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人祭社习俗


祭社,客家人叫担社,这是一种民间祭祀习俗活动,乡民们认为通过担社,祈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个社王也有其‘地域管辖区以及分工责任制’;一般数个自然村设一个社坛,不分姓氏均可祭祀。新版《辞海》中曰:“古代帝皇、诸侯所祭土神叫社皇,因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立社,为天下求福报功”。在客家乡间,至今沿袭着春、秋两季祭社的民俗。

社,就是社神,是一方土地之神,人们又尊称其为社官,还称社神为保佑一方六畜之神,故有俗语云:“社官无开口,老虎不敢进村打狗。”社神坛,一般设置在一村的水口或山坳,安放社神的地方称社岗上、社神下或社树下等等。

社,有春社、秋社,就是每年农历的春分、秋分前后的逢戊之日。祭社,就是在社日举行祭祀社神的活动,泛称“做社”。事先,由村里的几位善男信女牵头,向各户筹集资金,购置牲醴果品、香纸蜡烛、鞭炮等祭品。

社日,村民云集社神坛,焚香点烛、摆放祭品,向社神顶礼膜拜、虔诚祷告,举行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诵读祭文,祈求社神保佑邪疫不侵、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焚烧衣纸,鸣放鞭炮。祭祀毕,将三牲醴品作为午餐的菜肴,再备其它肉菜,大家聚餐一顿。

另一种祭社形式则由各户置办牲醴果品及各项祭品,于社日到社神坛统一举行祭祀,祭祀后,各户自行设席,也可款待亲朋。

祭社这一民俗,历史悠久。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云:“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描写农村祭春社的情景,是祭社的生动写照。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也把祭社这一民俗传承过来,并一直沿袭至今。

如今,集资祭社活动日渐淡漠,但各家各户在社日仍然会到社神坛焚香点烛,摆放牲醴,向社神顶礼膜拜,祈求社神保佑。祭社民俗,充分反映了客家人对平安、生产、收成的祈望,也表现了他们在与大自然抗争时的求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