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与蒙古族长调教学


我认为:要阐述这一问题,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即:(1)找到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2)找出二者间存在的个性差异;(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4)创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学的新局面。下面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
 

     (1)美声唱法发声技术同长调歌唱艺术发声方法存在的共性规律,最根本的是二者都十分重视呼吸法运用的正确与否对歌手的艺术歌唱发声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认为已经形成为是一种人体机能运动体系的艺术歌唱活动。在西洋“美声唱法”理论上,他们提出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技术橄念。这种理论产生的依据是从人休歌唱发声运动的体表特征得出的。这种体表特征—表现出了人体进行歌唱发声运动时,脚和腹部连带发生膨涨与收缩的现象。这一理论从十七世纪初美声唱法伴随着西洋歌剧艺术的产生.而延续应用了近四百年。且在这四百年来还有一些人提什么“横隔膜呼吸法”,“鼻口腰腹呼吸法”等。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上述所提及的任何一种呼吸法,从科学的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来看,在实际的艺术歌唱发声运动过程当中,支持其人体完成整体歌唱发声技术运动的动力点(即控制、调解吸人和呼出气息的动态活动)感觉最明显的部位还是反映在歌者自己身体的下腹部一也就是人休的下丹田处。

     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所强调使用的,支持其歌唱发声运动的呼吸法,同样是“腹式呼吸法”,又称作“丹田之气法”。实际也是指出了腹部肌肉运动对歌唱发声所起到的功能性调节作用的重要性。

     内蒙古伊克昭盟著名的老民歌手扎木苏曾提示说:“人们笑得肚子疼了的地方”的腹部动感状态最敏感的区域,就是人们用气和调节气息支持人体歌唱运动能够得以自如、灵活、多变地进行呼与吸交替运动的支撑点。扎木苏老先生从15岁开始唱歌,80多岁时,唱起歌来仍是气不虚、声不哑、嗓音仍保有高亢、嘹亮、开阔、质色清晰的特性风格。

     我认为,从现实和科学的角度着问题,我们不管是采用何种唱法,歌唱发声运动进行过程,歌声的悠美和抑、扬、顿、挫,强弱有侧,必然都同呼吸法的正确把握有关。

     其次,另一共性规律所反映的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法训练方面都十分重视“咽腔”在歌唱发声中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功能作用方法。这主要因为,“咽腔”做打开状和保持其呈一定的开放式空间的形态,可以使歌者能够充分地体查到通过学习和掌握这种技术,感受到在整体艺术歌唱运动进行过程、气息的吸人和呼出,在歌者喉咽部能够形成为一种积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性关系。而正是这种特性关系使得声门(声带)在既有来自于声门上的吸人气息流的压力,与又有来自由于腹部肌肉控翻呼出气息流压力形成了对抗的力,进而以这一对抗力的点构成艺术歌唱发声的技能性“支点”,并在这一“支点”位置发出其“歌唱基音”,人体的各腔室空间—首先是“唱腔”其次包括脚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弃咽前腔、头腔等才会产生其整体的共鸣音响。从而,一方面为建立符合科学概念意义的如“乐器”化的人声艺术歌唱嗓音的发声原理机制,找到了合理的技术方法上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对这种科学机制的不断改善,才可能不断地促使这一以人声嗓音为构建人体艺术欣唱的发声机能运动获得持久的耐力,以及增进其歌声的传远能力,还有增加适应不同作品风格对歌唱所要求的富于多变的音色需要的幻化能力等。而这一切相关的理论实践技能在客观上是歌者掌握实际演唱技能,并最迅速地起到有效的训练结果的关键性因家,也就是“咽腔”的所有有利于歌唱技能性功能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积极和充分的发挥。

     美声唱法重视打开咽部,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法上也同样要求打开咽腔,强调咽腔在歌唱发声中的特殊共鸣作用。事实上,两种唱法在认识这一技法理论的观念上是统一的。

     以上是美声唱法歌唱艺术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诸多共性规律中最本质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问题能够解决的好,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声技能、技巧的教学也就能够莫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2)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存在的个性差异。最根本的问题主要是反映在语言和音乐律动的关系,以及音乐的风格表现等非技能性发声技术的诸多因素方面。

     美声唱法产生的基础是建立于意大利的民族语言的个性化发音规律之上,意大利语言基本上都是开放的音,这直接与其地理环境,人们的性格,甚至与阳光和海水的沐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大利人天生具有开朗与张扬的特定性格。而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其基础亦同样是建立于民族的游牧文化和民族语言发音习惯的特殊规律之上。如:其长调歌唱艺术特有的颤音(波折音)的发声,都必然的反映了不同人群或不同种族文化习惯与个性风格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一定人群或一定种族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的恒定性。

     简单说来美声唱法从发声和歌唱的语言发音上,所追求的是一种情绪的或热烈奔放,或委婉的凄凉和优伤。而长调歌唱艺术从发声技术到歌唱语言的发音上,更多的则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古朴,自然界天与地之间的辽远,草原的博大、苍劲和宽广,以及还有历史的绵长。

     美声唱法在艺术表现上是一种对歌唱嗓音完美技巧的发挥,它有着自身艺术特征较为鲜明的音质、音色、声部、声种等的特定分类,以及较为规范划一的艺术水平和技巧能力的评价标准。而长调歌唱从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更多的则是反映一种自然嗓音随意和自由式的,贴近于民间,民俗生活习惯的歌唱嗓音能力的展现。其自身艺术特征的鲜明性体现在发声时嗓音中“真声”成分过多;一特别是在唱高音时歌声显得不够松驰,男声唱高音多用自然的假声歌唱,女声唱高音大多都嗓子发紧(一般未经过嗓音开发训练的歌者所唱出的歌音虽然感觉很高)。但一般也只达到f或g。且长调歌手大体上只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而没有男中音和男低音。以上是“美声唱法”同“长调”歌唱艺术的基本个性差异。
 

     (3)开拓进取,消除狭隘、保守的陈旧观念。在这里我主要是指个别教授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师和个别从事长调歌唱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持一种偏执、狭隘、保守的思想,似乎长调歌唱艺术应该是越原始越好,甚至于他们认为歌手的嗓音带有沙哑,苍凉的味道才算是真正具有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否则,你如果借用了科学的艺术歌唱嗓音训练的发声技能方法,使歌声变得更为纯净,更具有金属般的音质色彩,高音唱起来更为省力,音质也更为华丽,你就不能称其为长调。

    我认为,如今世界己经进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向前发展的高科技和高信息化时代,长调这一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奇葩也应该走其自身新时代的发展道路,我们要继承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但在继承其传统的同时,我们绝不应拒绝科学,拒绝进步。这事实上也是时代进步和科学发达的特定需要。如果每一个从事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师长都能真正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内涵,我们的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的教学事业就会步人一条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
 

   中音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