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扶桑的诗句


东渡扶桑的诗句

东渡扶桑的诗句

杨玉环东渡扶桑

  关于杨贵妃之死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而且,民间传说甚多。有传说称,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也有传说称,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还有传说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除了以上说法外,有一种传说最为普遍,那就是贵妃东渡到了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至日本油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还建有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

  对于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她。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此,关于贵妃东渡日本,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导演尤小刚认为并不是篡改历史,至少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证。“《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其中写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很明显马嵬坡上并未找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也认为杨贵妃东渡了日本。因为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久津”的村子,也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此外,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马嵬事变和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都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杨玉环东渡到日本?

  导语:人们在感叹杨玉环的美貌的时候,也对于她传奇的一生非常的好奇,而就是这样的出色的女子,她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而坊间有着这样的传说,那就是杨玉环东渡到日本,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关于杨贵妃之死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而且,民间传说甚多。有传说称,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也有传说称,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还有传说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除了以上说法外,有一种传说最为普遍,那就是贵妃东渡到了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至日本油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还建有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

  对于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她。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因此,关于贵妃东渡日本,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导演尤小刚认为并不是篡改历史,至少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证。“《长恨歌》是历史上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的最为著名的传世名作,其中写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很明显马嵬坡上并未找到杨贵妃的遗体了。”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也认为杨贵妃东渡了日本。因为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久津”的村子,也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此外,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马嵬事变和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也都推断杨贵妃确实没死而逃到了日本。

  知识扩展:与杨玉环相关故事诗辞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 -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郑处诲讲了一个故事,说在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它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它为“雪花娘”。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十分伤心,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元朝诗人杨维桢《无题效商隐体诗》云:“金埒近收青海骏,锦笼初放雪衣娘。”(《铁崖集》)就是咏及玄宗与杨贵妃的宠物白鹦鹉的。玄宗对宠物白鹦鹉尚且如此珍惜,其对杨贵妃的厚宠更不待言了。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 -,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玄宗还亲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邠的紫玉笛,独吹自娱。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张祜《分王小管》诗云:“金舆还幸无人见,偷把分王小管吹。”(《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五)就是咏此事的。杨贵妃知道玄宗没有她,便寝食不安,更为骄纵,杨家“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时人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之谣。(《杨太真外传)))李肇说:“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唐国史补》卷上)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杨贵妃在长安庆祝最后一次生日,是755年六月一日于华清宫,玄宗令梨园置乐,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曲名,适广东南海进荔枝到,遂以《荔枝香》为曲名。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能诗,《全唐诗》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云: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枭枭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这是以女人写女入的舞姿,比之秋烟芙容,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无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动香,可谓出神入化。在诗词中反映杨贵妃的故事是很多的,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贵妃放事。至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名句(《李太白全集》卷五)更成为千古绝唱。贵妃死后,玄宗人蜀,“行至扶风道,……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杨太真外传》)这就是后来宋词《雨霖铃》词牌的由来。

  在戏剧中演杨贵妃的故事更多,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有屠隆隆《彩毫记》传奇、吴世美《惊鸿记》传奇、无名氏《磨尘鉴》传奇,清朝有洪升《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贵妃醉酒》、《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其它地方剧种也有许多演杨贵妃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以其独创性及卓越演技唱腔,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杨太真外传》、陈鸿《长恨歌传》、《隋唐演义》等。

杨玉环死因

  导语: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使得杨玉环死因成迷。下面是小编搜集的相关资料。

  四大死因说法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玉环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林芳兵,香消玉殒前的贵妃向菩萨祈祷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周洁版贵妃临死前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杨玉环逃到日本了吗

  导语: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而关于她的踪迹更是历史未解之谜。而有人说,杨玉环逃到日本,这是真的吗?

  杨贵妃在日本很有名的,一般的日本人都知道:古代中国有两大名人,一位是孔子,另一位就是杨贵妃。中国将杨贵妃列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日本还要厉害,将杨贵妃列为“世界三大美女”之一,另两位世界级美女是埃及皇后克丽奥佩特拉,和日本平安时代的贵妃小野小町。小野小町不只是美貌让世人倾倒,还是平安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杨贵妃几乎同一时代的美女。

  杨贵妃作为备受唐玄宗宠爱的美女,她的死颇有凄凉的传奇。公元756年,安禄山发生叛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携带家眷弃城而逃。连日奔波劳顿,所有的将士又累又饿,怨言四起。就在这人心极度不稳的时候,太子李享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继而要求杀死杨贵妃。

  一边是江山,一边是美人,面对这一要挟,唐玄宗心里明白,杨贵妃是无辜的。但是,此刻如果不杀杨贵妃,军心必定大乱,不光会失去江山,而且连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保。唐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赐死杨贵妃。

  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据说她被勒死在佛堂,然后陈尸在天井,让将士们见证杨贵妃已死,以便放弃怨心继续护送唐玄宗西逃。

