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的更新观念,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主题词] 教育目的 教育观念 新课程 成长

[摘 要]

积极投身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关注学生将来可能的生活,更关注他们现实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自动实践的能力;积极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文件、讲话等,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以实际行动争做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和发展。

[正 文]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首先我们在深入学习了有关教育改革、新课程的指导文件与辅导材料之后,要明确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将来如何如何,更关注他们现实的生活,在他们感知的生活、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引导、激发,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找到相应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自主创新、大胆实践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生活的学习方式,让每位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围绕教育目的,新课程强调:

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臭味相投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新课程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自己的了解,找到事实的真相,然后归纳出相应的规律来,而不是关注结果,让学生知道规律后再验证一下。

3、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注重培养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我们应该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新的理念,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产物,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我们应逐步形成的主要理念有:

1、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

2、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了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评价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学生评价的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助推器”。

在上述教育新观念的统领下,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工作。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是空前的,这是因为:

1、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及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远迁移。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强调“以孩子为师”,关注“前喻文化”的形成,以便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而且,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在实验中应强调学习的积极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2、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经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面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3、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行为的形式获取知识,从面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 why, know when,know where, know how ,know 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另外,新课程改革中的教科书编写时都留有较大的余地。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因为,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师因此而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大胆实践,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与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启动,新课程,犹如一列火车,正平稳地走近我们,新课程的因素已显现在广大教师的行为中。每一所学校都萌发着新课程的生长点,新课程将创造学校的新生活,让我们和着时代的节拍,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留下自己的足吧。

参考资料: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发,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作者:王铁军 《江苏教育》 2002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