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歌词赏析


    孙兴公品评潘岳陆文的文章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而以潘岳的“烂若披锦,无处不善”来形容罗大佑的歌词作品,亦是毫不过誉的。罗的歌词创作数量颇丰,且质量上乘,随便粘出一首都是足以傲然于众的经典之作。
1. 罗大佑歌词选取的题材极广:表现故园之思(如《乡愁四韵》)、爱国之情(如《东方之珠》)、成长体验(《童年》《光阴的故事》)、对往日的追忆,甚至有对时政的抨击(《绿色恐怖分子》)等等,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至。
2. 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虽此“词”非彼“词”,但以此作为现代流行歌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亦无不可。毕竟,二者有诸多相通之处。罗大佑歌词之高,也正是在于境界之高。试以《童年》为例。“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只宝剑;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心里初恋的童年……”这是一首意境浑成的词作。“意境的基础首先就是‘形象’,要诗、画有意境,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意境’必须通过形象表现”。对应到这首词作的意象则取上:池塘、榕树、知了……皆系出天然,罗大佑采之用之。他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8,无娇柔装束之态 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到“情者文之经”,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是生命。罗大佑歌词不是形象的堆叠,也不是情与景的简单凑合。“池塘”,“秋千”,“漫画”,玩不倦的游戏,等待下课铃声的焦灼,萌芽状态下一片隐现不定的氤氲爱情,对“一寸光阴一寸金”似懂非懂时的迷糊度日,对整个未及涉足的世界的懵懂的好奇与幻想……这些都是对童年情态的真实还原。对于这种还原,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古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9某名人说过:“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都想说而又没说出的话。”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意思:能成为经典的东西一定契合了某种普遍的思想情感。人们在对歌词的吟唱之中,一种人所共有的悠远而美好的意绪被唤起共鸣由此产生,经典得以形成。 在他的词作中,物与我无不浑融互化,熨帖无比。“月而弯弯的海港,夜色深深灯火闪亮,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东方之珠》)作为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歌词,他没有以那种屡见不鲜的雄壮呼号为表现方式,二是营造出一个静谧、浪漫而又满布沧桑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款款抒发他绵长幽深的情思。他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使一个容易落入俗套的题材出得如此动人心魄、超出众类。
3. 罗大佑的又一杰出成就,是开掘出了类型各异的词风。
他的许多歌词浸润着鲜明的古典气质。此处并不单指歌词中对具有古典主义诗歌的直接化用(如《错误》即是直接将郑愁予的诗歌度曲。),更主要的是指他的歌词中呈现出的简淡色彩、静谧画面及幽淡的沉郁完与中国古典情调一脉相承,因为“它表现为有节制、含蓄、沉郁、含不尽之意……等特色”,而非“表现为情感外露,强烈,激动……”
不过,罗大佑的词风并不但限于这一方面。比如,他的《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清风笑,竟也寂寥豪情还胜了一襟晚照。”这首词融汇了慷慨豪侠气、逍遥隐士风及人事苍茫感,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独标一格。另外,他的又一名作《船歌》更是摄入了江南民歌的神韵:“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呀,迎着风儿随浪逐彩霞。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的家?嘴儿轻轻唱也不说话呀,年华飘过歌声似水流。船儿摇过春水不停留呀,摇到风儿吹破天凉的秋。船儿摇过春水不停留呀,鱼儿双双结伴水底游……”悠长婉转,动人之极。抨击时政之作《绿色恐怖分子》中字里行间则是令人绝倒的辛辣讽刺。
 

2012中音艺术学校学员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