  50年之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著名的长诗,叫《长恨歌》。《长恨歌》记录了马嵬坡兵变的历史,因为这一首诗,唐玄宗与扬贵妃的悲剧爱情故事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但是,过去一千多年,不少人怀疑唐玄宗作为皇帝,真的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妃被勒死吗?显然这里可以打一个大问号。

  有一种说法,杨贵妃其实没有被勒死。说是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杨贵妃貌美,不忍杀死她,于是和唐玄宗的重臣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结果高力士向将士们展示的贵妃遗体其实是侍女的替身,因为查验遗体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陈玄礼自己。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最后从江苏的扬州市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

  资料记载,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

  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马嵬坡事变的发生只有50年,因为时间的接近,再加上白居易也是朝廷命官,应该可以得到真实的素材。但是,他又不可能将实情一一写出,所以在《长恨歌》里只能写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诗句,来暗示杨贵妃逃往了海上仙山。

  《长恨歌》里写到的仙山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海上有蓬莱等三座仙山是中国道教所构思的神仙居住的仙岛,但是在日本的文学中,蓬莱山是指日本。因此,与日本遣唐使与密切交往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暗示杨贵妃逃亡日本,难说他是完全的捏造。

  那么日本又是如何传颂杨贵妃的故事的呢?供奉杨贵妃墓的日本古寺二尊院的长老慧学和尚曾经这样记述说:“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天宝15年,就是公元756年。

  公元756年,杨贵妃和她的侍女,漂流到了日本山口县油谷町久津的一个叫唐渡口的地方,登陆不久杨贵妃就去世了,当地人把她安葬在一个往西看得到大海、能够遥望故国的高坡上。后来杨贵妃托梦告诉玄宗,她到了日本,已经不在人世,从此天上人间,生离死别,只有来世再见了。悲痛万分的唐玄宗派了白马将军陈安前来祭奠,但是陈安没有找到墓地,把带来的两尊佛像和十三层的大宝塔寄存在京都的清凉寺就回去了。

  油谷町的小寺听说此事后,向京都清凉寺要求保存这两尊佛像,据说最后得到的是两尊仿制佛像,但不管如何,这一小寺因为供奉这两尊佛像而得名“二尊院”。

  日本文学作品中,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都记述了相同的故事,他们推断杨贵妃确实没在马嵬坡被勒死,而是坐船逃到了日本,来到了山口县。

  前不久,我去山口县采访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时,专门去寻访了杨贵妃的遗迹。

  杨贵妃墓所在的长门市油谷町,距离普京总统与安倍首相举行会谈的温泉旅馆不远,开车30分钟就可到达。当地老人告诉我,油谷町就是安倍首相的老家,他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活。

  油谷町有一个美丽的海湾,就叫“油谷湾”,油谷湾的高坡上,有一个寺院,叫“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这一个寺院里。

  寺院里有一尊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像,1993年,油谷町 -出资请中国西安美术学院用汉白玉专门雕塑的,与马嵬坡的杨贵妃像大小相同,在西安雕刻完成后,千里迢迢运到日本。但是日本的这一尊杨贵妃雕像,要比马嵬坡的雕像瘦一点,可能是日本人不太喜欢胖美人的缘故。

  在雕像的后边有一个五层的石头塔,大概有两米高,这就是杨贵妃的墓。塔的周边有几座小石塔,据说这些塔都是跟随杨贵妃来日的侍女们的坟墓。

  在杨贵妃墓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渡口,叫“唐渡口”,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杨贵妃上岸的地方。

  就在这一个渡口的附近,还有一个博物馆,叫土井浜博物馆。展示的资料显示,从1953年到1988年之间,在油谷町的海滩边,先后挖掘出了三百多具人的尸骨。专家们考证说,这三百多具尸骨都是古代中国人,为什么说是中国人呢?因为这些人在埋葬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别的姿势,所有人的头颅都面向大海,向着中国的方向。当地人说,这是来自中国的 -。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莫非安倍首相的祖先也是中国人?

  杨贵妃墓在日本已经是省级保护文物(山口县 -指定文物),同时还被赋予了“守护女性”,帮助不孕女性“安全生育”的求子功能,还有帮助年轻人找对象结良缘。80年代日本著名歌手山口百惠就曾经说过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油谷町还有很多“杨贵妃特产”,“贵妃馒头”里面有豆馅儿,据说吃了能够像杨贵妃一样漂亮;当地种植的大米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杨贵妃之梦”,说种子就是当年杨贵妃带来的。在杨贵妃墓的边上,还有一座旅馆,名字叫“锦波旅馆”,遗憾的是,不是“静波旅馆”。从2011年开始,长门市将每年的10月7日定为“杨贵妃纪念日”,称为“火炎祭典日”,二尊院将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坐在杨贵妃墓前,真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将整个海湾,将杨贵妃的墓照得通红。我在想,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杨贵妃那看不见的美丽,和马嵬坡生死不明的虚幻,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佳话。《长恨歌》中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历经千百年,依然令人憧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