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训练---乐理知识一


在前面两讲当中,我们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解了音乐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讲解了音名和唱名的关系,还了解了非常简单的和弦知识。那些内容都是音乐通用知识,在吉他上当然用得到,在钢琴、小提琴、黑管等任何乐器上都用得到。今天我们来针对吉他这门乐器讲一讲和吉他有关的实用乐理。

  吉他是弦乐器,一共有六根弦,从最细的弦到最粗的弦分别叫做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世界上任何的弦乐器都是从细弦开始起算的。吉他指板上与弦垂直的小金属条叫品,从离琴头最近的开始起算,一品、二品、三品……等等等等。吉他是十二平均律乐器。

  在这里我们就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十二平均律”。这个十二平均律在乐理上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呢I以这么说,音乐上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古典音乐就不成其为古典音乐,那就更加不会有现代音乐了。十二平均律在乐理上的地位,就相当于物理学上牛顿的三大定律,就相当于化学上的元素周期律,这么一说大家该明白了吧?十二平均律是这样定义的:把CDEFGAB七个基本音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叫做一个半音,两个半音就是一个全音,C和D、D和E、F和G、A和B之间都相隔两个半音(即一个全音),而E和F、B和c之间相隔一个半音。如果用图来形象一些表示,应该是这样的:

  ……B1(半音)C(全音)D(全音)E(半音)F(全音)G(全音)A(全音)B(半音)c(全音)d……

  从这个图可以形象地看出,从C到c一个循环正好有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正好就是十二个半音,和十二平均律的定义是完全吻合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纸上把钢琴上的88个音都写出来,从大字二组的A2依次写到小字五组的c5,把各个相邻的音之间的关系标出来,只要是E和F及B和c之间就是半音关系,其余任何相邻音之间为全音关系。你会发现,每一个循环都是相隔十二个半音,比如从c1到c2,从D1到D,从f3到f4,等等,都是十二个半音,是完全吻合十二平均律的。

  那么,十二平均律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它把我们平时的七个基本音扩充成了十二个,在不改变七个基本音结构的情况下极大地丰富了音的表现力。在实际应用中,在钢琴上,你会注意到,钢琴是有白键和黑键的,白键与黑键之间实际就是半音关系。有的白键与白键之间没有黑键隔开,那么实际上这两个白键之间就是半音关系,也就是说,这两个白键就是E和F或者B和a。在吉他上,任何一根弦相邻的品之间就是半音关系。比如:在C大调中,五弦的三品是C,那么根据十二平均律,C和D之间应该是全音关系,那么从五弦三品往上推两个品,五弦五品的音就应该是D,再根据十二平均律,D和E之间也是全音关系,那么五弦七品的音就是E,而E和F是半音关系,那么五弦八品的音是F,依次类推下去。

  十二平均律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十二平均律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有已经有了,那个时候中国的音乐体系就已经非常发达,而且与现在全世界通用的七个基本音的体系相当接近(古中国的律制是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基本音),基本上是十二平均律。但遗憾的是,古中国人没有把这写进音乐理论中,没有形成一套理论,而是完全用感性来进行创作。十二平均律虽然一直在古中国和欧洲各国音乐领域中流传,但并没有形成文字上的东西。直到中世纪以后,欧洲的数学和物理逐步发达起来了,数学上有了微积分,物理上开始研究简谐振动和波动以后,才为十二平均律提供了完整的科学理论论证。巴赫为十二平均律的推广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率先把十二平均律作为理论写进了音乐教材,欧洲社会根据这一理论完善了几十种乐器,这才为西方近四百年的音乐史上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器材支持。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中国的音乐大大落后于西方,其原因就是我们对律制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因此一方面在创作上没有理论可以遵循,另一方面也没有能够制造出精密的乐器。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文艺是感性的艺术,但是也必须有自然科学的支持,必须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理论来支持,一味依感性和灵感收获是不大的。

  至于十二平均律在数学和物理上的论证,由于涉及到微积分演算,不可能在论坛上发出来,而且对我们学习吉他并没有大的帮助,因此我就略掉了。如果哪位朋友实在感兴趣,我可以把简单的数学推导在这里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