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无形为有形的诗句
赠花卿诗词欣赏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赠花卿原文及赏析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注释
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唐诗原文
【作品介绍】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8卷。此诗是写给张叔明的酬答诗,即写出与张叔明的深情友谊,也写出了自己不得志的郁郁之情。
【原文】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⑴
作者:唐·李白
月出鲁城东⑵,明如天上雪。
鲁女惊莎鸡⑶,鸣机应秋节⑷。
当君相思夜,火落金凤高⑸。
河汉挂户牗,欲济无轻舠⑹。
我昔辞林丘,云龙忽相见⑺。
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⑻。
尔来得茂彦⑼,七叶仕汉馀⑽。
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⑾。
傅说未梦时⑿,终当起岩野。
万古骑辰星⒀,光辉照天下。
与君各未遇,长策委蒿莱⒁。
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
遂令世上愚,轻我土与灰。
一朝攀龙去⒂,蛙黾安在哉⒃?
故山定有酒,与之倾金罍⒄。
【注释】
⑴张卿:应为张叔明,鲁诸生,“竹溪六逸”之一。南陵:宣州之属县,隶江南西道。
⑵鲁城:指唐时鲁国之都邑,兖州(鲁郡)之治所瑕丘城,即今山东兖州市。旧谓春秋至两汉故鲁城曲阜,误。
⑶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织娘。《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⑷鸣机:操动机杼,使织布机响。是谓织布。江淹《丽色赋》:“秋梭鸣机。”唐薛逢《题独孤处士村居》:“男驱耕犊妇鸣机。”
⑸火落金风高:火落,火,即大火,星名。夏在天南方,至秋则落而西流。故谓“火落”。金风,即秋风。
⑹“河汉挂户牗”二句:轻舠,即小船。张卿(叔明)隐居的徂徕山,位在兖州瑕丘东北的百里之外;这与秋季天上的银河东北西南的方向极合。此二句为李白意想比喻之辞。意谓欲从天河乘舟去徂徕山看望张卿,却因没有能在天河中可行的小(飞)船。
⑺云龙:“云龙”一词多义。按李白诗云“云龙忽相见”,其是谓云和龙忽然相见。“云龙”在此应解释为云和龙。“云”喻李白,“龙”喻唐玄宗。《易经·乾卦·九五》下,孔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后因以“云龙”比喻君臣之遇合。例如,陆游《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张居正《圣母图赞·庆都毓圣》:“元云入户,赤龙在宫。遂开景运,万国时雍。济济岳牧,是谓云龙。”
⑻“客星动太微”二句:《太白阴经·卷八·杂占·占客星篇》曰:“客星者,非本位之星,故曰客星也。”明代的《观象玩占》:“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无恒时,其居也无定所,忽见忽没,或行止,不可推算,寓于星辰之间,如客,故谓之客星。”动,此为行动之意。太微(亦作大微),即太微垣,三垣之一。其位于北斗之南,常用指帝都、朝廷或帝皇所居。《晋书·天文志》:“太微,天子庭也。”李白这两句诗乃用严子陵故事,喻己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白衣干万乘,方朔谒明主。”一事。《后汉书。严光传》:“(汉武帝)复引(严)光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⑼茂彦:即茂才彦士,国之俊杰也。《全唐文》卷二一唐玄宗《授宋璟吏部尚书苏颋同平章制》:“出纳惟允,必藉英奇;启沃有光,实资茂彦。”
⑽七叶仕汉余:此用汉之张汤事。《汉书·张汤传》:“安世(汤子)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七叶,犹七世。
⑾“身为下邳客”二句:此谓张良故事。下邳客,本指张良,此喻张卿(叔明)。《史记·留侯世家》:“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不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而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书则为王者师矣。后十载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⑿傅说未梦时:《尚书。说梦上》:“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崖。”《正义》:“殷之贤王有高宗者,梦得贤相,其名曰说,群臣之内,既无其人,使百工以所梦之形象,经营求之于野外,得之于傅氏之岩,遂命以为相。”《史记·殷本纪》:“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此句谓傅说在野之时。
⒀万古骑辰星:《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疏曰:“武丁,殷王名也,号曰高宗。高宗梦得傅说,使求之天下,以陕州河北县傅岩板筑之所而得之,相于武丁,奄然泰清。傅说,星精也。而傅说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则是二十八宿之数,维持东方,故言乘东维,骑箕尾;而与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言比于列星也。”释文:引司马云:“傅说,殷相也。武丁,殷王高宗也。东维,箕、斗之间,天汉津之东维也。”《星经》曰:“傅说一星在尾上,言其乘东维,骑箕尾之间也。崔云:‘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乃列宿。今(苍龙)尾上有傅说星。’”骑辰星,意为骑龙星。
⒁“与君各未遇”二句:君,指张卿。未遇,犹不遇、不偶,谓不逢时。长策,即长计良策。《王吉传》:“公卿未有建万里之长策。”《文选》曹冏《六代论》:“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委者,屈也。蒿莱,喻民间。这两句是说,是时李白与张卿二人皆不逢时,虽怀安邦治国之良策,皆无所用,而却委身于草野民间。
⒂攀龙:犹攀龙附凤。常喻结附帝王以建立功业。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汉书·叙传下》:“攀龙附凤,并乘天衢。”朱谏注:“龙,君象也,扳(攀)龙者,近君也。”
⒃蛙黾:蛙黾,亦作鼃黾。皆谓蛙类。《太平御览·虫豸部》:《周礼·秋官下》:“蝈氏掌去蛙黾。”注曰:“齐鲁之间谓蛙为蝈。黾,耿黾也。蝈与耿黾尤怒鸣而聒人耳,故去之。”又引《文子》述墨子语: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待旦而鸣,天下俱动。”韩愈《杂诗》:“蛙黾鸣无谓,阁阁只乱人。”李白诗云“蛙黾”,此喻鼓噪议论之辈。
⒄金罍:酒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正义》:“《韩诗》:金罍,大夫器也。天子以玉,诸侯大夫皆以金,士以梓。《毛诗》:金罍,酒器也。诸臣之所酢,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金饰龟目,盖刻为云雷之相。”
【赏析】
此诗是写给张叔明的酬答诗。《旧唐书·李白传》:“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张叔明的名字实为“明”,李白诗不呼其名,而称作“卿”,是为尊称。参考李白之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末年的行踪,诗应作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之秋,作诗之地在兖州瑕丘。诗中表达了与张叔明的友谊,也蕴含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78_29【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李白
月出魯城東,明如天上雪。
魯女驚莎雞,鳴機應秋節。
當君相思夜,火落金風高。
河漢掛戶牖,欲濟無輕舠。
我昔辭林丘,雲龍忽相見。
客星動太微,朝去洛陽殿。
爾來得茂彥,七葉仕漢餘。
身為下邳客,家有圯橋書。
傅說未夢時,終當起巖野。
萬古騎辰星,光輝照天下。
與君各未遇,長策委蒿萊。
寶刀隱玉匣,銹澀空莓苔。
遂令世上愚,輕我土與灰。
壹朝攀龍去,蛙黽安在哉。
故山定有酒,與爾傾金罍。
《李白赠孟浩然》欣赏分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