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来自于生活


       好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具有的两大特征是:童心和童趣。

         童心构筑在儿童对事物的想象、憧憬之中,因而儿童有别于成人。成人因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容易将事物理念化,高度概括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编导切不能“以成人之腹度儿童之心”,不然将弄巧成拙!           我看过一个舞蹈《游玩》,它是这样用一颗童心来打动孩子心的:美丽的春天,孩子们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去郊游,在大自然中,孩子们欢快地跳啊、唱啊,春天正是郊游的时候,花儿在笑鸟儿在点头,孩子们上桥、下桥,一会儿搭山洞,钻来钻去,一会儿搭成一条曲线,模仿小溪上的大石头,在石头上过小溪,最后又搭成一条直线,一人充当小耳机,大家排排坐,表示玩了一天,开着汽车回家去了。这个节目成功之处在于编导深深地了解孩子,他选取了幼儿园中孩子们最常见、最喜爱的大积木来做道具,他真切地知道在儿童心目中,积木可以不是积木,而是小桥、山洞、石头甚至于是大汽车,一切都显得那么天真、自然。
       如果舞蹈作品不是构筑在童心之上,不是用儿童的眼光发现真、善、美,那么就会缺乏吸引力。不能使孩子们感兴趣,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少儿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来达到编导预期的目的。如:舞蹈《五彩筋》,舞台上一条条松紧花带翻飞跳跃,不断变换图形,孩子们穿梭其中,跑着、跳着,不亦乐乎。孩子们因为平常有跳皮筋的经历,完全能把生活结合起来,因而这个舞蹈自然又充满情趣,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又如:舞蹈《向前冲》在很多地方用了孩子们玩时的打枪、打架、胜利等游戏中的生活动作,孩子们跳起来起劲,看起来好看,更受观众好评。
        不管是一场生动的晚会,还是一本精编的荟萃,我们不难看出,编导老师们把一个个生动的儿童世界搬到了舞台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创作的素材,怎样才能使这些生活图景变成具有浓厚儿童趣味的舞蹈形式呢这就要求编导老师们站在儿童的角度,发掘童心,诱发童趣,带着儿童眼光去观照,去分析,加工提炼,使之艺术化。          从广义上来说:舞蹈艺术中各个因素无不具有语言的功能动作语言、旋律语言、服饰、道具语言,少儿舞蹈这一语言功能就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突出一个趣字,以满足儿童求新、好奇的心理需要.          兴趣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动机,只有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产生的兴趣,才会有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怀着一颗童心,努力创造,才能使使孩子们的舞台更加绚丽生辉,童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