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听觉的艺术。表达音乐(演唱或演奏)需要具有艺术的听觉。将谱子上的节拍、节奏、音程……唱得准确无误,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或乐曲的内容。换言之、如果连音准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都搞不清、唱不对,那么、音乐表现就无从谈起了。
具备艺术的听觉,先天因素(即我们常说的所谓“音乐细胞”)固然重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练也不可忽视。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可以逐渐完善对音乐要素的认知,不断提高读谱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一门技术、是音乐表现的工具之一。
谱例是记录音乐的形式。只有通过演唱或演奏、将谱子变成声音,才有音乐欣赏的实际意义。这里的“变”、就包含“视唱”(或“视奏”)这一内容。
和其它学科一样、音乐也有其基本理论,即“乐理”或“音乐知识”等。比如“
1 3 5”这三个音依次出现,叫做“大三分解和弦”。如果在琴上弹出来或唱一唱,会给人明亮、开朗的感觉;而同样这三个音,只需将
3降低半音成为“1 b3 5”,叫做“小三分解和弦”。再来弹一下唱一唱,明亮、开朗的感觉没有了,变成了压抑、暗淡的气氛。别看仅仅一个降记号(b),要把它解释清楚、说得透彻、却不是一两句话能做得到的,这里有诸多的理论方面的问题,如“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分解和弦、三音决定和弦的性质以及同名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的转换……”等。这些纯理论的概念,听起来未免有些单调无味,但一结合视唱讲起来,就变成了活的乐理直观易懂又便于记忆
乐谱上大多是理性知识,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就成为感性认识。由理论指导实践(视唱),将实践(视唱)上升为理论,久而久之日积月累既掌握了理论的音乐知识,又学会了感性的视唱方法。“视唱练耳”所掌握的方方面面比较多,下面仅就“视唱”应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浅述若干点滴体会。
一、节拍:有重音的及无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做节拍。节拍是用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注)
各种节拍都有它自己的强弱规律,如
2/4节拍:强弱、强弱;
4/4节拍
:强弱次强弱;3/4节拍:强弱弱……等。只有把这些强弱不同的音唱对,听起来才会有韵味、有活力;反之,就显(注: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得平板机械、索然无趣。要养成人士不同强弱规律的习惯,培养正确的概念,有时还需采用一些辅助的方法:(2/4节拍为例)
1.指挥法:
2/4节拍一般是手臂先往下,后往上的运动线条:1 2 ,向下是强拍,向上是弱拍。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明确了节拍重音,同时也便于表述一些较细碎的音符。
如:内蒙民歌
2
2 3 | 5 6 7 | 6 5 3 5 | 3 |
以上四小节在指挥线条中的位置是:
3 5 6 5
2 2 6 7 5 3 3
这样,从图案上我们能较为至关的认识到各个音符的时值长短的区别,以使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唱得准确些。
2.敲击法:可用木鱼,三角铁,铃鼓等小件打击乐器作为辅助联系的工具。也可因地制宜,最简单的敲击是在强拍时击桌子。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一齐轻击桌面即可,主要不要用整个手掌用力拍下去,一避免强的噪音;弱拍时则是用上述的各指击在左手的掌心上,可以不必发出声音。如:
