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诗句


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诗句

人民的名义里面的诗句

陆游写的爱国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起来看看陆游写的爱国诗,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的故事

  说起陆游你会想起的是什么呢?是那首“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示儿》还是“驿外断桥边”的《卜算子咏梅》?亦或是他和唐婉之间让人唏嘘叹惋的爱情?

  他写的古诗《示儿》是小学时候学的,当时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那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还是让人感觉到无限的悲凉,人死之后真的一切都是空如云烟。还有中学学的那首《卜算子咏梅》,有种孤芳自赏的感觉。至于“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诗句真的只是读一读而已,并没有真的进入到内心。所有的这些都没有他和唐婉的故事那么的吸引我。

  今日偶得一本旧书,《陆游的故事》,这本书真的是有些年头了。没有找到具体的出版日期,但在前言上看到作者写的序是1977年。可见是好早好早的一本旧书了。里面的一些词语的写法,在现在来看,可以说是错别字。这样一本书让我对陆游作有了一点点的认识,也知道了他所写的那些诗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为什么他会被称为爱国诗人。

  这本书从陆游的出生写到了他的死,记叙了他人生当中比较重要的事件。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金国向北宋大举进攻,民族斗争的战火弥漫的时候。他的父亲陆宰,是一位积极主战的爱国知识分子。1125年的10月,他接到皇上的圣旨,奉调入京带着家眷从淮南出发赶到京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行走至淮河遇到了大风雨,陆游也正是出生在暴风雨中。由于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和大臣屈膝求和偏安江南,陆游的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受到父亲以及和父亲交谊深厚的爱国志士的影响,他心中那颗抵抗金兵的爱国种子开始生根萌芽和成长。特别是听说了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后,他的`抗战报国收复中原的抱负更强烈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样的诗句就是在这一时期写下。

  作为一个主战派他的仕途是不太顺利的。从下面的这张表中可以看出陆游做官的经历。

  他在不同的地方做官,虽然他屡遭排挤和罢免,虽然他杀敌报国的壮志一直没有实现,但是并没有改变他坚决反对妥协投降的政治态度。

  当陆游再次受到投降官员对他进行的造谣、污蔑之后,他受到了罢免嘉州官职的处分,仅仅给他一个主管道观的名义领取一点俸禄。面对这一次的打击,他心里非常的愁闷,也很悲观,他想找朋友聊一聊,但又感到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在孤独失望的情绪中又觉得自己的人格是清白的,高傲的。

  一天傍晚,细雨迷蒙,陆游漫步在一座驿站旁边,这座驿站年久失修,早已破败。独自发愁的间隙,忽然看到驿站外面断残的小桥旁边开着一株梅花,孤独地挺立在那里,非常冷清。这株梅花饱受着风雨的侵袭,没有人来过问,尽管是这样的遭遇,她依然独自吐着芬芳,散发出一阵一阵的幽香,这不正是他自己遭受投降派系嫉妒、排挤和打击的命运的写照吗?这不正是他自己寂寞愁苦,而又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的性格象征吗?回到住处就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1190年到1201年将近十一二年的时间里,陆游一直闲居在山阴的乡村里,过着一段较长时间的田园生活。即便如此,他仍然会在严寒的季节,想到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着南宋王朝队伍的出师收复。可一年又一年始终不见。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即便是他当时已经70岁,百发苍苍的他仍然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仍然渴望着有从军的机会,能够为国家守卫西北的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诗句在今天再次读到,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书面上所说的陆游的那份爱国。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老人,身处乡间,举目眺望......

  突然听到朝廷准备北伐的消息,那股喜悦是无法言表的。即便是已经78岁,当他听到朝廷要请他去参加编修国史,也就是宋孝宗、宋光宗两朝的《实录》的时候,不顾家人反对,抱病来到临安,参与工作。

  他一直没有忘记收复失地,但此生已经看不到了。他临终那首示儿,更是流传至今。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和故事结合起来,你才会体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的含义。

  遗憾的是,这本书,仅仅有故事,所涉及诗词很少,而我对陆游的诗词又只知道这几首有名的,所体会就很有限。还有就是对年代朝代不是很敏感,他和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竟然是都有交集的,说明还需要补充历史方面的知识。文史哲不分家,要全面看一个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考都是需要具备的。慢慢的,一点点的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