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字为关键词的诗句


以月字为关键词的诗句

以月字为关键词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预习导学

  1、收集展示与月有关的古诗句。

  2、作者简介

  苏轼,______(朝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____________并称“三苏”,是“_______________”之一。

  3、给下列字词注音。

  解衣()遂至()藻荇()

  二、讨论展示

  1、齐读原文

  2、自由阅读课文,各小组根据注释进行翻译,将不懂之处划出来,班上交流。

  三、探究点拨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的夜景如何?

  3、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练习巩固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

  2、熟读并当堂背诵

  五、评价反思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上《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五)巩固、运用

  1、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挑战擂主(生荐):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擂主,其他学生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五)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顺畅背诵并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重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意境。(难点)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本文描绘的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文中的“康乐”是指南朝的谢灵运。“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2)《记承天寺夜游》:①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朝代)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②写作背景: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lín)未寝(qǐn)与其奇者(yù)水中藻、荇(xì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3.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记承天寺夜游》则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你更喜欢哪一幅图景呢?试用自己的话将它生动描绘出来。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答谢中书书》

  (1)请在书中分别标注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

  叙事:第1句;写景:第2~5句;抒情:第6、7句。

  (2)试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称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原文,体会作者写景之妙。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④动静相称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3)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所见夜景如何?请在书中标注相关语句,并谈谈它带给你的感受。

  感受:空灵、皎洁、明净......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变化?请在书中标注,并思考: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3.本课两篇短文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分析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随堂检测】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拓展延伸】

  “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李煜《相见欢》,结合诗中之景,谈谈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布置作业】

  完成第27课校本作业。2.预习第28课。

  《记承天寺夜游》微课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一样东西却自始自终伴随他一生,Ppt1这就是月亮,苏轼的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复杂的人生顿悟、苏轼曾叹明月Ppt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咏月“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苏轼曾夜游承天寺,PPT3: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一起领略这篇文章的精髓。

  提问:题目为《记承天寺夜游》,你能从题目中用一个动词概括出主要事件吗?PPT4“夜游”非常好,PPT5首先我们不得不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同学们快速的找到:1、解衣欲睡。接着找到最主要的词语“念无与为乐者”,上述字词可看出作者的孤独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联系时代背景看一看PPT6(课件时代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于是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破居士的称号便是他在这是起的,本文写于此时,PPT7可见作者因为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接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句子: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通过月色这个名词和欣然这个形容词,表明作者被美丽的月色所吸引,高兴的赏月,PPT8作者在赏月的过程当中,所见的月色如何?有何特点?同样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同学们找到如下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这个句子,月色意美在哪里呢?我们抓住这个句子里的关键词句“空明,这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出月色什么样的特点呢?”(课件空、空灵、空旷;明、明净、明亮。空明写出了月色的澄清、透明,一派轻松自由。)

  PPT9作者面对此情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同学们快速找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抓住这句话的关键词闲人,这个词单从字面理解,是说无所事事,无聊的人,他的本意的却如此,那么作者究竟无聊在哪里呢?通过前面夜游的原因分析,我们概括到:1、被贬之后壮志难酬的悲凉。那么作者甘当这样的闲人吗?不,同学们从哪里看出来呢?(但)非常好,这个字在此表示转折的意思,透露出作者的心情由之前的悲凉无奈到之后的转变。到底转变为什么呢?PPT10我们一起回顾苏轼的人生轨迹中找找答案。苏轼虽才华横溢,仕途却屡遭不顺,管越做越小,离朝廷越来越远,由开封被贬到了黄州,但却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积极乐观,再次被贬至惠州,又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休闲舒适,最后迁移到了天涯海角儋州,留下了“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的心愿,正如这条贬谪路线一样,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曲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悲凉落寞的文人,他的心中、眼中,他的笔下,却有如此写月色绝唱的美景,是因为它能够借自然的美景排解心结,PPT11具有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面对承天寺的这一轮明月,才有了赏月的欣喜之情。所以通过以上的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领悟到苏轼的精神内涵,更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品析文章的方法。Ppt12那么文中的那些词是关键词呢?(课件赏月悟法:关键词,是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PPT13明确了关键词的概念后,如何来准确的抓住词语品析课文呢?概括来说,一、抓词性。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等。在文中起描写作用的形容词和发起动作的动词,往往有揭示人物性格和主要事件的作用。二、抓作用。文章的题目和每段中概括性的词语,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主旨的所在,对于品析文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PT14最后,通过刚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品析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活学活用来分析即将学习的第27课《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PPT15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27、《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

  1.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2.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3.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案

  1、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cuìxiēyù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27.《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知道文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课堂探究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4.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

  5,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6、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欣然()

  2.念无与乐者念()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的写作特点。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问题导读】(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一、初读课文懂文意。

  1、音字互填:

  解衣()寝()藻()荇()

  2、解释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明内容。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夜景?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赏析。

  三、细读课文悟主旨。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慨?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5、结合“文本助读”,说说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学习此文,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8、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人名)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