击
桌 子
3 3 | 6 6 | 5 65 3 5 | 6 |
击
掌 心
也可用一小木棒击一碰铃
(或三角铁)的边缘处,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和渐弱的余音;弱拍则用木棒的一端轻轻点在桌面上.由于不同音色的缘故,使强弱拍的区分较为明确。它较适
用于一些缓慢、抒情的旋律。如:
击
铃
6 6 ·6 | 2·
3 | 3 2 1 | 6 |
·
· · ·
击
桌
3.感觉法:以上的方法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采用种种辅助手段去明确节拍的特征;用种种外在力量去加强内心的节拍概念。这就犹如依靠一条拐杖,支撑人们保持一定的正确姿势而不致摔倒。那么,扔掉“拐杖”将会怎样呢?视唱的方法是手段,不是目的。需将平如的联系逐步转化为内心的感觉,即我们常说的乐感,对节拍的感受力也是乐感的组成部分之一。还应指出:节拍中的强弱力度之间,既有区别,又不能过分。掌握这个分寸是分重要的。
二、节奏:的旋律要依附于相应的节奏才能存在,而节奏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民间吹打乐”、“秧歌舞”、“打腰鼓”……等,有时完全用打击乐器以纷繁多变的节奏去表现一些情绪。
节奏有各自的表现意义。对这些节奏的理解、表达能力叫“节奏感”,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对演唱演奏音乐作品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们在唱一首歌之前,可先分柝一下它的节奏特点、抓住其节奏实质,找出典型的节奏型。这样、节奏就容易把握了。如:
1 1 7 | 6 5 | 5 4 3 | 2 2| 3 2 3 | 5 5 |
·
· ·
6 5 | 3 5 3 | 2 | 1 0 ‖
再将上例用纯节奏的形式记录下来:
①
② ③
X
X X | X X | X
X X | X X | X
X X | X X |
④
X | X
X X| X | X 0 ‖
这样标示,比较直观:它由四部分组成,其主要节奏型是“
X X X| X X |”,是相同节奏型的单纯重复,④是基本节奏型的扩展补充发展变化。
将节奏分析之后,可用“哒哒哒”声,把这些节奏读熟,如:
X X X | X X |
……
哒
哒 哒 哒 哒
完成这一过程,然后再进行视唱,就会容易的很多。
我们从不同的谱例中,不难发现完全相反的节奏型(或比节奏型还要小一些的节奏型单元)。举出这些例子来,琢磨其中的节奏特点。掌握各自的节奏风格,对比两者的同异之处,这是洞察不同节奏特征的一种手段。如上例的第一小节:“
X X X ”,前面是一个四分音符,后面是两个八分音符,这样的时值排列人们习惯称其为“前四后八”。
如果完全相反的话,那就是“前八后四”,如:
1 6 5|
1 61 2|3 32 1 3|2
|35 6 5|
1 6 1 2|
2 6 1 6 | 5
‖
上面的旋律,“
X X X|”是节奏的核心,“
X XX X"是它的发展变化。
这两种节奏型的表现力有所不同,它们各自的效果如与整个旋律结合起来看,就较为清楚。较长时值“
X”置于强拍或弱拍上,二者蕴含的力度功能及音乐已经有着微妙的差别。
以上各例节奏型比较规整,也容易掌握。有些节奏较为细碎、变化复杂、速度快、难度就大一些。如:
2/4
0 1 1 1 | 1 1 1 1| 1 606 |2 2642|7 ……
看
渔 夫 把 那 池 水 搅 浑,我 还 来不及 想
这是舒伯特的歌曲“鲟鱼”里面的一句。在后面的两小节之内,出现了各种节奏,一时难以唱好。碰见这样的地方,用“扩展法”即可奏效:即将原来节奏的时值扩展一倍,练对了再复原。如:
4/4
6
0 6 | 2
2 6 # 4 2 | 7 ……
我
还 来 不 及 想
将谱例节拍扩展之后,光以慢速反复联系,待各音的长短关系练准确了,再逐渐加快速度,速度加快到规定的程度,也就达到了原谱标示的要求。
三、音准:节奏以因的长短关系体现出来,可以用图示明确标出。音准则不能,它完全依靠听觉仔细辨别。首先要将各类音程唱准,区分大、小音程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唱好各种半音、全音、变化音以及增减音程,以此训练听觉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在七声音阶中,“
