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彝族打歌


彝族,这个可追根至地皇时代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4500年前就在西南地区绵延相传,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夺目魅力四射的优秀民族文化,其中,彝族打歌无疑是彝族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奇葩,至今依然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打歌”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歌舞,相传起源于部落时代,来源于古代彝族祖先获猎时的狂欢。据传说,有彝家两兄弟上山打柴遇上了老虎,哥哥被老虎缠住脱不了身,弟弟是哑巴,不能呼叫,就砍了五根竹子并在一起“呜呜”地吹奏起来,结果唤来了众乡亲,打死了老虎,救出了哥哥。于是乡亲们围着死老虎狂欢跳唱,庆祝胜利。从此用竹子做乐器,环圈跳唱就成了古代彝族人民的一种娱乐形式,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发展到今天成为歌、舞、乐相结合的“打歌”,有了严格的彝语韵律的打歌调,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有了一定步伐和动作的舞蹈。据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蒙化府志稿》载:“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这些都是对彝族打歌的描述。

彝族打歌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子孙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十分珍贵的文化瑰宝。从古到今,打歌是彝家人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打歌不难看出原始部落时期人们获猎后的狂欢,模拟动物形态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反映了先民的生活风貌。虽无特定的传承人和编导,但在传统节庆和祭祀活动中,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千百年来,彝家人的喜怒哀乐大都通过山歌、打歌来表达,“叫醒睡着了的人,不到天亮脚不停”、“打歌打到太阳出,一块豆腐两块肉”等民谚正是彝家生活的写照。

巍山作为全国彝胞寻根祭祖的圣地,其彝族打歌在继承了传统舞步旋律的同时,也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巍山彝族打歌,东山西山各有不同,南坡北岭各有千秋,四山八寨,风情各异。

打歌节奏时快时慢,步步感人,有道是“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马鞍山地区打歌热烈粗犷奔放,而东山打歌比较沉稳含蓄,典雅高贵;青华弦子歌动作弧度较大,造型优美,笛声婉转,三弦铮铮;五印打歌,轻盈娇美,婀娜多姿;巍宝及庙街打歌具有以上特点又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在巍山彝族打歌中,马鞍山打歌是最有“摇滚”气息的一种,以青云打歌为代表,节奏明快多变,动作粗犷奔放,幅度大起大落。这一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打歌。自古以来,各村轮流做东道主。青云打歌除庙会打歌外,每一场打歌都有东道主,东道主事前需拜请歌头(有名望的民间歌手)。打歌日傍晚,在歌场的中央烧起一堆篝火,备下米酒,人们在芦笙、笛子的引导下,以篝火为圆心围成圈,踏地为节奏边唱边跳。人们尽情地展示嘹亮的歌喉和健美的舞姿,流露肚中的才华。东道主不断地添柴加火使篝火越烧越旺,热情地给歌手敬酒递烟传茶,歌场气氛如奔腾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通宵达旦。巍山青云打歌曾多次出席省内外举办的民族民间文艺会演。1956年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演出。1980年被邀请赴日本演出。

“彝家户户有火揩,彝家处处是歌场。”在巍山,每一座彝家山寨都有打歌场,无论是山顶丫口、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庙宇殿堂都可利用。其中最大最热闹的打歌场有巍宝山、小鸡足山、莲花山、五印山、牛街洗澡塘、紫金山、青云、新胜等处。这些打歌场上的群众不是一村一寨,而是来自四面八方,有时一个打歌场上的人数多到上万人,规模之大远近闻名。

打歌场不仅是彝族群众歌舞娱乐的场地,也是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在打歌场上,盛装最艳丽、舞姿最美、打歌调唱得最动听的姑娘,往往是小伙子们热烈追逐的对象,小伙子们纷纷挤在姑娘的前后,争着和姑娘对歌,姑娘在唱词中提出许多问题来要小伙子回答,如果哪一个小伙子答上了,姑娘就会爱上他,转而和他唱情歌,等唱到打歌结束时,姑娘就会把自己的住址、姓名告诉给小伙子,并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这样小伙子回去以后也就可以请人来姑娘家提亲,亲事算是成功了一半。

巍山彝族打歌,最热闹的有五大节日:一是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由相连的彝族村寨轮流主办歌会,到时附近村寨的彝族群众都来参加,负责主办歌会的村寨拿出烟、酒、茶、糖等来招待。一是旧历的“二月八”,这是巍山彝族盛大的年节。这一天彝族村寨家家过年,村村打歌。一是旧历的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这是彝族人民纪念他们的先祖南诏王皮逻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的节日。一是旧历的七月十五日,这又是彝族人民传统的祭祖节。最后一次则是旧历的八月十五日,与汉族人民一样,也是彝族人民团聚的节日。巍山彝族打歌,将伴随着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喜怒哀乐和忠勇质朴的爱恨情仇。