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胜寻访长发红瑶妹


记者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时,恰逢该县举办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不足3万人的小县城人潮涌动、摩肩接踵,许多宾馆都挂出了客满的招牌。

龙胜人最引以为豪的对外名片是“广西民族文化博物馆”。龙胜全境皆山,全县溪流遍布,瑶、苗、侗、壮、汉5个世居民族聚居此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用“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在开发民族旅游与保护民族文化方面,龙胜县做得非常好。丰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政府和民间都自觉地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使得“广西民族文化博物馆”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龙胜县最出色的名胜是龙脊梯田,而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的,更有当地的民族风情。其中,长发瑶寨最具魅力,这里的妇女爱美出了名,因妇女身着红色服饰而被称为红瑶。在龙胜县境内,红瑶有3万多人。红瑶女以长发为美,女孩从七八岁就开始蓄发,十七八岁姑娘的头发就达1米以上。10年前记者采访的黄洛瑶寨以“集体长发之最”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个仅有68户人家的瑶寨,头发超过一米的妇女就有60多位,最长的达1.8米。

前些年,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留长发的红瑶女越来越少。近几年,来龙胜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到瑶寨就是慕名来看红瑶女的长发。红瑶人从旅游中得到了实惠,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价值与魅力,如今蓄发的年轻姑娘越来越多,穿着民族服装、佩戴民族饰品也成了瑶家人日常的习惯。

为保持传统的民俗环境,村民们自觉地不建砖房,毫无雕饰的吊脚木楼成为龙脊梯田下一道靓丽的风景。姑娘们不光蓄发、学绣工,而且热衷于向长辈们学习传统歌舞,她们整理编创的迎宾舞、嫁女调,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在去往龙脊梯田的路上,我电话询问远在阳朔的侗寨101代寨主吴金敏:“到黄洛瑶寨,采访谁最有代表性?”吴金敏回答说:“潘保英,她是黄洛瑶寨最早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人。她女儿是瑶寨中最漂亮的女孩,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一米半的头发在年轻女孩中更是出众。”

10年前记者采访时结识的红瑶长发美女潘永艳,也早就邀请记者到黄洛瑶寨时住在她家。这位瑶妹是我当初采访红瑶长发女中年龄最小的,当时只有18岁。这几年,她和记者一直保持着网络联系。在去往黄洛瑶寨的路上,我打电话问潘永艳:“你认识潘保英吗?吴金敏推荐我采访她。”

电话那端传来咯咯的笑声:“潘保英是我妈。吴寨主是我干爹!我们村寨的寨歌《长发瑶妹》就是他写的!”这么巧?当年在龙胜采访过的两个民族——侗族和瑶族就如此巧合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潘永艳的邀请下,记者多住了一天。潘永艳的舅舅家里盖房子,这在瑶寨中是大事,四邻八舍都来恭喜、帮忙。有些人上山,帮忙将舅舅家十年龄的树木砍下,拖到河边加工成建造传统木屋的梁和檩;几个村民则在家帮忙杀了3头猪、1头牛;女人们忙着下厨准备酒肉。晚上,舅舅家和潘永艳家摆下了几十桌酒席,宴请帮忙和敬贺的人。来祝贺的乡邻们,许多人都挑着一担没打粒的稻谷作为贺礼。

在帮厨的红瑶女中,记者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那些美丽的长发女孩都已嫁做人妇,有些已经为人母,只有28岁的潘永艳还待字闺中。

在有关长发红瑶女的几部电视片中,聪明灵秀、乖巧可人的潘永艳都是主角。前几年,潘永艳还被一位当红女星看中,选做助理,她便跟随该明星走南闯北。后来,家乡的旅游越做越好,潘永艳回到家乡,帮妈妈操持“农家乐”。潘家地处黄洛瑶寨中心位置,“中国第一长发村”的石碑就在她家的“农家乐”木楼前。由于生意红火,她家刚买了一块地基,准备盖第二栋楼房,以便扩大生意。

潘永艳待字闺中,这成了潘妈妈的一块心病,但她从不干涉女儿的恋情与婚事。瑶族传统的恋爱方式是“爬窗户”—男孩看上了哪个瑶妹,就会半夜去爬她的窗户,女孩如果开窗接纳,就表示“有戏”。曾经有一位男孩进过潘永艳的闺房,却不是潘永艳开的窗户,而是潘妈妈开的门,最终潘永艳和男孩没能走到一起。

开朗的潘永艳对自己的感情充满了自信,大方的她甚至请记者为她代发帖征婚:“有哪位小伙子艳羡黄洛瑶寨的青山绿水、如画美景,愿意来为红瑶美女梳理一头如瀑的长发?只是瑶族的上门女婿要经过严格的考验,而且考验期有点长—必须在女方家干3年的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