1.听觉吹起
2.“卧看千山急雨来”道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诗人最欲欣赏的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出色表演。这种境界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
【赏析】
这是一幅海上风雨图,气势磅礴。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开头两句写海上的风浪,首句写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写风声,用“数声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将海上的风浪描绘出来:潮头如云,去而复回,北风呼啸,震耳欲聋,惊涛拍岸,声如雷鸣。诗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描绘出一幅极其壮美的“惊涛拍岸”油画,极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谢榛的“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似乎少了点儿气势,苏东坡的“天外黑风吹海立”,似乎缺了点儿动感,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似乎缺了点儿声势。也许可以这么说,将他们三人的的诗句加起来,就熔化成这两句。
第三句将帘子挂起这一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哪有挂帘呢?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雍容气度和一腔豪情,关键字眼在于“卧看”。杜牧有“卧看牵牛织女星”,陈与义有“卧看满天云不动”,这些“卧看”都写出了外表安详,而内心激动的神态,并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还为画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过,杜牧之“卧看”显得深沉哀婉,而陈与义的“卧看”显得潇洒俊逸。这一句虽没有高尔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种外露的激动,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
《城南》阅读答案
《城南》是北宋年间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曾巩。曾巩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问题】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参考答案】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2分)?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1分),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1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1分)。
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