7和4”两个音较其它的音难唱些,因为它们是不稳定音:7倾向于1;4倾向于3.如果单唱“71 ”或“43”还不太难,注意把握它们各自的倾向即可,但当7或4与其它各音相连接时,就麻烦些。如上例的最后两音:“2|7 ”。这是个大六度,不妨暂时将其变为小三度:“2|7 ”三度比六度两音距离近些,较为唱准,7与7是八度关系,不难唱,再回到原来的“2|7 ”。如此绕一个弯子去抓住这个大六度的“7”音。也可将“7 7”两音在琴上同时奏出,即“2| ”,以便于我们从三度和六度两方面辨别其音响。
此外,自然音阶中还有其它的大六度,如“
1 6”、“4 2”、“5 3”。其中,较容易唱的是“1 6”,多听一听“1 6 ”或“5 3”,对唱好“2 7”是有帮助的。
变化音也有其倾向性,一般说来:升半音倾向上方相邻的音,如#
1倾向于2,#2倾向于3等。降半音倾向下方相邻的音,如7倾向于6 3倾向于2……等。
有些旋律出现的变化音难于一下子唱准,要想唱好,除了放慢速度跟着琴反复唱之外,还可采用“移位读谱法”就更清楚些。由于变化音的出现,有时使旋律产生的暂时离调的不稳定感,这就为视唱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的余地:使原来的旋律增加了多种读谱的可能性,如:
6 0 6 | 2
2 6 4 2 | 7
……
仅仅这两小节谱例,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或初学者却不易马上掌握它。七音“
7”和变化音“#4”穿插其间,增加了视唱难度。那么,去掉7和#4,难度就渐弱了许多。这句旋律还可读成一下的乐谱,如:
5 0 5 | 1
1 5 3 1 | 6……
1 0 1| 4
4 1 6 4 | 2 ……
2 0 2 | 5
5 2 7 5 | 3 ……
上例,它们将原有的变化音“
#4”,改换到没有变化音的自然音阶中。以上三个唱法还可进一步选择,哪一种更好唱些呢?我们很快发现第一种唱法()最佳。这是由于它不仅没有变化音,而且连不稳定音“
4、7”也未出现,而“、
”则包含不稳定音,这就是“
”最易唱的原因。
上述读谱法在联系中可按一下过程:
首先,如上所述,先从理论上弄明白为什么要移谱:是为了用人们所熟悉的音阶做为工具,起目的是更好更快地唱会原谱。
以上三句,无论唱或奏,起客观效果和原谱都是一样的,因为尽管读谱法不同,但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却丝毫未变。
可用下面的图示说明它们音程关系:
6 0 6|
2 2 6 #4 2 | 7 ……
同
纯 纯 小 大 大
度
四 四 三 三 六
度
度 度 度 度
①
5 0 5 | 1 1 5 3 1 | 6 ……
同上 (从略)
道理明白了、然后在琴上弹出这勺旋律,先将翻过来的新谱①唱准,这是不准的。
第二步、由甲、乙两个人同时唱出这句旋律,甲唱原谱、乙唱①。熟习几遍之后,甲乙各调换一下谱例再唱。这里、甲、乙只是读谱不同唱出的音高客观效果是一样的。
如:
甲:
6 0 6 | 2
2 6 #4 2 | 7
同样音高
乙:
5 0 5 | 1
1 5 3 1 | 6
再下来、甲、乙都唱原谱。应提醒大家在唱时要有原谱和新谱“①”的双重感觉。换句话说、通过口读出的是“
6 06|2
2 6 #4 2| 7 ……”而内心却多少还保留着“
5 0 5 |1
1 5 3 1 |6 ……”的余音。为的是在“①”的影响带动下,原谱更容易唱好。
“移位读谱法”仅仅是个手段,是学习的方法之一。这样练习次数多了,我们对音程的反应会逐步灵活、敏捷,将来再遇到类似的变化音就不致感到陌生,不需上述的方法即可将原谱唱对。当然、这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
“”以培养艺术听觉为目的,以完善音乐素养为要旨。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其中、节拍、节奏、音准是练习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涉及更为广泛的领域。如双声部、多声部、复调……等内容,以不断丰富我们的音乐知识、拓展音乐视野、强化音乐听觉(包括内心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