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月琴


彝族月琴:彝语称“弦子”、“库竹”或“四弦”,弹弦乐器。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琴。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凉山、贵州省威宁等地。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区流行。彝族月琴和汉族月琴构造相同,但有不同的形制。

彝族月琴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取材有楸木板、水冬瓜木、香笋竹、弦线等。全琴由琴杆、琴簪、琴鼓、琴品、钓鱼台、琴胆等6部分组成。琴杆顶部雕有“老龙含珠”,下置13个竹制琴品直达琴鼓中部,两侧置琴簪(弦纽)四个,琴鼓雕镌“双龙抢宝”等精致民族图案,内专置系有铜钱一枚之钢丝称“胆”,弦丝系于琴簪及琴鼓正中下部之“钓鱼台”上。制作共有10道工序:制琴框;制琴板;在琴板上刻花纹(如链子图、火把、龙等);制琴杆;制调弦杆,俗称弦耳朵;制龙头;制弦台(7-9个不等,7个弦台的月琴只能演奏彝族歌曲,9个弦台的月琴可以演奏流行歌曲);制弦码;装弦线;上漆并在琴板中间安装一块小镜子作为装饰。做工精美,玲珑剔透,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

彝族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紫檀或其他硬木制作。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图案,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框板用6快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成一圆形琴框,上下开有装入琴颈方木的孔眼。它的两面粘着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发音的共鸣板,用纹理顺直均匀、无疤节和木色一致的桐木制作。在面、背板中间横置两道音梁,中间支有两个音柱。弦轴用黄杨木,外表刻有斜条瓣纹,拧转的一端还嵌有象牙或骨饰。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好。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形制古老,琴颈短,音箱大,设五至十一品。曾以马尾为弦,粗细各一,右手食指、中指弹拨。音色柔和纤细。定弦d1、a1;e1、a1;g1、d2。四弦月琴,两弦一组定弦d1、a1,每弦定一音为a、d1、g1、c2。三弦月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由二弦月琴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凉山的越西、甘洛、昭觉、雷波和贵州威宁等地。全长65厘米。音箱边框冬瓜木制、面板楸木制。

月琴演奏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制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关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两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为:d1、a1;e1、a1;g1、d2。三弦月琴定弦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为:d1、d1、a1、a1;a、d1、g1、c2。长杆月琴定弦为:g、c1、g1、c2。

在四川凉山,三弦月琴定弦有两种,用拨子弹奏的月琴定弦为:e1、a1、e2;用手指弹奏的月琴定弦为:d1、a1、d2。在云南墨江,彝族聂苏支系的月琴定弦为:f1、f1、c2、c2。在广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为:d1、a1、a1。月琴的音色悦耳、动听,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丰满。用拨片弹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弹、挑、滚为主,有时也用撮、扫滚等,并有独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则有按、颤、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弹奏的月琴,还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弹弦乐器的技巧。四川凉山的月琴,由原来两弦一个八度发展为三弦三个八度音域后,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又突破了旧的传统,还吸取三弦和琵琶的技法,弹、拨、挑、扫并用,还不时加上双弦、和弦和持续音等种种变化,扩大和丰富了表现力。弹奏舞曲时,还常用手指敲击面板,以增强热烈气氛。

彝族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彝族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彝族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

由于月琴在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月琴的制作特别注重选料和装饰。月琴先用上好楠木制成,它的顶端雕有含珠龙头,龙头向上高高矗起,龙嘴上挂有龙须并饰以五彩绒球,整个龙头显得特别庄重、峥嵘,龙头下左右各布有两只木刻的调弦在琴腰上,可以调节琴弦的松紧。根据不同音调的需要,琴弦分为多段,在不同段上可分别弹出由底到高的各种音调,音乐有清脆明亮,有的低沉委婉。月琴琴箱一般呈圆形,也有的呈六角形和梨形,琴箱面板装饰较为华丽,有的雕龙,也有刻凤,还有的是镂空的民族图案,面板中央饰以一面较大的圆镜,面板周围也嵌饰着一些或圆或方的小镜闪闪发光,这与彝族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月琴琴腰上设有四弦。整个月琴看上去细咬大肚,做工精美,花样之多,音色之美妙,可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彝族是一个具有多元化色彩的民族,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音乐荡气回肠,舞蹈婀娜多姿,在乐器方面更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有月琴,竹萧等二十多物质种,四十多个分支。现可用于伴奏、独奏或齐奏、合奏,效果俱佳。月琴的演奏有多种技巧,主要用于弹片弹奏。在弹奏舞曲时,还可以手指击拍面板,以增加气氛。月琴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日常生活男女青年的谈情说爱,这是在节庆日子,都少不了月琴的弹奏。尤其在节庆日子,小伙子弹着月琴,而姑娘们则和着琴声,或拍手或拉手,跳出多种优美的舞蹈动手。随着优美的月琴声,让自己的情感随之奔放,跳出彝族人民的幸福和欢快,优美的琴声和欢快的歌舞,显出彝族人民坦荡的胸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彝族的神化传说中也有许多与月琴有关的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一样都不会说话。一天,天神在凉山最高的山峰上放了金碗、银碗、铜碗和木碗,又分别在碗里斟满了愚水、恶水、善水和智水。世间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得去选一个碗,并且喝下碗中的水。大家都想因为喝到智水而变聪明,但是谁也不知道哪个碗里装的是什么水!只有一只青蛙偷看到了一切。

这天,彝族青年木嘎在邛海边上看见一只乌鸦和一只青蛙在打架。他上前救下了受伤的青蛙。青蛙为了感谢木嘎,便将四碗水的秘密告诉了他。木嘎赶到山峰上,看见所有的动物都在争抢金碗、银碗和铜碗里的水。他端起木碗,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只见霎那间木嘎变得双目有神,神采奕奕。他突然开口说道:啊~我变聪明了!

木嘎为了感谢受伤的青蛙,急忙赶回邛海。可是青蛙已经死去。为了纪念青蛙,木嘎伤心将青蛙皮取下套在木碗上,安上丝弦,这样就做出了世间第一把月琴!从此,每当木嘎怀念青蛙的时候,就轻轻的弹起月琴,以此来述说心中的想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