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音乐家


朱载堉(1536-约1510) 明代律学家、历学家。明宗室郑恭王厚烷之子。早年从舅父何墉习天文、算术。后因皇室内讧,父获罪系狱,遂筑土屋于宫门外,独居19年,钻研乐律、算术、历学。父死后,不承袭爵位,而以著述终身。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辩惑”、“嘉量算经”等书。“乐律全书”总结前人的乐律理论,并加以发展;其中“律吕精义”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创造“新法密律”,是中外音乐史上最早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系统阐明十二平均律理论的科学论著。

      朱权(1378-1448)明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明太祖第十七子,世称“宁献王”。著作有数十种,其中关于音乐、戏曲者有“琴阮启蒙”、“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又作杂剧12种,现存有“大罗天”、“私奔相如”两种。       魏良辅 明戏曲音乐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熟谙南北曲。嘉靖年间在张野塘、过云适等人协助下,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戏曲腔调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舒徐宛转的新腔,称“水磨腔”,也就是昆腔,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很大。       张野塘 明代音乐家,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善弹三弦,又善唱北曲。曾为戍卒,嘉靖年间获罪谪发太仓,娶魏良辅之女;研习南曲,更定弦索,并协助良辅,对流行昆山一带的戏曲声腔进行整理加工,成“水磨腔”(即昆腔)。他改造北方三弦,使琴腹小而圆,称“弦子”,用以伴奏清唱。  

    严徵(?)(1547-1625)明代琴家,常熟{今属江苏}人。以父荫官至邵武(今属福建)知府。结琴川琴社,以京师沈大韶之长补琴川派之短。演奏风格“清微淡远”,家住虞山,故继承其琴艺者称“虞山派”。他认为琴曲虽表达歌词内容,但其表现常突破文字的局限,故所编“松弦馆琴谱”中所收琴曲仅有曲调而无歌词。

      许上瀛  明代琴家。虞山派代表人物,与严徵齐名。太仓(今属江苏)人。两举武闱。崇祯末欲参加抗清,未果;遂改名隐居苏州穹窿山。曾从虞山派张渭川等人学琴,并发展此派“清微淡远”风格,又取诸家之长而别创一格。对慢曲、急曲并重;主张音调、节奏须有轻重缓急之致,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故所辑“大还阁琴谱”除选录虞山派风格的琴曲外,又增收“潇湘水云”、“乌夜啼”等曲。著有讲述古琴指法及弹奏法论述的书如“溪山琴况”等。       东皋(1639-1695)明末僧人,别号东皋。俗姓蒋,名兆隐。浙江浦阳(今浦江)人。幼时剃度于苏州报恩寺。明亡后,隐居杭州永福寺。1677年应长崎兴福寺明僧澄一之邀赶日;说法之余,讲授琴艺、书画及治印之术,对中国琴学艺术传播日本有重要影响。1691年起主持水户抵园寺。死后门人集其传谱,成“东皋琴谱”,有多种辑本。我国存见1771年刊本及用和文注音抄本,前者收15首,后者收37曲,谱旁均附歌词,指法简易,其中有“扶桑操”,为东皋所作。       汤应曾 明末琵琶演奏家。邳州(今江苏邳县)人。家贫,从陈州蒋山人学琵琶,能奏“胡笳十八拍”、“洞庭秋思‘’等古曲百余首,尤善弹“十面埋伏”,人称“汤琵琶”。曾随边军至嘉峪、张掖、酒泉等地为士兵弹“塞上曲”。后归辞。明亡时已六十余岁,携母流落淮浦一带,不知所终。       徐常遇 清代琴家,江苏杨州人。生于康熙年间,为广陵派创始人。此派喜用偏锋,取音柔和,节奏比较自由,崇尚“淳古淡泊”,与虞山派的风格相近。徐常遇对传统琴曲力主保持原貌,反对增改。辑有“澄鉴堂琴谱”,内有指法,收琴谱37首。       华秋苹(1784-1859)清代琵琶家。江苏无锡人。精于琵琶和琴。曾参照琴的减字谱法,为琵琶订立较完整的指法符号,并与人合作采集编订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六套,辑成“琵琶谱”三卷,于1818年刊行。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对“十面埋伏”等琵琶曲的保存和流传,对后世琵琶谱集的编订印行,均产生过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