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情人节混搭诗句


中外情人节混搭诗句

中外情人节混搭诗句

西方情人节诗句

  爱是缘分,爱是感动,爱是习惯,爱是宽容,爱是牺牲,爱是体谅,爱是一辈子的承诺。下面是有关写西方情人节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西方情人节诗句篇1: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3、缘散份尽,奈何爱情弄人。

  4、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7、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8、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1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13、天上有月月月缺,人间有情情情残

  1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6、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17、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18、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19、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0、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4、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5、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2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2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西方情人节诗句篇2:

  致爱人

  威廉•莎士比亚(英)

  在那风化了的时代的纪年,

  我看到对绝代佳人的描述,

  古老的韵律因美丽而变得绝妙,

  赞颂着薄命的红颜,多情的骑士;

  在这倾国倾城的描绘中,

  那手脚、嘴唇、眼眸及眉额,

  这古老笔下的描画都让我感觉,

  这一切的美貌,如今皆为你所有。

  于是,他们所有的赞颂不过预言

  我们的时代,一切都将你预示;

  而他们所见无非用那推测的眼,

  竭尽才华也无法将你尽致赞颂,

  而有幸得见今日时光的我们,

  只用那眼惊叹,却无法开口歌颂。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艾米莉•狄更生(美)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

  当夏季的光阴已然流逝!

  请允许我成为你的音乐,

  当夜鹰与金莺收敛了歌喉!

  请允许我为你绽放,我将穿越墓地,

  四处播撒我的花朵!

  请把我采撷吧——银莲花——

  你的`花朵——将为你盛开,直至永远!

  我该怎样来爱你

  伊丽莎白•巴雷特•巴朗宁(英)

  我该怎样来爱你?

  让我计数这些方式。

  我爱你直到我的灵魂所能触及的

  深度、广度和高度,

  在我视线之外,

  摸索着,

  存在的极致和优雅的理想。

  我爱你,

  如同日常所需一样必不可少,

  如同阳光与蜡烛。

  我自由地爱你,

  如同人们奔赴正义。

  我纯洁地爱你,

  如同人们放弃表扬。

  我爱你,

  用那将我陷入往昔痛苦的激情,

  我爱你,

  用我童年的忠诚。

  我爱你,

  我原以为那种虔诚,

  早已随圣徒的消失而逝去。

  我爱你,用我的呼吸,我的微笑,

  我的眼泪,我的整个生命来爱你!

  而且,我会更深地爱你,

  在我死后,只要上帝允许。

  契约

  菲利普•锡德尼(英)

  我的真爱拥有我心,

  我拥有他的爱,

  就这样心心相印;

  我无法丢弃他的爱,

  他也无法忘记我的心,

  没有比这更幸福的契约:

  我的真爱拥有我心,

  我拥有他的爱。

  我拥有他的心,

  我们融为一体,

  我的心给予他,

  牵引着他的思绪和感觉;

  他爱我的心,

  因为那曾是他的一切,

  我珍视他的爱,

  因为它住在我心中;

  我的真爱拥有我心,

  我拥有他的爱。

易经讲解:奉了西方的正朔

  上次我们讲到方圆的图案,大家都了解了它排列的方法,方图中间有很多的变化,这要大家自己去研究才行。还有这个圆图,把六十四卦分两排左右地排列出来,一陰一陽。

  像左边这半个圈子,从地雷复开始,即所谓的一陽来复,在一年之中就是从冬至开始。现在本省还保留着一些《易经》文化,有关冬至的习俗,像二十四节气所谓的补冬等。

  每一年新的开始就是一陽来复,冬至有时候又叫岁首,岁首就是一年的开始,是个专门的名称。譬如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夏朝是以我们现在习惯的陰历正月作岁首,殷商时代是以每年十二月作岁首。

  岁首就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正朔,初一十五这个朔法。我们历史上遇到改换朝代的时候,许多忠臣不肯投降,宁可被杀头也要来保持国家民族的气节,这便叫做不奉正朔——不跟着新的`朝代变服饰,不称用新的朝代年号。不过这几十年来,已经早就奉了西洋人的正朔了。

