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漫谈--多调性和无调性


      对于习惯于古典音乐如十八、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的人来说,多调性和无调性简直是难以忍受。什么是多调性呢?这就是在同时出现两个甚至三个不同的调性,比如一个大乐队,弦乐声部在C大调上演奏一条旋律,木管声部在E大调上演奏另一条旋律,它给人的感觉就会很奇特,让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滋味。您还记得我们在介绍节奏这个要素时谈到的“复合节奏”吗?一个声部两拍子,另一个声部三拍子,它造成的感觉是多元化的、大空间的。多调性也是如此。现在请大家听一首巴托克的小提琴二重奏,它很短,只有33秒,但由于使用了多调性,听上去十分新鲜而且让人觉得趣味无穷。

      [ 巴托克小提琴二重奏,第27曲 ]

       这种在不同声部中使用不同调性的所谓“多调性”手法,在二十世纪作曲家手下很多见,他们就是要打破原来的单一调性思维,造成更大的空间感和多元化的感觉。在十九世纪末也有些作曲家不满足让某个调性一统天下,他们不仅利用转调来造成变化,还加密转调的频率,有时候两个小节就转一次调,其结果是几乎听不出来有什么调性了。二十世纪的多调性与它不同的,是不在时间顺序上频繁转调,而是在同时出现不同的调,这种做法比频繁转调更大胆。

       至于无调性,那就是更进一步地对传统的破坏了。我们曾经说过,一个调式就有一个特定结构,如主音、属音、下属音等等,音阶中的每个音各司其职,不得越位。在无调性音乐中,这种结构被彻底破坏了,无所谓主音、属音,他们成了无君无王的一群,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到任何一个方向,无所顾忌地让音乐在任何一个音上开始和结束。这种无调性音乐会使听惯了古典音乐的人无所适从,因为我们几乎没法子来哼唱这种旋律。现在就请大家来欣赏一首勋伯格的小曲,选自他的《五首管弦乐小曲》。您听听看有什么样的感觉。

       [ 《五首管弦乐小曲》第五曲,3’27”]

       无调性的音乐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它无拘无束,因而也就有了极大的空间。我觉得它很象是二十世纪的抽象绘画,或是毕加索的变形画,原本具体严谨的物体或人物形态在这种画面上瓦解了,变得自由而新奇。

       无调性音乐对于乐器演奏者来说,是有难度的,而对于歌唱者来说则更难,因为没有了习惯的调性依据,它很不容易唱准。现在让我们来听听贝尔格的歌剧《露露》中的“露露之歌”,它的旋律有点像是说话,但绝不是瞎唱,而是作曲家尽心设计的。

       [ 《露露之歌》2’14” ]

       您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受不了?曾有一些不喜欢二十世纪新音乐风格的人问那些手法奇特的作曲家,为什么写难听的音乐。而他们的回答是:我觉得这很好听。

       这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审美观不同罢了。你有权力喜欢或不喜欢。要知道,“美”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唯一的标准。

       好了,关于调式调性、多调性和无调性,我们说的不少了,现在就结束这个话题吧。预告一下,在下次节目中,我们的话题是音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