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蒙古族来自于蒙元宫廷。素以礼仪齐全,文明开化而见诸于世。热情好客,礼貌待人是察哈尔蒙古族的一大特点。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也十分讲究礼仪。无论相互认识与否,见面总要问好寒暄,询问天气状况,牲畜膘情,事业成就,新闻轶事等,然后才转入正事。这里也有一套规矩:两人相遇,年少的先开口问好;同龄人相遇,女性先开口问好;对外地客人,当地人先开口问好;出远门归来,在家的人先开口门好;辈份小的人遇到辈份大的人,要先开口问好。一般情况下,第一句问好,第二句是等对方回问好之后,再根据对方实际情况寒暄、询问。问话的内容要简单明了,要让对方便于回答。寒暄是比较成年后的人们进行的,相处甚厚而久别重逢的青年人也免不了寒暄一阵子。当知道对方有丧事在身的情况下,切忌不要问好,而是打普通招呼就行了。
蒙古民族散居草原上,家里来客人是希罕事,所以好客是自然造就的。
察哈尔蒙古族招待客人的方式是,先让客人上炕就坐,然后递上烟并且给点烟。谈话间把新鲜的奶茶斟给客人,而后就把菜点摆到桌面上,让客人享用。如果客人比较尊贵一点儿,茶毕就敬酒并上下酒菜肴,准备好面食用餐。更尊贵一点儿的客人,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就要杀羊给吃手把肉。
给客人敬酒的规矩复杂一点儿。一要看辈份,二要看年龄,三要看地位,四要看场合。一般情况下,由家主人先用小酒杯向客人先按次序各敬一杯。酒过三巡之后,再用大杯(或者银碗)按次序各敬一杯。敬大杯酒时,喜欢唱歌的人在场的话就唱开了。唱歌的规矩是先唱三首词语严肃的歌(蒙语叫图日伊道),然后就随便唱民歌小调了。敬酒间要注意添酒,这是十分讲究的一招,满满的一杯酒,虽然先给敬的人未喝,如果给另一个人敬这杯酒时,必须添一点儿酒,那怕是一小滴儿也必须添,否则就是对人不恭。接酒的人要根据敬酒人同自己的辈份、年龄、地位等关系,确定自己是站起来接酒还是坐着接酒,甚至让敬酒人坐下后再接酒。家人敬酒后,就由家庭主妇,孩子们以同样的礼仪向来客敬酒,一般直接用大杯敬就行了。无论是谁敬酒,一轮过后,客人要向敬酒者回敬一杯或三杯。饮食一般分为两大类:荤食和灰食,灰食说得是五谷杂粮类,荤食说得是肉食,蒙语叫“乌兰伊得格”。荤食中以羊肉为上乘,叫做“黄尼伊苏色”。把羊肉加工食用时,分别称“苏色”、“熬其”“额伯其吾”、“胶玛”、“希若玛拉”等五种。在招待客人时,整羊宴叫“布胡勒苏色”,羊背子宴叫“哈嘎斯苏色”,“乌勒苏色”是用羊背子和左前腿、右后腿,或者用羊背子和右前腿、左后腿招待。
“看人下菜”是乎有点贬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是句老实话。客人尊贵与否决定着主人采取招待的档次。比如祭典成吉思汗用九只整羊,祭典达延和林丹两汗用三只整羊,招待总客、参领用一只整羊就行。招待一般客人用羊背子就行了。招待回娘家的姑娘用羊胸叉就是比较上等的了。
整羊宴的招待法如下
设整羊宴招待客人时,要选择不大不小膘成较好的羊。先把羊头毛退净煮熟,再把羊内脏煮熟(把羊小肠洗净后灌进拌好面粉和调料的羊血)待用。需要煮熟的羊肉是羊背子,两根肩胛骨、两根肱骨,两根髋骨,两根胫骨,六节胸椎,八条肋骨。司仪人员先把羊下碎放入较大的盘内(这种盘是特制的,有铜制的,也有木制的),然后把零星的带骨羊肉摆放在下碎上面,再把羊背子平整的放好,最后把羊头放在羊背上。上述用料的摆放要对称,要齐整,要同活羊的结构趋向一样。这样摆上的用料基本上是一只整羊了,羊蹄子是不上宴的,人们都知道这些基本常识。由于地区不同,整羊宴也有一些的区别。有的地方放整羊时,不上杂碎,不上羊蹄和羊脖子,其他都上,按“布胡勒苏 色”、“伊贺苏色”区分。
整羊由专人(司仪)摆上席桌,羊头的方向要对准席面上最尊贵的客人。摆整羊时要有专人向首席客人先敬一杯酒,客人当然也要回敬一杯。首席客人拿起专用刀具,在羊头上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仪者。司仪先把羊头取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尾梢部分放入小盘内,从羊背的前半部分割下一面有三根肋骨的部分(蒙语叫达若莫),供在主人家的神龛前。然后从羊背右侧切割三指宽的肉条,再从左侧割下同样的一条,相互交换一下位置放好,将刀把朝客人方向放入盘内,意思是请吃吧。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财神),而后大家就互相关照着吃肉了。招待喇嘛或妇女贵客设整羊宴时,羊头不必上席。
招待客人忌用桡骨和颈板骨肉。
煮肉汤里下米或面条子,作为宴席的收尾用餐。
设羊背子宴招待法如下
设羊背子宴同设整羊宴的礼节程序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羊背子宴比整羊宴所用的羊肉少一些,下碎不上席。这种宴只用羊背子,四条肋骨,六节椎骨,一条后腿的下半部分,退净毛的熟羊头即可。这里也有个说法,四根肋骨代表羊的前胸,六节椎骨代表羊的胫项,羊背子代表后身,后腿代表四肢,加上羊头就是全羊了。羊背子宴适用性强,高中低档的宴会都可摆放。(如果客人多,可多煮一些其他羊肉,给一般客人随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