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弦琴


    五弦琴,高山族弹拨弦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老,流传于我国台湾省高山族布农、泰雅等部族地区。

  我国许多古老的弦鸣乐器,如琴、筝、筑等,都曾经历过五弦的形制。《尚书》有:“舜弹五弦之琴。”《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1978年,我国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战国初期)出土了一张五弦琴,它与文献记载的筑相近。虽然高山族的五弦琴不能和汉族先民创制的五弦乐器相媲美,但它同属于历史久远、形制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从古代起,五弦琴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相传,高山族先民在捣米时,才弹奏五弦琴以伴劳作。这种习俗世代相衍,据日本学学者黑泽隆朝1943年到台湾考查,高山族布农部族中还有弹奏五弦琴的老人为他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台湾的五弦琴现在已很少见。

  形制古老的五弦琴,分上、下两个部分,由音板、弦钉、弦柱、琴弦和共鸣箱等构成。上部的音板,多使用质地较软的松、杉木料制作,板长40厘米、宽12厘米、厚2厘米,在距音板两端2厘米处,一端钉有五个铁钉作为系弦的弦钉,钉距2厘米;另一端置有五个铁或木制小棍作为拴弦的弦柱,柱距2厘米。弦钉与弦柱之间,张以五条琴弦,弦下不设柱马。古时的琴弦,多采用麻丝捻合而成,后来才逐步改为丝弦或钢丝弦。下部的共鸣箱,呈长方匣形,多用质地较硬的木板钉制而成,长32厘米、宽16厘米、高12厘米,也有使用洋铁桶代用的。五弦琴的音板与共鸣箱既分离、又合用的乐器形制,与我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年前的琴、瑟、筑的结构相似,概不是巧合吧。

  演奏时,将五弦琴平置于地面上,奏者席地而坐,倾身弹奏。左、右手各执一根小木棍或木制拨片弹拨琴弦发音。五弦琴是根据布农部族特有的音调来定弦的,琴弦依次定为:g、c1、d1、e1、g1。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间舞蹈伴奏。

    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战国早期。弦乐器,木质。形若棒状,一半近圆。琴面平直,狭长,首端立一蘑菇状拴弦柱,柱旁和琴尾相对各亘一嶽山,两嶽外侧均平列五个弦孔。琴身首起52厘米为狭长形音箱,周壁平直,底板首端开一椭圆形孔与内通。琴身另一段底部弧圆,尾端呈坡状上收。通体以黑漆为地,底、侧板均以朱、黄两色绘菱形纹、绳纹、鳞纹、凤鸟纹、变形云纹、三角雷纹、盘龙和人形纹,尤以跨乘双龙的人形纹格外奇异。形制独特,彩绘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