  说起来也真可悲,自民国元年起,无论我们的学术机构或 -部门,大家都一样,都已经奉了西方文化的正朔,向西方文化投降了。依中国文化的历史观念,我们早就做了西方文化的子民了。这一点讲起来很有趣,也很痛心的。

  提到中国文化,民国元年我们推翻清王朝以后,决定了改用陽历,照我们现在看,实在也可以说改为洋历,洋人的历法。其实我们中国过去就是陰陽合用的。

  譬如我们民间一般算命所用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普通的算命卜卦,用的都是陰历——太陽历。所以拿气候节气来讲,这个陽历是很准确的。现在的陰历就是以太陽历——每月十五月圆来订定的。

  这两个用法叫陰陽合历。我们中国早已存在。但是自己中国人往往不知道,反而为了配合西方世界,而用西方的历法,变成了习惯。

  譬如我们说公元,到底是不是大家的“公”元?这很难讲,不过大家都承认它,所以它就是公元啦!其实公元只有一千多年,是依耶稣出生为标准的,我们愿意把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拉回来缩短,去配合人家。

  这事没有办法!这一代将来的历史怎样演变,怎么写法,我们还不知道。我想以后也许会有历史学家,写到我们很丑陋的这一代,他们会感到我们是很可笑的一代。所以民国元年我们用陽历的时候,湖南有个名士叫叶德辉,他的故事很多。这个人因为提倡了几个学说,被人家骂得很厉害。

  实际上叶德辉、王湘绮、曾国藩都是湖南这一带的学者名流。叶德辉很不同意用陽历这件事。民国开始用陽历,叶德辉就在门口写了一副对子说:“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联是“陰陽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当时虽然 -机关用陽历,但是老百姓家家户户还是用旧历。

  直到现在,不管北洋军阀时代、国民 -时代乃至大陆,中国的老百姓还是这个样子。换句话拿《易经》的思想来讲,如果我们看兆头的话,老百姓这八十年来始终还是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不同意西方的正朔。当然从实际来讲,用两个历法很不方便。

  不过我感到奇怪的是,过去我们说西历是“西”元,有人却偏偏要说“公”元。“西”元与“公”元一字之差,关系很大,这是大家要留意的。

《坛经》“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说

  从《坛经》关于西方极乐世界一段话的行文看,惠能也显然是在借西方极乐世界引导听者悟法性。如其开始即提出“迷悟”的区别,“法无不一,迷悟有殊”,并指出,迷者所谓东方、西方,对悟者来说,“并皆一种”。

  《坛经》中有一则惠能与人谈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使君礼拜,又问: -见僧俗常念阿弥大佛,愿生西方。愿和尚说得生彼否? -言:……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 -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近,说远只为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不一,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人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六祖言:惠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曰: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 -言:唐见西方无疑,即散。大众鄂然,莫知何是。 -曰:“大众作意听,世人白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据此,有人认为:惠能否定了西方极乐世界说,“实际上成为以宗教诱胁推广道德正心”。笔者认为,《坛经》未否定西方极乐世界说,而是从大乘佛教根本来表述西方极乐世界,并借以引导听者领悟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

  西方极乐世界说是大乘佛教的一种观点,分析《坛经》之语,应先辨明大乘佛教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本义,为理解这一点,我们从大乘佛教的基本义理谈起。

  大乘佛教的核心义理是中道。从义理角度而言,中道观可由空观和实相观初步分析。佛教以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因此都是相对的存在。如阴阳二者,阴是阳的阴,阳是阴的阳,阴阳相对存在,相对真实。广而推之,“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世间一切现象与人相对存在,相对真实。既是相对的,一切理象和人的本来面目便非如一般人所认识的那样,因为人的思维心也在相对中,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所以一切现象,包括人和其思维心在内,都是空、假的现象。

  既然一切皆空皆假,应有真实,这真实便是前说中道、实相等。根据佛教的认识方法,认识这真实应善于运用思维。前述人与一切世间现象形成阴阳,并在阴阳关系中形成了人的思维心,这种思维心通常局限于人与现象的关系中,即把客观现象及人与思惟心看成相对实在的独立体。佛教以为这样是不能真正认识佛法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架”,“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笔者体会,佛教所说的真实,非阴非阳,而涵括阴阳,即阴阳是在真实中起“执著”而形成。大乘佛教经常用一些比喻来说明其所说真实是什么。如水与波浪,水可有波浪,水喻真实;彼浪有形状,波浪之形状喻人与一切世间现象。水遇缘可生波浪,无缘复归平静,但生波浪时与平静时都是水。还如人作梦,一切梦境都由心生,心遇不同外缘便产生不同梦境,但不论梦境如何都是心造。在梦中时,认梦境为真实,如人认世界现象为真实;醒来后,心无形象,梦境即心,心喻一切世界现象和人的本来面目,即真实。佛教中把“真实”称为“真心”、“真性”,可理解为一个灵明慧体。慧不变故称“真性”;其有慧性故可生一切万物。笔者曾提出对大乘佛教本体论的一个理解:慧体能知性自识时,自认为真实,是世界万象的本源。心不执著,一切现象皆由本心本性遇缘而起,本身即是本心本性,在这时,“涅架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这便是大乘佛教的实相观。事实上,实相观含有空观,因此也就是中道观。

  中道观揭示了佛教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楞严经》中进一步把大家共有的世界和每个人自身称为共业和异业。该经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性觉即觉性,喻真心、真性,其本具“觉”和“明”的能力。能觉能明,觉和明时便自然有“波此”的感觉,即有了觉明的对象和觉明者自身。这种感知是“妄”,由妄生妄,至有“世界”的感知。在共业中,异业又不断变化,“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情想离合,更相变异”,由此又造新业,甚至恶业,“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瞰,恶业俱生”,现实世界由共业、异业相感而生,心造作决定特殊的自然和个人环境,即心造作决定生往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

  以上述义理观察西方极乐世界说,可以对这种说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据《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法藏比丘在修行时,为成佛道发四十八愿,若其成佛道,则“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如无地狱等恶道,到西方极乐世界者身心安乐,诸根寂净,不退转而直成佛道等等。后其成就佛道,因其志愿宏大,故“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法藏比丘心造作(即发大愿和依愿修行)而修成西方极乐“佛国”。依据中道观的义理,西方极乐世界并非一般人认识中的真实世界,其亦是空、假。也可以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能知性依愿力之幻化,或者说是法藏比丘成佛后本心的外现。

  那么怎么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呢?其愿中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总之,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是信、愿、行。信是相信,愿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行是“修诸功德”和念佛。据前述中道观的义理,西方极乐世界既是法藏比丘能知性依愿力之幻化,依其愿信、愿行,便形成与阿弥陀佛的因缘,即心造西方极乐世界业,旧业终时(即去世时)新业显现西方,即是生西方极乐世界。

  显然,依据大乘教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修行的目的,而是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大乘佛教才主张往生西方。大乘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明心见性,并依之成佛。

  《坛经》中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段话,完全合乎大乘佛教义理。

  “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不悟法性的人,以世俗心分辨愿生东方西方,以法性而言,东方西方皆法性外现,并无差异;“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由上述中道理论可知,认世界现象为真实,是世俗思维心的执著;造恶业,则是强烈执著的结果。心清净是无执无念,悟得法性。起恶心,强烈执著,与阿弥陀佛愿相违,则难人阿弥陀佛愿中,即现业终时难现西方极乐境界;“唐见西方无疑”。现居唐国是法性外现,西方极乐世界亦是法性外现,故见唐国即见西方极乐世界。

  尤其“直心”的说法,可谓道破西方极乐世界根本。“但行直心,到如弹指”;“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笔者按:应为平直是弥陀)。西方极乐的`根本得益在于到西方者可以不退转而直成佛道。怎么才能实现不退转呢?据大乘义理,心迷执现象世界为真实,并对误认为真实的一切起心动念,行为造作,形成新业,为生到一个新境界奠定基础。这样不断迷执,因缘流转无穷。其中遇善缘,生善心,则生善境界(佛教称为善道),遇恶缘,生恶心,便堕恶境界(佛教称为恶道)。有善有恶,心行常变。西方极乐世界无恶事、恶人,故无恶因缘,也便不生恶心,所以人西方极乐世界时的愿望可以不断增进,最终成佛。据大乘义理,这种不退转可以说是一种行直心的境界。即发愿成佛道现西方极乐境界后,直心不断,前累积的不善因缘就会逐渐消逝,最终心愿成真。故用“平直”表述弥陀完全合于大乘义理中弥陀的说法。

  《坛经》中也有一些似乎与有关西方极乐经典不一致的语言,如:“西方人心不净有愆”,德异本更有:“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之语;还如:“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等。据佛教经典,西方极乐世界是无善恶之分的。因此,“心不净”之说不当,更无“西方人造罪”之事;而善业只能营造福报,与往生成佛有根本的区别。这些说法甚至连古人也引起许多误会,如祩宏认为:“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见佛”,并“错把五天竺等为极乐”。进而引申出:“坛经,皆他人记录,故多讹误”。《坛经》的确有一些错别字,但经义完全合于大乘义理。

  那么《坛经》中为什么会有与西方极乐经典不合的说法呢?笔者以为,这是禅宗特殊传道方法决定的。在禅宗那里,竖指伸拳,当头棒喝,都可成为启悟听者的手段,借听者对佛和经典的错解,还时常有一些“谤佛”言论。“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临济义玄在与人问答时则说出如下语言:“道流,莫将佛为究竟,我见犹如厕孔,菩萨罗汉尽是枷锁缚人底物”。临济当然未贬佛为厕孔,而是听者错把佛神化,认佛形象为佛,故出语惊之。佛形象与厕孔,同为法性外现。类似禅宗公案很多,不一一列举。了解了禅宗这种传法特点,《坛经》借人提起西方极乐世界,出惊人语,而后直入佛教根本,引导听者悟法性,这其中蕴含的传法方式是清晰可见的。

  从《坛经》关于西方极乐世界一段话的行文看,惠能也显然是在借西方极乐世界引导听者悟法性。如其开始即提出“迷悟”的区别,“法无不一,迷悟有殊”,并指出,迷者所谓东方、西方,对悟者来说,“并皆一种”。中间更直述“唐见西方无疑”。但听者仍愕然,“莫知何是”。于是惠能又进一步解释:“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全篇着力讲的是法性,从法性解释西方,解释佛、菩萨等。尤其是“心即是地,性即是王”一句,可谓把大乘佛教中道义理的核心揭示无遗。心是地,喻本心为一切万法之本;性为王,喻心之性为众能之主。心有性,故能知能觉,从而现起世界万象。

  系统考察《坛经》有关西方极乐世界这段对话,其借人提起西方极乐世界引导听者领悟大乘佛教根本,亦从此根本出发,解释了西方极乐世界。如能领会法性的真实义蕴,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

金刚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

  《金刚经》虽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文约义丰,如果没有引导,很难体会其间深意。下面是金刚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欢迎阅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 -,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

  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着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

  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金刚经》的 -开首时,有这么一段:“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段 -说,佛每天都是如此生活,外出乞食时,换上整齐洁净衣服,持着钵,赤着脚从给孤独园走到舍卫城(来回约十二英里),挨家乞食,回来之后和 -们一起吃饭,饭后还要洗净双脚。这时佛陀已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 -,有这么多的 -,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 -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要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

  如果各位念过《金刚经》,并且深深地体会出佛陀的慈悲,这个慈悲心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慈悲是一样的,那么您就符合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第三个条件“因缘”。再者《金刚经》中的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何等伟大的悲心啊!倘若能时时照着这种愿力做人,您就和阿弥陀佛结了很深的缘,您又怎会不上品往生彼国呢?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可以贡献给各位的一点经验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盘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义,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頂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見,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黃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盘经》云:“金刚擬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剛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 -》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別,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 -》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义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 -》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 -以《金刚经》代替初祖達达摩 -之《楞伽经》,传之于后,並由六祖慧能 -加以发扬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並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